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蒋兴良:30余年内心坚守 化解电网上的“坚冰”
冰天雪地中的雾凇晶莹剔透、美仑美奂,如果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来看,令人叹为观止。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蒋兴良:30余年内心坚守 化解电网上的“坚冰”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5-11

编者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特别推出聆听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现场展示将于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主要展示在渝“两院院士”及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的精彩事迹、主要成就等,向全社会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广大市民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内心世界。

蒋兴良(左)在自然覆冰现场测试产品的涂层特性。市科协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1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冰天雪地中的雾凇晶莹剔透、美仑美奂,如果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来看,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当它依附在电线上时,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所引起的电网覆冰灾害,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重庆,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为了解决高海拔地区电网安全问题,在野外科研一线坚守30余年,建立了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并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输电难题。他就是重庆大学教授,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蒋兴良。

常年野外工作,落下病根,时不时摸后背疼痛处,已成蒋兴良习惯性动作。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罗杰 摄

常年野外工作落下病根 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因长期在野外工作,蒋兴良外表看起来黑黑瘦瘦。在与人交谈时,他时不时会揉一揉后背,那个部位常会因为疼痛直不起来。常年湿冷环境和高强度艰苦作业,让他落下了病根。

从2005年开始,蒋兴良的双腿就时常会出现麻木的情况,有时还会隐隐作痛,他起初以为是风湿,毕竟常年在冰天雪地里,得风湿也很正常。

到了2015年9月,蒋兴良的双腿已经疼痛得几乎无法行走了,他这才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诊断为脊椎管神经鞘末瘤。

这次,蒋兴良做了手术,术后医生嘱咐他休息三个月,不过忙着搞研究的他只休息了一个月就急忙奔赴一线作业。由于没好利索,导致现在的他仍时常受到背部神经疼痛的折磨。

但是,蒋兴良始终表示,他选择这一行,从来没有后悔过。

蒋兴良1961年出生于湖南,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85年,蒋兴良考上了重庆大学研究生,从电力系统分析专业被调配到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就是这一年,他开始从事与电网覆冰绝缘相关的研究,就此也与这一行结缘。

蒋兴良带领团队成员勘查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周边情况。市科协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研究领域曾被认为是“冷门” 一场冰冻灾害凸显它的重要性

当时,重庆大学在高电压与外绝缘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极具前瞻性地建设了国内第一个模拟电网自然覆冰的人工气候室。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蒋兴良努力吸取前人的经验,在覆冰试验方法和覆冰绝缘电气特性上,取得了一些开拓性成果。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蒋兴良到原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输电线路覆冰及其防护研究工作。

然而,当时在一些人眼里,电网覆冰始终是小概率的偶然事件,是一个没什么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蒋兴良回忆说,当时关于电网覆冰方面的科研课题很少,资金又有限,在此领域前行的脚步常感步履蹒跚。但他从没有放弃,仍然一如既往地在这个领域深入钻研。2001年,蒋兴良回到重庆大学,继续此项研究。“我们所坚持的这项研究到底有没有用,时间会证明。”蒋兴良始终坚定自己的选择。

7年后,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终于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电网覆冰研究的重要性。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连当时我国最新最先进的输电线路的线塔都被冰雪压垮了,多地电网全面崩溃。

蒋兴良奔赴湖南、贵州等9个受灾最严重的省市进行调研。通过调研,蒋兴良发现,通过这场雪灾,暴露出不少问题:人工气候室的研究并不全面、防冰除冰方法针对性不够强、一些机器设备在恶劣天气下根本无法工作……

蒋兴良深刻意识到,要想持续推进覆冰研究,必须得建立一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

重庆大学教授,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蒋兴良。市科协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建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 常年泡在这里搞研究

“人工气候室只能模拟自然环境,模拟出来的数据和现实情况是有差距的。”蒋兴良说。

最终,蒋兴良和研究团队将目光锁定在了湖南省雪峰山。

海拔1500米的雪峰山,覆冰周期长,量大,很适合做科学研究。

2008年7月,在雪峰山顶,试验基地开始动工建设,这群专家教授既是设计者、研究者,也是现场施工人员。他们开方挖石,四处“淘”设备,硬是让基地在雪峰山顶拔地而起。

这是世界上首座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作为基地和科研团队的带头人,蒋兴良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泡在了雪峰山上。

一晃10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小作坊”式的试验基地如今已变身成为国际“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自然覆冰试验基地。

截至目前,雪峰山自然覆冰试验基地的研究领域已扩展到电气外绝缘覆冰、输电线路防冰除冰技术、风力发电机的防冰除冰技术等,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一系列创新成果从这里不断输出。

蒋兴良本人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并入选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2014年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

“做科研要有劳模精神,要扎扎实实做,不要急功近利。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要坚持下来。”回想几十年走过的研发之路,蒋兴良感慨地说。

