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向仲怀: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驼铃”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并不断在家蚕基因组研究中取得突破,引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向仲怀: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驼铃”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5-07

编者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特别推出聆听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现场展示将于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主要展示在渝“两院院士”及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的精彩事迹、主要成就等,向全社会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广大市民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内心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罗杰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7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丝绸之路”以其对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而光耀青史。我国是蚕丝业的发祥地,现今全国仍有1000多万农户养蚕。由于家蚕具有宏大的产业基础、丰厚的资源和科学积累、诱人的发展前景,家蚕基因组研究成为国际性竞争热点。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并不断在家蚕基因组研究中取得突破,引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但他自己却谦逊地表示:“我只是丝绸之路上骆驼队中的一个驼铃。”

蚕农家蹲点4个多月 找到蚕病病因

向仲怀1937年出生于重庆涪陵一个中医药世家,其父一生从事中药材生产与加工,曾获卫生部颁发的“老药工”称号。向家在涪陵县城开有中药铺,向仲怀从小就在座堂中医闲时逗玩中诵读《四书》《五经》,至今向仲怀对中国古文化仍情有独钟,书法绘画是他的业余爱好。传统文化的浸润,特别是慎思、明辨、笃行等为学之法,对向仲怀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4年,西南地区高等农林院校招收农校应届毕业生,涪陵农校选送3人报考,向仲怀因成绩优异被选中,录取进人西南农学院蚕桑专业,从此与蚕桑结缘。

四年大学学习,向仲怀已有了一定的遗传学知识基础。1958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射洪县等川北蚕区,春蚕期蚕病暴发,灾情连年,蚕农损失巨大,专家数度调研均不明病因。

1959年3月,向仲怀被抽调为四川省农业厅蚕病工作组成员,派往射洪县金华区书台公社蹲点。他带了相关书籍和显微镜等器材,前往重灾区住进蚕农家中。开始时,眼睁睁看着一批批蚕死去,始终找不到原因。4个月的艰苦探寻过去了,还是了无结果。一天下午,向仲怀在用显微镜检查一份标本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腹部膨大的小虫,经查阅资料,确认了这是壁虱。这次发现为肆虐川北的蚕病找到了防治的关键,很快,该地区产茧量由每张5千克左右增至正常的25千克左右。数月的艰苦工作给年轻的向仲怀极大的鼓舞和锻炼,他说,当年的这次经历不但让他体验到了科学发现源于细微、成功源于坚持不懈的快乐,更重要是受到了一次科学实践的磨练,对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有重要影响。

主持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1962年,向仲怀开始系统地从事家蚕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向仲怀虚心地向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请教,很快掌握了家蚕遗传资源保存和研究的方法,同时还开展了家蚕人工诱变和突变基因遗传分析等研究工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向仲怀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在蚕业科技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1982年4月,向仲怀作为教育部选派留日人员赴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家蚕遗传及发生学研究室学习。

在两年学习期中,向仲怀对日本蚕业科学的现状与趋势、产业技术发展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振兴中国蚕业科学和产业充满信心。

1984年,向仲怀回国后,开始着手培养学术队伍,在此后的十年中,向仲怀集中精力于学科建设,组织带领青年教师争取国家攻关课题。

1995年,向仲怀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李振刚教授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家蚕基因组研究的建议书。对中国而言,家蚕基因组计划对于蚕业发展、农林害虫的防治、生物反应器以及民族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向仲怀和他的团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他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2003年6月8 日紧急启动测序工作,当年11月15日,正式对外宣布,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由中国科学家完成。

科研育人两不误 助力构建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

在获得辉煌成果后,向仲怀内心很平静,他说:“科学研究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地探索,所以我们不能停下来。”

此后,向仲怀带领他的科学团队又取得了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基因芯片研发成功;中日合作绘制完成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完成40种蚕类基因组变异图谱;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绘制完成家蚕重要病原微生物——微孢子虫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世界第一张桑树基因组框架图等。

尤其是近年来,向仲怀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这是中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蚕业科学教育家,向仲怀在尽心尽力搞研发的同时,不忘着力培养学生,他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使得蚕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面对众多荣誉和广泛的赞誉,向仲怀十分谦逊地说:“我只是丝绸之路上骆驼队中的一个驼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向仲怀: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驼铃”

