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原住居民同意生态搬迁?重庆这样做
要“搬得出 稳得住”还要让他们“能致富”
2018年6月5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在近两年的整治工作中,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原住居民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如何让原住居民同意生态搬迁?重庆这样做
要“搬得出 稳得住”还要让他们“能致富”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20-05-08

拆违前的缙云山葵莲养心谷入口。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拆违治理后的缙云山葵莲养心谷入口。

柏林村将打造成以竹产业链为发展方向的乡村振兴竹文化村落(效果图)。

2018年6月5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在近两年的整治工作中,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原住居民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据了解,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邻重庆市主城区,保护区内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有1100多位村民。根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定,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如何让原住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重庆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搬得出

74岁原住居民带头签下生态搬迁协议

“当初生态搬迁试点,我第一时间就去完成了签约!”

说起自己一年前的决定,74岁的蓝长生脸上充满了自豪。作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工作中第一个签约搬迁的农户,老人从山上搬到山下,生活上收获的便利,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在缙云山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出门办事一点都不方便。”蓝长生说,此前居住的土房子位于澄江镇缙云村戴家院组,在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属于生态搬迁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房愈发破旧,而从家去最近的公交车站,步行要花费两个小时,想去城里面看一看儿女,需要耗上不少时间。基于这一情况,蓝长生在了解了生态搬迁相关政策之后,率先表态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生态搬迁还有补偿奖励,我们当然要支持。”

去年4月11日,蓝长生第一个签订了生态搬迁协议,带着不舍与对未来的期望,搬离了居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在山下安居,“就在缙云山脚下,交通便利,生活比在山上方便多了!”

去年2月11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实施生态搬迁试点的指导意见》,先行启动对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原住居民实施生态搬迁试点。去年4月,北碚区率先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在北碚区顺利推进生态搬迁试点工作之后,同年9月,沙坪坝区、璧山区先后启动了本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工作。

促进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自然恢复和长效保护,离不开每一位原住居民的积极支持。截至目前,保护区内共引导442户、1144人原住民搬出了自然保护区,分别占搬迁总户数的98%、总人数的98.5%。

稳得住

农家乐老板拆掉违建当上“林业队长”

要安居,更要乐业。

对于世代都在缙云山保护区内生活的李星华来说,生态搬迁易,生产发展难——作为当年在核心区里的“违建大户”,当时依托于缙云山保护区的美景,家住澄江镇缙云村的李星华决定修房开办农家乐。按照相关部门的批准,李星华的农家乐允许建设范围为100平方米以内,而他却建起了总面积900多平方米的三楼一底楼房,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单体违建。

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了新修建的农家乐小楼上,可因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工作的开展,楼房需要进行拆除。在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下,李星华同意了生态搬迁,并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房子,还动员哥哥李星庸拆除违建700多平方米。

没有了农家乐生意,但李星华在山下的生产生活也并没有因此而失意,反而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他被任命为缙云村的“林业队长”,带着全村40多名护林员,开展缙云山森林防火工作。

“从山上搬到山下,以前最担心的就是没有营收,如今我一点都不发愁了!”

据了解,为了打消大家在搬迁后对生产生活、长远发展方面的顾虑,北碚区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就业、生活帮助等保障民生举措,让原住居民能够踏踏实实地生态搬迁。

通过整合各类资金1.1亿元,采取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生态赎买、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增设公益服务岗位、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综合措施,引导帮助核心区、缓冲区居民搬出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减轻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负荷,有效改善了民生。

据了解,重庆通过调整完善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机构,明确沙坪坝、北碚、璧山三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强化生态保护管理和执法监管力度,再未发生新增违建行为。

能致富

以竹为媒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链助增收

除了解决生态搬迁原住居民“搬得出、稳得住”的问题,还要让他们“能致富”。

北碚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吕玉春表示,澄江镇柏林村位于保护区外,正在修建村民集中迁建房,预计年底建成。届时,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170余户、500余位居民将生态搬迁在此落户。据介绍,村民集中迁建房设计风格为巴渝民风建筑风貌,继承和发扬巴渝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满足现代生活居住功能。

