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①|太阳出来喜洋洋 大山里这家人把生活过得像首歌

习声回响①|太阳出来喜洋洋 大山里这家人把生活过得像首歌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4-15

相关报道:

习声回响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中益乡小学努力上好“三门课”

习声回响③|啃下因病返贫“硬骨头”,脱贫之路更稳更安心

编者按: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步步行,声声问,殷殷情,为了他心中牵挂的一件大事——脱贫攻坚! 一年过去了,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再次回访中益乡。

在马培清家的院坝会上,总书记曾对乡亲们说,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年,脱贫不脱政策,马培清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这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标语,说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春燕 张一叶 佘振芳 黄宇

       

巍峨大山中的石柱县中益乡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巍峨大山中,云雾缭绕处,蜿蜒乡道旁,一栋黄色小楼门口,一方水泥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

院坝的一角,杏花开得正好,粉色花瓣随风飘落,蜜蜂在空中嗡嗡飞舞。

暖洋洋的阳光透过枝桠,洒在树下闲坐的老婆婆身上,婆婆眯着眼,手里拨弄着土核桃,嘴里哼着土家族的传统“啰儿调”:“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欧,啷啰……”

       

要致富,先修路,硬化公路在山间蜿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这里是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唱歌的老婆婆,是87岁的老党员马培清。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调研,正是在她家院坝上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院坝会。

       

马培清乐呵呵地说起现在日子的变化。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有保障

“身体好就是福!”

见到记者,马培清给我们让坐。她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完全看不出几个月前还躺在病床上——去年10月,她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了,在石柱县人民医院住了十来天。马培清说,虽然自己家早已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这次看病共花了1万元左右,报销90%后,自己只出1000多元。

“您现在腿怎么样?走路费劲吗?”

“好了!我慢慢走,不爬陡坡就行。”

“胃口还好吧?”

“好着呢,我每天要喝两瓶有机牛奶!牙齿也好,花生都吃得!”马培清带着孩子般得意的神情。

马培清说,去年总书记来时,曾叮嘱她保重身体,“我都记着的!每天出门溜达,有时要走好几个小时。我得好好保重身体,政策这么好,更多好日子在后头!”说着,马培清摸了摸自己别在胸前的党徽。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告诉记者,几乎每次看到马婆婆,她都戴着这枚党徽。

马培清不仅能自己洗衣服,每天还给大儿子做饭,有时候还要晒晒菜干、捡捡核桃等。总书记来她家之后,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的游客来院子拍照留念,马培清又当起了“导游”,绘声绘色介绍当时的情景。“我是做惯‘活路’的人,闲不下来!”

       

陈朋和谭明兰忙着为黄精施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有产业

“今年还想养20群中蜂”

闲不住的不只马培清。她家房前屋后的黄精基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弯腰锄草,马培清的二儿子陈朋和儿媳谭明兰也在地里忙活着。

走近细看,黄精比记者上次来时高了不少,长势喜人,田间套种的脆李,有的已经开始试果。

总书记去年来的时候,在田间地头查看了华溪村黄精的种植情况。一年过去了,黄精基地也从原来的200多亩扩大到了300多亩,还新增了一块黄精育种基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返包管护。

       

一年的时间,华溪村的黄精基地从200多亩扩大到300多亩。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什么是返包管护?陈朋说,整个村头有1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用来种植黄精、脆桃、西瓜等。村民可以返包回来,从事管护工作,一亩地管三年,能拿2000元的工钱,黄精有收成了,每年还有20%的分红。

“依靠管理黄精的收入、土地入股分红和就近务工收入,我们夫妻俩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陈朋给记者算起账,脸上洋溢着笑容。

       

陈朋和谭明兰忙着为黄精施肥除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既然党的政策好,我更要努力向前跑。”遍布中益乡田间地头的标语,正是陈朋心里的真实想法。他不满足于种地,每个月有十来天去附近工地上做木工活,此外,他还打起了养蜜蜂的主意。

       

华溪村将蜜蜂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推动农旅融合。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今年2月,陈朋在村集体领了5群中蜂。“一开始不会,县里派技术员来手把手地教,遇到啥子问题也可以打电话去问。”陈朋告诉我们,中益乡提出打造“中华蜜蜂第一小镇”,要把养蜂跟旅游业结合起来,他寻思着,今年下半年再扩大规模,最好是养上20群。

