抗疫随队直击|医疗队里的“罗姐姐”:愿做队员们的“定心丸”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号楼的15层,一个穿着身穿绿色隔离服的女子身影不停穿梭于各个房间,丝毫闲不下来,上一秒还在和清洁区里护士站的护士沟通配液情况,下一秒就拿着手机通过视频和隔离病房里的护士沟通。

抗疫随队直击|医疗队里的“罗姐姐”:愿做队员们的“定心丸”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2-28

随着一场冷空气袭来,武汉的气温从20多度,一夜降至6度,3-4级的北风里,飘着绵绵的春雨。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号楼的15层,一个穿着身穿绿色隔离服的女子身影不停穿梭于各个房间,丝毫闲不下来,上一秒还在和清洁区里护士站的护士沟通配液情况,下一秒就拿着手机通过视频和隔离病房里的护士沟通。

她叫罗晓庆,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也是重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以下简称“重庆第三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管理着医疗队116名护士。

天生乐观坚强的罗晓庆做事坚决果断,队员们常常说,只要罗护士长在,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里都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踏实。

罗晓庆与患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队员们的“24小时接线员” “看到她心里就很踏实”

2月2日晚,重庆第三医疗队,两天后,接指挥部通知,医疗队负责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号楼15、16层。

“4号白天就接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当天下午6点就要进医院接治患者。”罗晓庆和部分队员首批进驻医院,“由于医院也是紧急改建的隔离病房,所以当我们到那儿才发现,环境、防护物资等都还没到位。”

可上了战场,就没有退路了。罗晓庆和队员们只有立刻对环境进行整理,同时也向医院协调医务人员所需的防护物资。

当晚凌晨,接治的首批7名重症患者顺利入院,这还没完,由于大部分医护人员也是第一次面对新冠肺炎患者,所以,罗晓庆当晚在医院丝毫不敢放松,更不敢离开。

整整一个通宵,她在病区忙前忙后,顾不上休息。直到第二天下午5点,环境规范了,物资规范了,流程理顺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红着双眼离开医院。

罗晓庆总说,自己从事医务工作15年,在ICU工作10年,比较有经验,这种时刻,必须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

“刚来的第一周是最难的。”罗晓庆告诉记者,刚来时,怎样的工作模式,如何排班,医疗物资短缺……这些都是需要从0开始。

不仅如此,刚来的第一周,工作中压抑的环境也压得每一个人喘不过去,“因为我们全部接收的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他们很多人之前已经在其他地方治疗了很久没有好转,有的患者甚至自己已经放弃了生的欲望。”罗晓庆回忆到,那时候隔离病房里常常静得让人压抑,偶尔从病房里传出患者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才把他们拉回到现实,这是一个战场。

患者也不和医护人员说话,甚至排斥他们,不配合治疗。

那一周罗晓庆一天甚至能接上百个电话,队员在电话里向她倾述内心的压抑,由于队员们24小时轮班,常常半夜三四点还会接到队员们在工作里遇到问题的求助电话。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每天高强压的工作下,体力上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吃不消。”这时的罗晓庆总能感同身受地去安慰他们,鼓励他们。

“罗护士长很爱笑,自己内心又特坚强,不管多大的困难,多么的艰辛。几次我都问她,你累不累,她都说还好,不累。她总把笑容留给别人”,医疗队队员、重医附二院的吴燕告诉记者,“在前期工作忙乱,大家心里都非常的忐忑情况下,我总感觉她心里十分淡定,作为护理组长,需要协调的事情非常多。换做我都感觉会一个头两个大,但她总给我一种很放心的感觉,看到她就让我心里特别踏实。”

患者们的“暖心家人”“看到你们,我们就看到了希望。”

“罗晓庆护士长,今天又见到您真开心!您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阳光,带来宽慰!前些日子自从您给我打留置针,我就记住了您,因我的血管很细,很不好打,您鼓励我,给我信心,展示了您的高超技术,真棒!罗护士长赞您!”

这是33床的患者胡大姐给罗晓庆发的信息,像这样的感谢信,罗晓庆收到了很多,每一段文字她都用心收着,病人康复出院后,这些文字和信件都是彼此感情的连接。

罗晓庆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作为护理组的组长,对于病区所有病人,无论病情轻重,罗晓庆都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他们的病情也时刻牵动着罗晓庆的心。

15楼病区50床是2月6日住进来的王大爷。他左侧肢体偏瘫,同时患有新冠肺炎、脑梗和低蛋白血症,收治时已神智不清、无法进食。

由于儿子远在大洋彼岸,老伴也在隔离观察,罗晓庆和医疗队员就成了他唯一的依靠。做完日常护理后,罗晓庆又像幼儿园老师一样,鼓励他做了一套“右手抬起左手”的康复训练。

看似简单的动作,对患者来说已属“高难度”,而裹在严密防护服里的罗晓庆更是大汗淋漓,但令罗晓庆和医生们感到欣慰的是,这套动作,患者已经可以连续重复七八次了。

“为了治疗这位王大爷,我们医疗队专家组20几个人,已经连续好几天晚上在驻地开诊疗会了。”罗晓庆介绍到,几乎每天晚上8点,回到驻地大家还继续开诊疗会,探讨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还好几次和重庆后方医院专家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商讨。

前期王大爷情况不太好,已经插上了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28号中午,王大爷的病情有了好转,管也成功拔掉。

每到这种时候,罗晓庆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不管之前付出过多少辛苦,一切都值得了。