“这里并不是单纯地作集中迁建房使用,而是要打造成以竹产业链为发展方向的乡村振兴竹文化村落。”吕玉春介绍,柏林村现有400多亩竹林。根据计划,将以竹为媒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链,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依托本地的加工企业,发展竹基复合材料、竹编管廊材料;竹饮料、竹食品、竹建材、竹家具、竹装饰材料等,形成由原竹加工到生产成品的一条完整的竹材加工产业链,盘活闲置竹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吕玉春说,柏林村乡村振兴竹文化村落示范项目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围绕竹类种植、竹产品初加工、竹生态衍生品开发等产业,统筹推进柏林村全景生态治理、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带动柏林村乡村振兴,实现百姓增收致富。

下一步,北碚区还将制定缙云山片区文旅产业提升规划。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环山区域围绕乡村振兴,探索“文旅产居”融合创新模式,重点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温泉产业、康养产业、休闲农业,培育生态康养产业集聚区,打造重庆康养度假首选地、山地休闲体验集聚区。

推进综合整治,三地积极在行动

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截至4月底,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生态搬迁共442户、1144人,分别占应搬迁总户数、总人数的98%、98.5%。

其中,沙坪坝区实现了搬迁对象百分之百签订协议,百分之百选择退地进城方式,百分之百迁转户口,符合条件的人员百分之百办理了社保,搬迁范围房屋百分之百拆除。生态搬迁380人,注销房屋权证150个,退出宅基地12437平方米,拆除房屋112栋19039平方米,为符合办理社保条件的280人办理了社保。

北碚区则整合各类资金1.1亿元,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等方式,引导帮助核心区、缓冲区203户、520名居民搬出自然保护区,同步拆除农村居民退出房屋3.6万平方米,覆土复绿1.6万平方米,进一步减轻了缙云山的生态负荷,有效改善了民生。

璧山区已生态搬迁244人。同时落实生态搬迁资金5000万元,生态复绿及修复经费133.438万元。房屋拆除和生态修复工作正陆续有序推进。

下一步,对于不愿生态搬迁的农户,当地干部正在进一步做思想动员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减轻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负荷。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王梓涵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如何让原住居民同意生态搬迁?重庆这样做
要“搬得出 稳得住”还要让他们“能致富”

2020-05-08 09:28:39 来源: 0 条评论

拆违前的缙云山葵莲养心谷入口。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拆违治理后的缙云山葵莲养心谷入口。

柏林村将打造成以竹产业链为发展方向的乡村振兴竹文化村落(效果图)。

2018年6月5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在近两年的整治工作中,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原住居民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据了解,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邻重庆市主城区,保护区内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有1100多位村民。根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定,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如何让原住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重庆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搬得出

74岁原住居民带头签下生态搬迁协议

“当初生态搬迁试点,我第一时间就去完成了签约!”

说起自己一年前的决定,74岁的蓝长生脸上充满了自豪。作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工作中第一个签约搬迁的农户,老人从山上搬到山下,生活上收获的便利,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在缙云山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出门办事一点都不方便。”蓝长生说,此前居住的土房子位于澄江镇缙云村戴家院组,在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属于生态搬迁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房愈发破旧,而从家去最近的公交车站,步行要花费两个小时,想去城里面看一看儿女,需要耗上不少时间。基于这一情况,蓝长生在了解了生态搬迁相关政策之后,率先表态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生态搬迁还有补偿奖励,我们当然要支持。”

去年4月11日,蓝长生第一个签订了生态搬迁协议,带着不舍与对未来的期望,搬离了居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在山下安居,“就在缙云山脚下,交通便利,生活比在山上方便多了!”

