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彭瑶玲:
精耕细作 打造重庆新地标
“今后,两江四岸核心区必将成为集中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的新地标。”5月13日,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彭瑶玲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彭瑶玲:
精耕细作 打造重庆新地标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5-18

“今后,两江四岸核心区必将成为集中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的新地标。”5月13日,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彭瑶玲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近年来,彭瑶玲一直参与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的规划,对该区域的各种情况如数家珍。

让水岸绿起来、美起来、柔起来

“两江四岸天然的水岸岸线,可谓天赋重庆的宝贵资源。”彭瑶玲说,提升水岸品质,是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的重要一环。

“过去,水岸治理常常被认为是防洪、治污工程,而现在,我们将其视为综合性环境整体提升工程。”

比如消落区治理。首先是要保护好湾、沱、滩、浩等独特水文地貌;根据不同的水位梯度,增加自然野趣的乡土植物;对一些既有的“灰色构筑物”——混凝土堡坎、挡墙等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分层蓄绿、垂直挂绿、码头还绿、崖壁增绿,让水岸“绿起来”。

再如,在有条件的地段,逐步恢复适应水位变化、野生动植物生长的滨江立体生态环境,栽种彩叶植物、四季花卉等,形成色彩斑斓的植物带、花卉带,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诗画意境,让水岸“美起来”。

同时,还将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打造绿色休闲岸线;贯通滨水步道,柔化硬质挡墙;建设滩涂公园,打造连接城市公园和滨江公园的“生态桥”……尽量让岸线“柔起来”。

“4+N”环游系统让“打卡”更舒畅

“快捷进出两江四岸核心区,并舒畅地在区域内游赏,交通是基础、是根本。”彭瑶玲说。

为此,两江四岸核心区规划了“4+N”便捷环游系统。“4”,指水上、陆上、轨道、步道4种主力交通方式;“N”则包括智轨、索道、缆车、电梯扶梯、骑行道等其他特色交通,该系统将两江四岸核心区连接为一个整体。

以水上巴士为例,将对传统轮渡方式进行提升,依托规划码头,定时、定点发班,真正成为长江和嘉陵江上的“水上公交”,大幅度减少现在通过大桥跨越两江的线路迂回。

总长约11公里的“两江三桥”山城步道环线,集交通、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串起各个“打卡地”,让游客边走边游,阅读历史,观赏风景,品鉴人文。

为消除部分公共设施、轨道站点与滨水活动区之间数十米高差带来的不便,规划增设自动扶梯、垂直升降梯等人性化设施,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在内的中外游客,有更丰富、更立体、更舒适的步行游览体验。

看两江四岸,独具“五重视角”

诗人卞之琳曾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在山水之城重庆,体验这种意境,条件得天独厚——因为只有我们具备山上、水上、陆上、楼上、桥上‘五重视角’。”彭瑶玲说。

就“山上”来说,许多城市都有南山或东山、西山,但只有重庆的南山居于城市核心,俯瞰两江。因此,南山不仅是核心区的“生态绿肺”“绿色背景”,还是最大的“立体看台”。依托特有的山形地貌,共规划有各式“城市阳台”22处,可供驻足留影,远眺山水交汇,饱览山城灯海。

此外,水上视角,有两江游轮;陆上视角,可畅游于滨江步道、公园广场;桥上视角,可步行穿越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朝天门大桥;楼上视角,可登上来福士广场等5座超高层建筑的观景平台,居高临下,观赏两江汇流和大江东去独特美景。

为保护好两江交汇区域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规划从“减量、增绿、留白、美境”等方面入手,严加管控。

减量,即严控核心区特别是“城市阳台”前方滨水临山地区的建筑高度、密度,让渝中半岛“片叶浮沉巴子国”的美景,得以完整呈现。增绿,即尽最大可能见缝插绿,增加公共绿地。留白,即不搞密集开发,在核心区内保留足够的公共开敞空间。美境,主要是加强建筑立面美化整治及环境综合治理。

既要美起来,更要活起来

“不仅要让两江四岸美起来,同时还要让它更加活起来。”彭瑶玲说。

站在规划师的角度,她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提升产业能级、改善服务环境;建设重庆商业商务中心区,培育、强化高品质经济功能;把核心区内228处自然人文景观点“串珠成链、联链成网”,策划开展“一日游、多日游”,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等。

又如,在核心区举办“开灯仪式”“入城仪式”等公共活动;建设市规划展览馆新馆、朝天门历史人文陈列厅、重庆航运博物馆、朝天门宋城墙遗址博物馆、开埠遗址文化公园、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等公共设施。