2020-05-07 06:00:00 来源: 0 条评论

编者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特别推出聆听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现场展示将于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主要展示在渝“两院院士”及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的精彩事迹、主要成就等,向全社会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广大市民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内心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罗杰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7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丝绸之路”以其对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而光耀青史。我国是蚕丝业的发祥地,现今全国仍有1000多万农户养蚕。由于家蚕具有宏大的产业基础、丰厚的资源和科学积累、诱人的发展前景,家蚕基因组研究成为国际性竞争热点。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并不断在家蚕基因组研究中取得突破,引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但他自己却谦逊地表示:“我只是丝绸之路上骆驼队中的一个驼铃。”

蚕农家蹲点4个多月 找到蚕病病因

向仲怀1937年出生于重庆涪陵一个中医药世家,其父一生从事中药材生产与加工,曾获卫生部颁发的“老药工”称号。向家在涪陵县城开有中药铺,向仲怀从小就在座堂中医闲时逗玩中诵读《四书》《五经》,至今向仲怀对中国古文化仍情有独钟,书法绘画是他的业余爱好。传统文化的浸润,特别是慎思、明辨、笃行等为学之法,对向仲怀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4年,西南地区高等农林院校招收农校应届毕业生,涪陵农校选送3人报考,向仲怀因成绩优异被选中,录取进人西南农学院蚕桑专业,从此与蚕桑结缘。

四年大学学习,向仲怀已有了一定的遗传学知识基础。1958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射洪县等川北蚕区,春蚕期蚕病暴发,灾情连年,蚕农损失巨大,专家数度调研均不明病因。

1959年3月,向仲怀被抽调为四川省农业厅蚕病工作组成员,派往射洪县金华区书台公社蹲点。他带了相关书籍和显微镜等器材,前往重灾区住进蚕农家中。开始时,眼睁睁看着一批批蚕死去,始终找不到原因。4个月的艰苦探寻过去了,还是了无结果。一天下午,向仲怀在用显微镜检查一份标本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腹部膨大的小虫,经查阅资料,确认了这是壁虱。这次发现为肆虐川北的蚕病找到了防治的关键,很快,该地区产茧量由每张5千克左右增至正常的25千克左右。数月的艰苦工作给年轻的向仲怀极大的鼓舞和锻炼,他说,当年的这次经历不但让他体验到了科学发现源于细微、成功源于坚持不懈的快乐,更重要是受到了一次科学实践的磨练,对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有重要影响。

主持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1962年,向仲怀开始系统地从事家蚕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向仲怀虚心地向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请教,很快掌握了家蚕遗传资源保存和研究的方法,同时还开展了家蚕人工诱变和突变基因遗传分析等研究工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向仲怀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在蚕业科技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1982年4月,向仲怀作为教育部选派留日人员赴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家蚕遗传及发生学研究室学习。

在两年学习期中,向仲怀对日本蚕业科学的现状与趋势、产业技术发展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振兴中国蚕业科学和产业充满信心。

1984年,向仲怀回国后,开始着手培养学术队伍,在此后的十年中,向仲怀集中精力于学科建设,组织带领青年教师争取国家攻关课题。

1995年,向仲怀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李振刚教授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家蚕基因组研究的建议书。对中国而言,家蚕基因组计划对于蚕业发展、农林害虫的防治、生物反应器以及民族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向仲怀和他的团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他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2003年6月8 日紧急启动测序工作,当年11月15日,正式对外宣布,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由中国科学家完成。

科研育人两不误 助力构建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

在获得辉煌成果后,向仲怀内心很平静,他说:“科学研究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地探索,所以我们不能停下来。”

此后,向仲怀带领他的科学团队又取得了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基因芯片研发成功;中日合作绘制完成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完成40种蚕类基因组变异图谱;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绘制完成家蚕重要病原微生物——微孢子虫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世界第一张桑树基因组框架图等。

尤其是近年来,向仲怀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这是中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蚕业科学教育家,向仲怀在尽心尽力搞研发的同时,不忘着力培养学生,他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使得蚕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面对众多荣誉和广泛的赞誉,向仲怀十分谦逊地说:“我只是丝绸之路上骆驼队中的一个驼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旻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