相关报道: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王珏:给工业器材拍CT做“诊断”的行家里手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向仲怀: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驼铃”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夏庆友:让琳琅满目的蚕丝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杨新民:用数学来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蒋兴良:30余年内心坚守 化解电网上的“坚冰”

2020-05-11 06:00:00 来源:

编者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特别推出聆听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现场展示将于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主要展示在渝“两院院士”及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的精彩事迹、主要成就等,向全社会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广大市民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内心世界。

蒋兴良(左)在自然覆冰现场测试产品的涂层特性。市科协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1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冰天雪地中的雾凇晶莹剔透、美仑美奂,如果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来看,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当它依附在电线上时,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所引起的电网覆冰灾害,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重庆,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为了解决高海拔地区电网安全问题,在野外科研一线坚守30余年,建立了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并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输电难题。他就是重庆大学教授,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蒋兴良。

常年野外工作,落下病根,时不时摸后背疼痛处,已成蒋兴良习惯性动作。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罗杰 摄

常年野外工作落下病根 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因长期在野外工作,蒋兴良外表看起来黑黑瘦瘦。在与人交谈时,他时不时会揉一揉后背,那个部位常会因为疼痛直不起来。常年湿冷环境和高强度艰苦作业,让他落下了病根。

从2005年开始,蒋兴良的双腿就时常会出现麻木的情况,有时还会隐隐作痛,他起初以为是风湿,毕竟常年在冰天雪地里,得风湿也很正常。

到了2015年9月,蒋兴良的双腿已经疼痛得几乎无法行走了,他这才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诊断为脊椎管神经鞘末瘤。

这次,蒋兴良做了手术,术后医生嘱咐他休息三个月,不过忙着搞研究的他只休息了一个月就急忙奔赴一线作业。由于没好利索,导致现在的他仍时常受到背部神经疼痛的折磨。

但是,蒋兴良始终表示,他选择这一行,从来没有后悔过。

蒋兴良1961年出生于湖南,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85年,蒋兴良考上了重庆大学研究生,从电力系统分析专业被调配到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就是这一年,他开始从事与电网覆冰绝缘相关的研究,就此也与这一行结缘。

蒋兴良带领团队成员勘查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周边情况。市科协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研究领域曾被认为是“冷门” 一场冰冻灾害凸显它的重要性

当时,重庆大学在高电压与外绝缘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极具前瞻性地建设了国内第一个模拟电网自然覆冰的人工气候室。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蒋兴良努力吸取前人的经验,在覆冰试验方法和覆冰绝缘电气特性上,取得了一些开拓性成果。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蒋兴良到原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输电线路覆冰及其防护研究工作。

然而,当时在一些人眼里,电网覆冰始终是小概率的偶然事件,是一个没什么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蒋兴良回忆说,当时关于电网覆冰方面的科研课题很少,资金又有限,在此领域前行的脚步常感步履蹒跚。但他从没有放弃,仍然一如既往地在这个领域深入钻研。2001年,蒋兴良回到重庆大学,继续此项研究。“我们所坚持的这项研究到底有没有用,时间会证明。”蒋兴良始终坚定自己的选择。

7年后,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终于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电网覆冰研究的重要性。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连当时我国最新最先进的输电线路的线塔都被冰雪压垮了,多地电网全面崩溃。

蒋兴良奔赴湖南、贵州等9个受灾最严重的省市进行调研。通过调研,蒋兴良发现,通过这场雪灾,暴露出不少问题:人工气候室的研究并不全面、防冰除冰方法针对性不够强、一些机器设备在恶劣天气下根本无法工作……

蒋兴良深刻意识到,要想持续推进覆冰研究,必须得建立一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

重庆大学教授,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蒋兴良。市科协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建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 常年泡在这里搞研究

“人工气候室只能模拟自然环境,模拟出来的数据和现实情况是有差距的。”蒋兴良说。

最终,蒋兴良和研究团队将目光锁定在了湖南省雪峰山。

海拔1500米的雪峰山,覆冰周期长,量大,很适合做科学研究。

2008年7月,在雪峰山顶,试验基地开始动工建设,这群专家教授既是设计者、研究者,也是现场施工人员。他们开方挖石,四处“淘”设备,硬是让基地在雪峰山顶拔地而起。

这是世界上首座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作为基地和科研团队的带头人,蒋兴良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泡在了雪峰山上。

一晃10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小作坊”式的试验基地如今已变身成为国际“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自然覆冰试验基地。

截至目前,雪峰山自然覆冰试验基地的研究领域已扩展到电气外绝缘覆冰、输电线路防冰除冰技术、风力发电机的防冰除冰技术等,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一系列创新成果从这里不断输出。

蒋兴良本人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并入选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2014年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

“做科研要有劳模精神,要扎扎实实做,不要急功近利。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要坚持下来。”回想几十年走过的研发之路,蒋兴良感慨地说。

相关报道: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王珏:给工业器材拍CT做“诊断”的行家里手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向仲怀: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驼铃”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夏庆友:让琳琅满目的蚕丝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杨新民:用数学来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曾家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