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进村 竹笋出山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加强竹林管护、走深加工路线,打造竹笋品牌对接大市场,让沉睡的竹笋走出大山。

工厂进村 竹笋出山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4-26

重庆日报记者 彭瑜 

竹笋加工厂吸纳当地村民就业。记者 彭瑜 摄

4月21日,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新建的竹笋加工厂正式投产。如今,当地的竹笋不再采用过去晾晒、腌制、烘烤等传统方法加工,而是通过液氮低温生产、冷链储藏运输,直接销往全国各地。

沿河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两年前,当地的6万余亩笋竹还沉睡在深山,很少变成钱。“现在,竹笋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称,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加强竹林管护、走深加工路线,打造竹笋品牌对接大市场,让沉睡的竹笋走出大山。

优质笋竹资源引来客商投资建厂

包传彬是我市荣昌区一家食品开发公司的董事长,从事竹笋加工20多年,有成熟的加工技术和完善的销售网络。2018年5月底,市农委相关负责人邀请他前往城口考察。初到沿河,当地的竹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竹笋品质好!”两周后,他再次赶到城口,对双河、庙坝、巴山、周溪等乡镇的笋竹资源进行深入调查。

城口县有笋竹林10多万亩,天然生长多、人工培植少,大多地生长在海拔700-800米的山间,品种有巴山木竹、白荚竹等。

考察途中,包传彬收购了5000斤干竹笋,立即安排技术人员进行产品开发。试验证明,沿河的竹笋口感不错,烫火锅很好吃。他随即拍板,投资沿河乡发展竹笋加工产业。

“只有特色还不够,要有规模才能出效益。”为此,包传彬注册成立了重庆市帮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帮竹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沿河乡建设竹笋加工厂。

竹笋加工厂建在北坡村,占地12亩。北坡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以土地入股,折合资金60万元参与竹笋初加工项目建设,每年按入股金额的6%固定分红。去年底,加工厂还未建成,北坡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就获得3.6万元分红。

“竹笋在家门口也能变成钱了”

“工人从哪里来?”加工厂还在建设时,包传彬就开始谋划招工的事情。沿河乡土地贫瘠,村民一直以外出打工为主,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小孩,以及一些不能参加体力劳动的矽肺病人。包传彬决定,将企业办成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脱贫的扶贫车间。

帮竹公司采取三条措施解决用工问题:一是录用本地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参加管理工作;二是选送20名愿意在家就业的村民到包传彬在荣昌的食品公司培训;三是捐款救治一批矽肺病人,康复后就业。

包传彬捐款10多万元,让当地的6位三期矽肺病人接受中医治疗。现在,6人病情均有好转,已有两人在帮竹公司上班,月工资2700元。沿河乡乡长易伟称,目前,全乡有40多名村民在帮竹公司上班。

去年4月,帮竹公司在沿河及周边乡镇收购第一批竹笋300吨。“竹笋在家门口也能变成钱了!”贫困户何天万说,2018年竹笋收购价格为每斤2.5元,去年帮竹公司每斤价格涨到3.5元,让他多卖了4000多元。

据统计,去年帮竹公司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创收200万元。包传彬说,把城口的竹笋产业做大做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这也是他来城口办企业的目的之一。

做足“竹文章”: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竹笋加工厂年生产能力1万吨,开发的产品有冷鲜竹笋、山椒竹笋、香辣竹笋、火锅笋、清水笋、罐头笋等数种产品。但目前城口县每年采摘加工的竹笋仅有3000吨。据了解,该县不少优质竹笋在海拔更高的山间,因为道路不通无法采摘;同时竹林零星分布,不利于管护和采摘;有些竹林老化,竹笋产量不高。

“把‘竹文章’做足,巩固脱贫成效。”吴雪飞表示,沿河乡以集中连片与零星种植相结合,疏林改造现有3.5万亩低效竹林;按照标准化、集约化要求,引导农户通过林地入股方式新发展4000亩竹林,打造生态白荚竹高产示范基地;同时不断完善道路网络,让更多的竹笋能得到采摘、加工,卖出山外。

“不只卖笋,还要在竹上下功夫。”吴雪飞说,沿河乡还以迎红村300亩白荚竹高标准产业示范基地为中心,打造“巴山竹海”品牌;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拓展延伸竹文化内涵,探索“生态观光+竹林听语”“森林康养+竹林人家”等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试点发展30户星级“竹林人家”,打造集生态休闲养老、诗意山水体验于一体的万亩巴山竹苑生态旅游基地。

4月21日,帮竹公司与城口县巴山镇、周溪乡、庙坝镇等乡镇签订竹笋收购协议。巴山镇党委书记刘书超称,竹笋销售有了保障,竹农的种植、管护积极性会更高,竹产业会发展得更好。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工厂进村 竹笋出山

