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疫”中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思政课
吴涯
新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力度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在这场战“疫”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奋战一线的抗“疫”英雄,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刻诠释了中华儿女爱国力行的家国情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本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当下抗击疫情这本鲜活的教材,把战“疫”中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教学中,理直气壮地讲好这堂爱国主义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把握学科特点,优化教学内容,精准滴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一个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多门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其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应该主动作为,在充分认识思政课共性的基础上,把握授课课程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精准滴灌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以理论的力量说服学生,用事实的力量感召学生。要立足我国抗“疫”实践,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具体事例中讲清、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国际视野,从同一世界、同场考验,两种应对、两种结果,在国际比较中既引领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坚定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性认同。
立足校情学情,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授课对象涉及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由于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教学组织的差异性,要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精准滴灌,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运用案例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以情驭事、以情说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当提及中国速度时,给予学生的不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拔地而起;当谈论青年责任时,让学生记住的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34名“90后”党员坚守战“疫”一线,默默抗争的身影。立足校情学情,采用实践教学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师范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力量,组建“大学生爱心帮扶团队”,结对中小学生,积极加入“QQ课堂”,交流思想、辅导学业,学以致用、奉献社会,砥砺报国志、实践报国行。
应对疫情危机,凸显线上教学,同频共振。面对疫情危机,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线上思政课在挑战中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深入认识、充分利用好线上教学这一特殊的教学方式,把当下战“疫”中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线上思政课教学中,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一是校校共享联合,共建云上思政大课。线上教学更具开放性、共享性,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课堂和学校,能更好地实现校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久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名师联合开讲“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从疫情大考的启示、中国制度的优势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共同为高校学子呈现了一堂厚重隽永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政大课。二是校社携手推进,建立云上导师群。要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线上人力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多方力量,合力构建云上导师群,通过不同维度的讲授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好落实落地、入脑入心。三是媒介融合贯通,打造“云上思政课资源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离不开丰富鲜活的教学素材,线上教学其技术优势,更能实现媒介融合。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等教学平台,人民网公开课学习平台提供的战“疫”金课专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融媒体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等都为我们打造“云上思政课资源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效地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分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