去年2月11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实施生态搬迁试点的指导意见》,先行启动对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原住居民实施生态搬迁试点。去年4月,北碚区率先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在北碚区顺利推进生态搬迁试点工作之后,同年9月,沙坪坝区、璧山区先后启动了本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工作。

促进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自然恢复和长效保护,离不开每一位原住居民的积极支持。截至目前,保护区内共引导442户、1144人原住民搬出了自然保护区,分别占搬迁总户数的98%、总人数的98.5%。

稳得住

农家乐老板拆掉违建当上“林业队长”

要安居,更要乐业。

对于世代都在缙云山保护区内生活的李星华来说,生态搬迁易,生产发展难——作为当年在核心区里的“违建大户”,当时依托于缙云山保护区的美景,家住澄江镇缙云村的李星华决定修房开办农家乐。按照相关部门的批准,李星华的农家乐允许建设范围为100平方米以内,而他却建起了总面积900多平方米的三楼一底楼房,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单体违建。

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了新修建的农家乐小楼上,可因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工作的开展,楼房需要进行拆除。在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下,李星华同意了生态搬迁,并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房子,还动员哥哥李星庸拆除违建700多平方米。

没有了农家乐生意,但李星华在山下的生产生活也并没有因此而失意,反而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他被任命为缙云村的“林业队长”,带着全村40多名护林员,开展缙云山森林防火工作。

“从山上搬到山下,以前最担心的就是没有营收,如今我一点都不发愁了!”

据了解,为了打消大家在搬迁后对生产生活、长远发展方面的顾虑,北碚区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就业、生活帮助等保障民生举措,让原住居民能够踏踏实实地生态搬迁。

通过整合各类资金1.1亿元,采取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生态赎买、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增设公益服务岗位、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综合措施,引导帮助核心区、缓冲区居民搬出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减轻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负荷,有效改善了民生。

据了解,重庆通过调整完善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机构,明确沙坪坝、北碚、璧山三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强化生态保护管理和执法监管力度,再未发生新增违建行为。

能致富

以竹为媒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链助增收

除了解决生态搬迁原住居民“搬得出、稳得住”的问题,还要让他们“能致富”。

北碚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吕玉春表示,澄江镇柏林村位于保护区外,正在修建村民集中迁建房,预计年底建成。届时,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170余户、500余位居民将生态搬迁在此落户。据介绍,村民集中迁建房设计风格为巴渝民风建筑风貌,继承和发扬巴渝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满足现代生活居住功能。

“这里并不是单纯地作集中迁建房使用,而是要打造成以竹产业链为发展方向的乡村振兴竹文化村落。”吕玉春介绍,柏林村现有400多亩竹林。根据计划,将以竹为媒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链,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依托本地的加工企业,发展竹基复合材料、竹编管廊材料;竹饮料、竹食品、竹建材、竹家具、竹装饰材料等,形成由原竹加工到生产成品的一条完整的竹材加工产业链,盘活闲置竹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吕玉春说,柏林村乡村振兴竹文化村落示范项目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围绕竹类种植、竹产品初加工、竹生态衍生品开发等产业,统筹推进柏林村全景生态治理、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带动柏林村乡村振兴,实现百姓增收致富。

下一步,北碚区还将制定缙云山片区文旅产业提升规划。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环山区域围绕乡村振兴,探索“文旅产居”融合创新模式,重点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温泉产业、康养产业、休闲农业,培育生态康养产业集聚区,打造重庆康养度假首选地、山地休闲体验集聚区。

推进综合整治,三地积极在行动

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截至4月底,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生态搬迁共442户、1144人,分别占应搬迁总户数、总人数的98%、98.5%。

其中,沙坪坝区实现了搬迁对象百分之百签订协议,百分之百选择退地进城方式,百分之百迁转户口,符合条件的人员百分之百办理了社保,搬迁范围房屋百分之百拆除。生态搬迁380人,注销房屋权证150个,退出宅基地12437平方米,拆除房屋112栋19039平方米,为符合办理社保条件的280人办理了社保。

北碚区则整合各类资金1.1亿元,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等方式,引导帮助核心区、缓冲区203户、520名居民搬出自然保护区,同步拆除农村居民退出房屋3.6万平方米,覆土复绿1.6万平方米,进一步减轻了缙云山的生态负荷,有效改善了民生。

璧山区已生态搬迁244人。同时落实生态搬迁资金5000万元,生态复绿及修复经费133.438万元。房屋拆除和生态修复工作正陆续有序推进。

下一步,对于不愿生态搬迁的农户,当地干部正在进一步做思想动员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减轻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负荷。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王梓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