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月,进驻两家医院,负责600多张病床……
院内零感染 重庆医护是怎样做到的?
马小玲
刘华
沈鸿
1月29日,来自重庆中医院、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护士分别进驻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院区,开展救治工作。直到2月29日撤出院区,进入医学隔离状态。
整整一个月,没有发生医务人员在院内被感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每个人都得听院感人员指挥
说到院感防护的事,得先说到三个院感防护专家:重庆市中医院院感科副主任护师沈鸿、江津区中心医院院感科副主任护师刘华和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院感科副主任护师马小玲。
1月26日,重庆市支援孝感第一批队员到达后,三位院感专家是最忙的: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护知识的培训、防护服穿脱培训考核等……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即将上阵的两个医院,必须得经过三个院感专家详细检查后才允许进入。
“三区两通道,必须严格按照传染病医院的布局要求来。”沈鸿负责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教学楼改建的隔离病房三楼病区,这里有200多张床位。刘华则负责二楼,也是200多张床位。马小玲负责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院区的院感防护工作,也是接近200张床位。
“我们院感必须走在前面,医护人员的通道和病人的通道如何布局避免交叉,从电梯到病房怎么走,都要有严格的规定。”沈鸿说,收治病人前的两天,她们就向医院提出了整改。
“医生如何从清洁区进入半污染区更换防护服再进入病区,如何回到清洁区更换衣服,必须严格按照划定的箭头行走,必须听我的。”马小玲再三强调。“在东南院区,我们进场的时候就发现医生进出的通道有一个地方有交叉,必然会造成医护人员感染。”
经过沟通,把这一区域做了物理隔离,上下班的医生分开通行。各个环节达到院感要求后,1月29日,医护人员进场,第二天开始接收病人。
院感专家就是“定海神针”
在三个院感专家工作的病区,每天早上都会发生这样一幕:老师,你帮我看看我这个防护服的帽子戴好没有,帮我看看衣服漏不漏风……
当班护士进入病区前,穿好防护服,经过院感检查后才能进去。“看到他们没有做好的地方,必须指出来。”沈鸿说,防护服是医护人员的最后一道屏障。
医护人员出来,脱防护服就更严格了。“护士在病区几个小时,往往都会精疲力尽,脱防护服的时候,要做到不被污染,大家都很紧张。”刘华说,尽管每个人都经历了严格训练,但真正面对被病毒污染的防护服时,难免紧张,一旦被污染,所有人都会被隔离,影响整个医疗团队。
“这个时候,我们两个院感专家隔着玻璃,站在外面指挥他们一层一层地脱,有我们在,他们没有那么紧张,觉得有依靠。我们就像教小朋友一样,第一做手卫生,第二取面屏,第三又做手卫生,然后又脱手套……”刘华今年55岁,在她眼里,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就是自己的孩子。
“看到你们,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每一个出来的医生和护士,都会这样告诉三位专家。
就地取材做好防护
在早期,很多物资都紧缺。“刚来的时候,医院收到的防护服都是不合格的。”沈鸿说,打开仓库发现,防护服有刷油漆的、防粉尘的……“很多都是爱心人士捐的,不一定都合格,但是总比没有强!”
面屏遮不住,就就地取材用各种材料来遮住皮肤,防护服多穿一件,护目镜用后完全消毒重复使用……总不可能不上“战场”啊。
“护目镜戴起来,往往都会起雾,影响医生护士的工作。”一些戴眼镜的人就更麻烦了。刘华说,经过摸索,她将留置针的包装透明贴剪成小块,贴在脸部,口罩压实后,鼻子呼出的热气就不会雾到眼镜上了。
“这个时候,没有深厚的院感知识是不敢下决定的。”沈鸿说,三个院感专家都有丰富的临床医学护理经验。最终,他们克服了早期物资紧缺,抢到了救治时间,也保证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安全,并实现了院内零感染。
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她们
“不仅仅是穿脱防护服,进入病区,只要是和防护有关的,都要管。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很多时候,清洁工都不够用,这时候,院感专家还要负责清理医疗垃圾,房间消毒。
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习惯了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呼唤院感专家。“马老师,六楼热水不热了。”“马老师,下雪了,能不能帮忙找个暖宝宝……”
在孝感中心医院东南院区,除了重医附一院、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的医护人员,还混编有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医院的医护人员。平时,不仅仅是对重庆的医护人员严格要求,孝感本地的医生也难逃马小玲的“法眼”。
“我不管对方是哪里来的医生,看到不符合的,必须按照我的要求来做。”马小玲说,甚至看到清洁工的手套没有带好,也忍不住要去帮忙纠正。
撤出病区的时候,马小玲收到一个医生发来的信息:“虽然穿着防护服,我不知道你长什么模样,但是我觉得老师你很棒!”
“新冠肆虐我不怕,院感工作护大家,战疫过节两不误,有情人儿是一家。”孝感市中心医院的杨峰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马小玲。
看到这些,马小玲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重报集团孝感报道组记者 罗永攀 张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