“还养20群!天天熬夜管护,恁个辛苦!”一旁的谭明兰心疼丈夫,嗔怪道。“熬点夜怕啥子!”在陈朋看来,只要日子有奔头,浑身都是劲。

有奔头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虽然嘴里说着丈夫,谭明兰忙完了地里的活,也摆起桌子,做起针线活。

她做的是荣昌夏布老虎,这是由市妇联组织的巾帼扶贫车间家庭工坊,为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残疾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手工技能集中培训,并以计件合作、产品回购等方式,帮她们实现灵活就业、脱贫增收。

做完的布老虎,谭明兰就放在院子里的主题邮局里,供前来游玩的人观看购买。

       

主题邮局适合拍照打卡,可以寄明信片,还售卖本地土特产。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这个主题邮局是在去年下半年建起来的,窗口设计成信封模样,门口矗立着邮筒,适合拍照打卡,也可以寄明信片。屋子里则陈列售卖本地土特产,如蜂蜜、莼菜、黄连花、笋干等。

“哪个卖得好些?”记者采访过程中,正好遇到王祥生来查看邮局里的货物售卖情况,看是否需要补货。

王祥生告诉记者,打造主题邮局,是华溪村发展旅游业的一步棋。脱贫之后,乡村要可持续发展,仅靠农业肯定是不够的。为此,华溪村凭借山清水秀的优势,结合特色产业,将蜜蜂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推动农旅融合。

“在重庆市餐饮商会的对口帮扶下,我们的民宿一条街已经打整好了,马上就可以开门迎客。我们还要打造脆桃、脆李生态采摘园,建设中华蜜蜂产业园。”王祥生说。

“路都铺好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奔小康还会远吗?”陈朋说。

记者在华溪村采访多次,也明显感觉到,自从总书记来了之后,村民们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也很高,在政府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村里的产业发展规划越来越清晰。

“只要我们啰儿,多勤快欧,啷啰,不愁吃来啷啷扯,哐扯,不愁穿欧,啰啰。”杏花树下,马培清欢快的歌声在大山里回荡,久久不绝……

       

马培清(中)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习声回响①|太阳出来喜洋洋 大山里这家人把生活过得像首歌

2020-04-15 06:00:00 来源: 0 条评论

相关报道:

习声回响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中益乡小学努力上好“三门课”

习声回响③|啃下因病返贫“硬骨头”,脱贫之路更稳更安心

编者按: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步步行,声声问,殷殷情,为了他心中牵挂的一件大事——脱贫攻坚! 一年过去了,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再次回访中益乡。

在马培清家的院坝会上,总书记曾对乡亲们说,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年,脱贫不脱政策,马培清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这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标语,说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春燕 张一叶 佘振芳 黄宇

       

巍峨大山中的石柱县中益乡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巍峨大山中,云雾缭绕处,蜿蜒乡道旁,一栋黄色小楼门口,一方水泥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

院坝的一角,杏花开得正好,粉色花瓣随风飘落,蜜蜂在空中嗡嗡飞舞。

暖洋洋的阳光透过枝桠,洒在树下闲坐的老婆婆身上,婆婆眯着眼,手里拨弄着土核桃,嘴里哼着土家族的传统“啰儿调”:“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欧,啷啰……”

       

要致富,先修路,硬化公路在山间蜿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这里是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唱歌的老婆婆,是87岁的老党员马培清。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调研,正是在她家院坝上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院坝会。

       

马培清乐呵呵地说起现在日子的变化。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有保障

“身体好就是福!”

见到记者,马培清给我们让坐。她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完全看不出几个月前还躺在病床上——去年10月,她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了,在石柱县人民医院住了十来天。马培清说,虽然自己家早已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这次看病共花了1万元左右,报销90%后,自己只出1000多元。

“您现在腿怎么样?走路费劲吗?”

“好了!我慢慢走,不爬陡坡就行。”

“胃口还好吧?”