彭瑶玲说,只有多措并举,才能充分激发和增强城市活力,助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升级版,促进长嘉汇大景区高品质发展。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彭瑶玲:
精耕细作 打造重庆新地标

2020-05-18 09:46:40 来源: 0 条评论

“今后,两江四岸核心区必将成为集中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的新地标。”5月13日,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彭瑶玲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近年来,彭瑶玲一直参与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的规划,对该区域的各种情况如数家珍。

让水岸绿起来、美起来、柔起来

“两江四岸天然的水岸岸线,可谓天赋重庆的宝贵资源。”彭瑶玲说,提升水岸品质,是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的重要一环。

“过去,水岸治理常常被认为是防洪、治污工程,而现在,我们将其视为综合性环境整体提升工程。”

比如消落区治理。首先是要保护好湾、沱、滩、浩等独特水文地貌;根据不同的水位梯度,增加自然野趣的乡土植物;对一些既有的“灰色构筑物”——混凝土堡坎、挡墙等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分层蓄绿、垂直挂绿、码头还绿、崖壁增绿,让水岸“绿起来”。

再如,在有条件的地段,逐步恢复适应水位变化、野生动植物生长的滨江立体生态环境,栽种彩叶植物、四季花卉等,形成色彩斑斓的植物带、花卉带,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诗画意境,让水岸“美起来”。

同时,还将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打造绿色休闲岸线;贯通滨水步道,柔化硬质挡墙;建设滩涂公园,打造连接城市公园和滨江公园的“生态桥”……尽量让岸线“柔起来”。

“4+N”环游系统让“打卡”更舒畅

“快捷进出两江四岸核心区,并舒畅地在区域内游赏,交通是基础、是根本。”彭瑶玲说。

为此,两江四岸核心区规划了“4+N”便捷环游系统。“4”,指水上、陆上、轨道、步道4种主力交通方式;“N”则包括智轨、索道、缆车、电梯扶梯、骑行道等其他特色交通,该系统将两江四岸核心区连接为一个整体。

以水上巴士为例,将对传统轮渡方式进行提升,依托规划码头,定时、定点发班,真正成为长江和嘉陵江上的“水上公交”,大幅度减少现在通过大桥跨越两江的线路迂回。

总长约11公里的“两江三桥”山城步道环线,集交通、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串起各个“打卡地”,让游客边走边游,阅读历史,观赏风景,品鉴人文。

为消除部分公共设施、轨道站点与滨水活动区之间数十米高差带来的不便,规划增设自动扶梯、垂直升降梯等人性化设施,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在内的中外游客,有更丰富、更立体、更舒适的步行游览体验。

看两江四岸,独具“五重视角”

诗人卞之琳曾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在山水之城重庆,体验这种意境,条件得天独厚——因为只有我们具备山上、水上、陆上、楼上、桥上‘五重视角’。”彭瑶玲说。

就“山上”来说,许多城市都有南山或东山、西山,但只有重庆的南山居于城市核心,俯瞰两江。因此,南山不仅是核心区的“生态绿肺”“绿色背景”,还是最大的“立体看台”。依托特有的山形地貌,共规划有各式“城市阳台”22处,可供驻足留影,远眺山水交汇,饱览山城灯海。

此外,水上视角,有两江游轮;陆上视角,可畅游于滨江步道、公园广场;桥上视角,可步行穿越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朝天门大桥;楼上视角,可登上来福士广场等5座超高层建筑的观景平台,居高临下,观赏两江汇流和大江东去独特美景。

为保护好两江交汇区域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规划从“减量、增绿、留白、美境”等方面入手,严加管控。

减量,即严控核心区特别是“城市阳台”前方滨水临山地区的建筑高度、密度,让渝中半岛“片叶浮沉巴子国”的美景,得以完整呈现。增绿,即尽最大可能见缝插绿,增加公共绿地。留白,即不搞密集开发,在核心区内保留足够的公共开敞空间。美境,主要是加强建筑立面美化整治及环境综合治理。

既要美起来,更要活起来

“不仅要让两江四岸美起来,同时还要让它更加活起来。”彭瑶玲说。

站在规划师的角度,她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提升产业能级、改善服务环境;建设重庆商业商务中心区,培育、强化高品质经济功能;把核心区内228处自然人文景观点“串珠成链、联链成网”,策划开展“一日游、多日游”,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等。

又如,在核心区举办“开灯仪式”“入城仪式”等公共活动;建设市规划展览馆新馆、朝天门历史人文陈列厅、重庆航运博物馆、朝天门宋城墙遗址博物馆、开埠遗址文化公园、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等公共设施。

彭瑶玲说,只有多措并举,才能充分激发和增强城市活力,助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升级版,促进长嘉汇大景区高品质发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