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重庆两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成渝地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这要求重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注重与成都、绵阳等地的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6-11

李军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重庆两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成渝地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这要求重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注重与成都、绵阳等地的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协同开展创新顶层设计。川渝两省市需要建立国家科技部门主导下的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联动工作机制,组建科技创新协同推进工作小组,联合制定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协调政策,共同研究推动协同创新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成渝两地各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成渝地区科技主管部门战略对话、信息交流、工作对接、科技资源共享等长效协同机制,通过定期会谈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有序、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研究签订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制定出台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成渝地区主要城市的协同创新战略定位,形成梯次有序、分工协作的创新战略布局。要共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工作平台,建立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统计调查制度,研究制定协同创新统计指标体系。

协同建设创新平台。一要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议以重庆自创区、成都自创区、绵阳科技城等为核心载体,形成一城多区多园共享模式,力争发挥科技创新的最大“外部性”。二要积极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三要打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重庆有“智博会”优势,要以重庆为主阵地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要建立涵盖重点领域科学数据、重大科学设施、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区域综合型数据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科学数据中心。成渝地区要打破行政分割,共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联盟。

协同培育创新主体。通过对接国内外高水平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科技组织、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来渝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或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大力增强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内外影响力,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完善科研组织模式,健全协同创新与集中攻关机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要布局创建若干国家实验室等世界级研发平台,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积极争取3至5个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强化成渝地区范围内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支撑力量。也要围绕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统筹建设3至5个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合作网络,既要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主体落户,提供人员出入境、居留手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也要支持成渝地区科研机构和科学家联合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借鉴以色列孵化器管理成功经验,引进国际知名投资机构负责经营、投入和管理,建设一批拥有全球视野的专业孵化器,促进初创科技企业“天生国际化”,提高孵化成功率。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资源共享与资质互认,打造成渝地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成渝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券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券”区域通用通兑。大力推动科技金融融合,构建高效协同的“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链,完善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制度,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知识价值征信机构的合作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获得率。

协同集聚创新人才。抓好人才集聚,优化人才服务,强化人才激励,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瞄准高端人才的“塔尖”政策和针对青年人才的“塔基”政策体系。在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试点建立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开展符合科研规律的周期性同行评价,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动态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加大重点领域、行业引智力度,积极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引进人才协调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要进一步提高我市国际化人才比例,吸引更多海外学者、留学生来渝工作学习,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聘用外籍人才担任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二级学院等机构的负责人。支持持有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才在渝创新创业,给予其创办的科技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

(作者系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2020-06-11 09:34:57 来源: 0 条评论

李军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重庆两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成渝地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这要求重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注重与成都、绵阳等地的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协同开展创新顶层设计。川渝两省市需要建立国家科技部门主导下的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联动工作机制,组建科技创新协同推进工作小组,联合制定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协调政策,共同研究推动协同创新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成渝两地各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成渝地区科技主管部门战略对话、信息交流、工作对接、科技资源共享等长效协同机制,通过定期会谈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有序、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研究签订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制定出台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成渝地区主要城市的协同创新战略定位,形成梯次有序、分工协作的创新战略布局。要共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工作平台,建立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统计调查制度,研究制定协同创新统计指标体系。

协同建设创新平台。一要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议以重庆自创区、成都自创区、绵阳科技城等为核心载体,形成一城多区多园共享模式,力争发挥科技创新的最大“外部性”。二要积极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三要打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重庆有“智博会”优势,要以重庆为主阵地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要建立涵盖重点领域科学数据、重大科学设施、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区域综合型数据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科学数据中心。成渝地区要打破行政分割,共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联盟。

协同培育创新主体。通过对接国内外高水平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科技组织、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来渝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或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大力增强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内外影响力,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完善科研组织模式,健全协同创新与集中攻关机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要布局创建若干国家实验室等世界级研发平台,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积极争取3至5个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强化成渝地区范围内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支撑力量。也要围绕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统筹建设3至5个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合作网络,既要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主体落户,提供人员出入境、居留手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也要支持成渝地区科研机构和科学家联合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借鉴以色列孵化器管理成功经验,引进国际知名投资机构负责经营、投入和管理,建设一批拥有全球视野的专业孵化器,促进初创科技企业“天生国际化”,提高孵化成功率。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资源共享与资质互认,打造成渝地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成渝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券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券”区域通用通兑。大力推动科技金融融合,构建高效协同的“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链,完善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制度,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知识价值征信机构的合作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获得率。

协同集聚创新人才。抓好人才集聚,优化人才服务,强化人才激励,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瞄准高端人才的“塔尖”政策和针对青年人才的“塔基”政策体系。在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试点建立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开展符合科研规律的周期性同行评价,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动态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加大重点领域、行业引智力度,积极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引进人才协调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要进一步提高我市国际化人才比例,吸引更多海外学者、留学生来渝工作学习,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聘用外籍人才担任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二级学院等机构的负责人。支持持有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才在渝创新创业,给予其创办的科技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

(作者系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