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杨士中:太空中建太阳能电站破解能源供给难题
在宇宙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大规模收集、转化太阳能,并以无线方式将电能稳定、高效传输到地面电网,以破解能源供给难题。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杨士中:太空中建太阳能电站破解能源供给难题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5-12

编者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特别推出聆听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现场展示将于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主要展示在渝“两院院士”及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的精彩事迹、主要成就等,向全社会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广大市民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内心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通信与测控中心教授杨士中。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2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在宇宙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大规模收集、转化太阳能,并以无线方式将电能稳定、高效传输到地面电网,以破解能源供给难题。听起来是不是像科幻片?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通信与测控中心教授杨士中就在做这件事。

从小在废旧零件堆里“淘宝”的孩童 后来成为科学家

今年已83岁高龄的杨士中院士身材高大、精神矍铄。他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在沙坪坝双碑的原特钢厂工作,那里的厂区几乎成了他童年的乐园。

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厂里堆着很多从前线运回来的报废武器,他总能从一堆堆废弃零件里“淘”一些小物件回来,然后自己做一些小玩具。杨士中说,正是从小培养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为他以后搞科研打下了基础。

从重庆七中毕业后,杨士中考上了重庆大学电机系电机与电器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担任工程师,后又进入航天部504研究所工作,他曾担任重庆大学通信与测控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杨士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国家“211工程”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技术重点学科和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士中院士长期从事通信、雷达、飞行器测控等多学科的研发工作,首次在我国研制出传输型卫星遥感系统。填补了我国无传输型卫星遥感的空白,奠定了我国传输型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的基础。

建空间太阳能电站 解决偏远受灾等地区用电难

杨士中院士这些年一直在努力研究的就是空间太阳能电站与电气工程。

杨士中表示,太阳能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是一种高效、持久、清洁的能源。但目前各地建设的地面太阳能电站,因受大气层衰减影响,如太阳直射,在西北地区一平方米光伏电池可产生0.4千瓦电力,在日照较少的重庆,仅为0.1千瓦。

杨士中说,按照设想,空间太阳能电站将距离地面高度3.6万公里,可避开大气层“衰减效应”,并不受昼夜、天气、地区纬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其发电量是地面太阳能电站的几十倍,一平方米光伏电池可产生10到14千瓦电力,发电量与地面核电站相当。

据杨士中介绍,空间太阳能电站要实现需要解决不少问题。首先,要研发大运力运载火箭,才能将空间电站建设所需材料运送至太空;其次,要攻克太空制造技术,将空间电站在太空中组装;再次,如何高效地将空间能量传输到地面;最后,还需考虑空间电站对环境影响问题。

而要完成这一构想,需要建一个实验基地来验证它。该项目的实验基地将融合空间太阳能电站前沿研究、科普教育、观光体验等内容,目前选址已基本完成。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电能,主要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传输,通过微波,对偏远地区、受灾地区等可进行定向供电或移动供电。”杨士中说,其延伸出的无线输能、无线通信等相关技术,对能源利用、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杨士中:太空中建太阳能电站破解能源供给难题

2020-05-12 06:00:00 来源:

编者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特别推出聆听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现场展示将于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主要展示在渝“两院院士”及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的精彩事迹、主要成就等,向全社会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广大市民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内心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通信与测控中心教授杨士中。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2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在宇宙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大规模收集、转化太阳能,并以无线方式将电能稳定、高效传输到地面电网,以破解能源供给难题。听起来是不是像科幻片?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通信与测控中心教授杨士中就在做这件事。

从小在废旧零件堆里“淘宝”的孩童 后来成为科学家

今年已83岁高龄的杨士中院士身材高大、精神矍铄。他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在沙坪坝双碑的原特钢厂工作,那里的厂区几乎成了他童年的乐园。

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厂里堆着很多从前线运回来的报废武器,他总能从一堆堆废弃零件里“淘”一些小物件回来,然后自己做一些小玩具。杨士中说,正是从小培养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为他以后搞科研打下了基础。

从重庆七中毕业后,杨士中考上了重庆大学电机系电机与电器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担任工程师,后又进入航天部504研究所工作,他曾担任重庆大学通信与测控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杨士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国家“211工程”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技术重点学科和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士中院士长期从事通信、雷达、飞行器测控等多学科的研发工作,首次在我国研制出传输型卫星遥感系统。填补了我国无传输型卫星遥感的空白,奠定了我国传输型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的基础。

建空间太阳能电站 解决偏远受灾等地区用电难

杨士中院士这些年一直在努力研究的就是空间太阳能电站与电气工程。

杨士中表示,太阳能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是一种高效、持久、清洁的能源。但目前各地建设的地面太阳能电站,因受大气层衰减影响,如太阳直射,在西北地区一平方米光伏电池可产生0.4千瓦电力,在日照较少的重庆,仅为0.1千瓦。

杨士中说,按照设想,空间太阳能电站将距离地面高度3.6万公里,可避开大气层“衰减效应”,并不受昼夜、天气、地区纬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其发电量是地面太阳能电站的几十倍,一平方米光伏电池可产生10到14千瓦电力,发电量与地面核电站相当。

据杨士中介绍,空间太阳能电站要实现需要解决不少问题。首先,要研发大运力运载火箭,才能将空间电站建设所需材料运送至太空;其次,要攻克太空制造技术,将空间电站在太空中组装;再次,如何高效地将空间能量传输到地面;最后,还需考虑空间电站对环境影响问题。

而要完成这一构想,需要建一个实验基地来验证它。该项目的实验基地将融合空间太阳能电站前沿研究、科普教育、观光体验等内容,目前选址已基本完成。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电能,主要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传输,通过微波,对偏远地区、受灾地区等可进行定向供电或移动供电。”杨士中说,其延伸出的无线输能、无线通信等相关技术,对能源利用、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曾家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