“虽然我们接治的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但是无论他们病情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罗晓庆永远记得病人给她说的那句:“看到你们,我们就看到了希望。”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重报集团武汉报道组记者 周盈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抗疫随队直击|医疗队里的“罗姐姐”:愿做队员们的“定心丸”

2020-02-28 18:37:37 来源:

随着一场冷空气袭来,武汉的气温从20多度,一夜降至6度,3-4级的北风里,飘着绵绵的春雨。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号楼的15层,一个穿着身穿绿色隔离服的女子身影不停穿梭于各个房间,丝毫闲不下来,上一秒还在和清洁区里护士站的护士沟通配液情况,下一秒就拿着手机通过视频和隔离病房里的护士沟通。

她叫罗晓庆,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也是重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以下简称“重庆第三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管理着医疗队116名护士。

天生乐观坚强的罗晓庆做事坚决果断,队员们常常说,只要罗护士长在,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里都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踏实。

罗晓庆与患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队员们的“24小时接线员” “看到她心里就很踏实”

2月2日晚,重庆第三医疗队,两天后,接指挥部通知,医疗队负责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号楼15、16层。

“4号白天就接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当天下午6点就要进医院接治患者。”罗晓庆和部分队员首批进驻医院,“由于医院也是紧急改建的隔离病房,所以当我们到那儿才发现,环境、防护物资等都还没到位。”

可上了战场,就没有退路了。罗晓庆和队员们只有立刻对环境进行整理,同时也向医院协调医务人员所需的防护物资。

当晚凌晨,接治的首批7名重症患者顺利入院,这还没完,由于大部分医护人员也是第一次面对新冠肺炎患者,所以,罗晓庆当晚在医院丝毫不敢放松,更不敢离开。

整整一个通宵,她在病区忙前忙后,顾不上休息。直到第二天下午5点,环境规范了,物资规范了,流程理顺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红着双眼离开医院。

罗晓庆总说,自己从事医务工作15年,在ICU工作10年,比较有经验,这种时刻,必须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

“刚来的第一周是最难的。”罗晓庆告诉记者,刚来时,怎样的工作模式,如何排班,医疗物资短缺……这些都是需要从0开始。

不仅如此,刚来的第一周,工作中压抑的环境也压得每一个人喘不过去,“因为我们全部接收的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他们很多人之前已经在其他地方治疗了很久没有好转,有的患者甚至自己已经放弃了生的欲望。”罗晓庆回忆到,那时候隔离病房里常常静得让人压抑,偶尔从病房里传出患者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才把他们拉回到现实,这是一个战场。

患者也不和医护人员说话,甚至排斥他们,不配合治疗。

那一周罗晓庆一天甚至能接上百个电话,队员在电话里向她倾述内心的压抑,由于队员们24小时轮班,常常半夜三四点还会接到队员们在工作里遇到问题的求助电话。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每天高强压的工作下,体力上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吃不消。”这时的罗晓庆总能感同身受地去安慰他们,鼓励他们。

“罗护士长很爱笑,自己内心又特坚强,不管多大的困难,多么的艰辛。几次我都问她,你累不累,她都说还好,不累。她总把笑容留给别人”,医疗队队员、重医附二院的吴燕告诉记者,“在前期工作忙乱,大家心里都非常的忐忑情况下,我总感觉她心里十分淡定,作为护理组长,需要协调的事情非常多。换做我都感觉会一个头两个大,但她总给我一种很放心的感觉,看到她就让我心里特别踏实。”

患者们的“暖心家人”“看到你们,我们就看到了希望。”

“罗晓庆护士长,今天又见到您真开心!您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阳光,带来宽慰!前些日子自从您给我打留置针,我就记住了您,因我的血管很细,很不好打,您鼓励我,给我信心,展示了您的高超技术,真棒!罗护士长赞您!”

这是33床的患者胡大姐给罗晓庆发的信息,像这样的感谢信,罗晓庆收到了很多,每一段文字她都用心收着,病人康复出院后,这些文字和信件都是彼此感情的连接。

罗晓庆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作为护理组的组长,对于病区所有病人,无论病情轻重,罗晓庆都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他们的病情也时刻牵动着罗晓庆的心。

15楼病区50床是2月6日住进来的王大爷。他左侧肢体偏瘫,同时患有新冠肺炎、脑梗和低蛋白血症,收治时已神智不清、无法进食。

由于儿子远在大洋彼岸,老伴也在隔离观察,罗晓庆和医疗队员就成了他唯一的依靠。做完日常护理后,罗晓庆又像幼儿园老师一样,鼓励他做了一套“右手抬起左手”的康复训练。

看似简单的动作,对患者来说已属“高难度”,而裹在严密防护服里的罗晓庆更是大汗淋漓,但令罗晓庆和医生们感到欣慰的是,这套动作,患者已经可以连续重复七八次了。

“为了治疗这位王大爷,我们医疗队专家组20几个人,已经连续好几天晚上在驻地开诊疗会了。”罗晓庆介绍到,几乎每天晚上8点,回到驻地大家还继续开诊疗会,探讨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还好几次和重庆后方医院专家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商讨。

前期王大爷情况不太好,已经插上了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28号中午,王大爷的病情有了好转,管也成功拔掉。

每到这种时候,罗晓庆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不管之前付出过多少辛苦,一切都值得了。

“虽然我们接治的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但是无论他们病情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罗晓庆永远记得病人给她说的那句:“看到你们,我们就看到了希望。”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重报集团武汉报道组记者 周盈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