“好着呢,我每天要喝两瓶有机牛奶!牙齿也好,花生都吃得!”马培清带着孩子般得意的神情。

马培清说,去年总书记来时,曾叮嘱她保重身体,“我都记着的!每天出门溜达,有时要走好几个小时。我得好好保重身体,政策这么好,更多好日子在后头!”说着,马培清摸了摸自己别在胸前的党徽。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告诉记者,几乎每次看到马婆婆,她都戴着这枚党徽。

马培清不仅能自己洗衣服,每天还给大儿子做饭,有时候还要晒晒菜干、捡捡核桃等。总书记来她家之后,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的游客来院子拍照留念,马培清又当起了“导游”,绘声绘色介绍当时的情景。“我是做惯‘活路’的人,闲不下来!”

       

陈朋和谭明兰忙着为黄精施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有产业

“今年还想养20群中蜂”

闲不住的不只马培清。她家房前屋后的黄精基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弯腰锄草,马培清的二儿子陈朋和儿媳谭明兰也在地里忙活着。

走近细看,黄精比记者上次来时高了不少,长势喜人,田间套种的脆李,有的已经开始试果。

总书记去年来的时候,在田间地头查看了华溪村黄精的种植情况。一年过去了,黄精基地也从原来的200多亩扩大到了300多亩,还新增了一块黄精育种基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返包管护。

       

一年的时间,华溪村的黄精基地从200多亩扩大到300多亩。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什么是返包管护?陈朋说,整个村头有1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用来种植黄精、脆桃、西瓜等。村民可以返包回来,从事管护工作,一亩地管三年,能拿2000元的工钱,黄精有收成了,每年还有20%的分红。

“依靠管理黄精的收入、土地入股分红和就近务工收入,我们夫妻俩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陈朋给记者算起账,脸上洋溢着笑容。

       

陈朋和谭明兰忙着为黄精施肥除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既然党的政策好,我更要努力向前跑。”遍布中益乡田间地头的标语,正是陈朋心里的真实想法。他不满足于种地,每个月有十来天去附近工地上做木工活,此外,他还打起了养蜜蜂的主意。

       

华溪村将蜜蜂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推动农旅融合。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今年2月,陈朋在村集体领了5群中蜂。“一开始不会,县里派技术员来手把手地教,遇到啥子问题也可以打电话去问。”陈朋告诉我们,中益乡提出打造“中华蜜蜂第一小镇”,要把养蜂跟旅游业结合起来,他寻思着,今年下半年再扩大规模,最好是养上20群。

“还养20群!天天熬夜管护,恁个辛苦!”一旁的谭明兰心疼丈夫,嗔怪道。“熬点夜怕啥子!”在陈朋看来,只要日子有奔头,浑身都是劲。

有奔头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虽然嘴里说着丈夫,谭明兰忙完了地里的活,也摆起桌子,做起针线活。

她做的是荣昌夏布老虎,这是由市妇联组织的巾帼扶贫车间家庭工坊,为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残疾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手工技能集中培训,并以计件合作、产品回购等方式,帮她们实现灵活就业、脱贫增收。

做完的布老虎,谭明兰就放在院子里的主题邮局里,供前来游玩的人观看购买。

       

主题邮局适合拍照打卡,可以寄明信片,还售卖本地土特产。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这个主题邮局是在去年下半年建起来的,窗口设计成信封模样,门口矗立着邮筒,适合拍照打卡,也可以寄明信片。屋子里则陈列售卖本地土特产,如蜂蜜、莼菜、黄连花、笋干等。

“哪个卖得好些?”记者采访过程中,正好遇到王祥生来查看邮局里的货物售卖情况,看是否需要补货。

王祥生告诉记者,打造主题邮局,是华溪村发展旅游业的一步棋。脱贫之后,乡村要可持续发展,仅靠农业肯定是不够的。为此,华溪村凭借山清水秀的优势,结合特色产业,将蜜蜂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推动农旅融合。

“在重庆市餐饮商会的对口帮扶下,我们的民宿一条街已经打整好了,马上就可以开门迎客。我们还要打造脆桃、脆李生态采摘园,建设中华蜜蜂产业园。”王祥生说。

“路都铺好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奔小康还会远吗?”陈朋说。

记者在华溪村采访多次,也明显感觉到,自从总书记来了之后,村民们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也很高,在政府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村里的产业发展规划越来越清晰。

“只要我们啰儿,多勤快欧,啷啰,不愁吃来啷啷扯,哐扯,不愁穿欧,啰啰。”杏花树下,马培清欢快的歌声在大山里回荡,久久不绝……

       

马培清(中)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责任编辑: 王凤]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