2020-04-26 09:26:20 来源: 0 条评论

重庆日报记者 彭瑜 

竹笋加工厂吸纳当地村民就业。记者 彭瑜 摄

4月21日,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新建的竹笋加工厂正式投产。如今,当地的竹笋不再采用过去晾晒、腌制、烘烤等传统方法加工,而是通过液氮低温生产、冷链储藏运输,直接销往全国各地。

沿河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两年前,当地的6万余亩笋竹还沉睡在深山,很少变成钱。“现在,竹笋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称,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加强竹林管护、走深加工路线,打造竹笋品牌对接大市场,让沉睡的竹笋走出大山。

优质笋竹资源引来客商投资建厂

包传彬是我市荣昌区一家食品开发公司的董事长,从事竹笋加工20多年,有成熟的加工技术和完善的销售网络。2018年5月底,市农委相关负责人邀请他前往城口考察。初到沿河,当地的竹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竹笋品质好!”两周后,他再次赶到城口,对双河、庙坝、巴山、周溪等乡镇的笋竹资源进行深入调查。

城口县有笋竹林10多万亩,天然生长多、人工培植少,大多地生长在海拔700-800米的山间,品种有巴山木竹、白荚竹等。

考察途中,包传彬收购了5000斤干竹笋,立即安排技术人员进行产品开发。试验证明,沿河的竹笋口感不错,烫火锅很好吃。他随即拍板,投资沿河乡发展竹笋加工产业。

“只有特色还不够,要有规模才能出效益。”为此,包传彬注册成立了重庆市帮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帮竹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沿河乡建设竹笋加工厂。

竹笋加工厂建在北坡村,占地12亩。北坡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以土地入股,折合资金60万元参与竹笋初加工项目建设,每年按入股金额的6%固定分红。去年底,加工厂还未建成,北坡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就获得3.6万元分红。

“竹笋在家门口也能变成钱了”

“工人从哪里来?”加工厂还在建设时,包传彬就开始谋划招工的事情。沿河乡土地贫瘠,村民一直以外出打工为主,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小孩,以及一些不能参加体力劳动的矽肺病人。包传彬决定,将企业办成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脱贫的扶贫车间。

帮竹公司采取三条措施解决用工问题:一是录用本地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参加管理工作;二是选送20名愿意在家就业的村民到包传彬在荣昌的食品公司培训;三是捐款救治一批矽肺病人,康复后就业。

包传彬捐款10多万元,让当地的6位三期矽肺病人接受中医治疗。现在,6人病情均有好转,已有两人在帮竹公司上班,月工资2700元。沿河乡乡长易伟称,目前,全乡有40多名村民在帮竹公司上班。

去年4月,帮竹公司在沿河及周边乡镇收购第一批竹笋300吨。“竹笋在家门口也能变成钱了!”贫困户何天万说,2018年竹笋收购价格为每斤2.5元,去年帮竹公司每斤价格涨到3.5元,让他多卖了4000多元。

据统计,去年帮竹公司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创收200万元。包传彬说,把城口的竹笋产业做大做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这也是他来城口办企业的目的之一。

做足“竹文章”: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竹笋加工厂年生产能力1万吨,开发的产品有冷鲜竹笋、山椒竹笋、香辣竹笋、火锅笋、清水笋、罐头笋等数种产品。但目前城口县每年采摘加工的竹笋仅有3000吨。据了解,该县不少优质竹笋在海拔更高的山间,因为道路不通无法采摘;同时竹林零星分布,不利于管护和采摘;有些竹林老化,竹笋产量不高。

“把‘竹文章’做足,巩固脱贫成效。”吴雪飞表示,沿河乡以集中连片与零星种植相结合,疏林改造现有3.5万亩低效竹林;按照标准化、集约化要求,引导农户通过林地入股方式新发展4000亩竹林,打造生态白荚竹高产示范基地;同时不断完善道路网络,让更多的竹笋能得到采摘、加工,卖出山外。

“不只卖笋,还要在竹上下功夫。”吴雪飞说,沿河乡还以迎红村300亩白荚竹高标准产业示范基地为中心,打造“巴山竹海”品牌;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拓展延伸竹文化内涵,探索“生态观光+竹林听语”“森林康养+竹林人家”等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试点发展30户星级“竹林人家”,打造集生态休闲养老、诗意山水体验于一体的万亩巴山竹苑生态旅游基地。

4月21日,帮竹公司与城口县巴山镇、周溪乡、庙坝镇等乡镇签订竹笋收购协议。巴山镇党委书记刘书超称,竹笋销售有了保障,竹农的种植、管护积极性会更高,竹产业会发展得更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韩曜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