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 继续当好“排头兵”
——武隆区200余名“兵支书”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最近,武隆区黄莺乡黄莺村党支部书记刘其发准备向武隆区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交第三季度工作重点。
一个村支书,为何要向当地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汇报工作?原来,我市在武隆区试点,挑选能力素质过硬的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书、村主任及村两委委员。刘其发就是其中一位。
近年来,武隆区200余名“兵支书”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村民保质保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已成为发展农村、建设家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排头兵”
重庆警备区介绍,近年来一大批复转军人返回家乡安置工作或就业创业。近3年来,武隆区共有32名退役军人被安置到事业单位工作,此外该区还接收自主择业退役官兵400余人。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年轻能干、讲政治、有能力的人来挑起重担,但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伍却不容易。”武隆区扶贫办信息中心副主任叶娇认为,退役军人政治觉悟高、作风过硬、执行力强,能够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排头兵”。
2018年,武隆区人武部按照重庆警备区下发的《深度参与重庆市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的要求,联合武隆区4个军地部门出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作用的通知》,全覆盖摸排掌握本辖区退役军人情况,建立专项台账,搭建退役军人适用人才库。
退役军人刘其发就是在此背景下,在黄莺村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时,加入到村支部当中。两年多来,黄莺村7个农业合作社成立了9个党小组,大力发展大闸蟹养殖、水产养殖、高山蔬菜种植等9个产业,全村1580名村民团结奋斗,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现在,武隆区215个行政村和社区,200余名退役军人加入了党支部工作,与当地干部一道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把乡村旅游、高山蔬果等扶贫产业搞得有声有色。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
退役军人、赵家乡香房村村支书黄朝林,至今记得上任之初的情景——那时候,当地产业还是土豆、玉米、红薯“老三样”。在村民代表会上,村民们想的不是发展,而是纷纷找黄朝林给自家“搞点好处”。
“解放军为啥能战无不胜,敢打必胜、勇于担当就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困局中,黄朝林想起了在部队时老班长经常说的这句话,“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只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黄朝林发现村里有7家农户的房屋破烂,亟待改善。于是,他一趟趟、一户户,拉家常、讲政策,还卖掉了自己在重庆主城的房子,借钱给村民建房,鼓励大家改善居住环境,开办农家乐提高收入。
“国家本就有相关补贴,你们能出多少出多少,不够的我先垫着。”借钱时,黄朝林向大家承诺:不打借条,不付利息,还款无期限。
“黄书记为了我们致富把自己的家底都掏出来了,我们还有啥子话说,再不努力,都看不起自己了。”在黄朝林的带动下,贫困户杨世尧外出打工,如今已将16万元借款还给黄朝林,成为还款最多的村民之一。
“兵支书”发展思路更清晰
一个村要发展,带头人的思路很重要。武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徐宏介绍,近年来,为帮助“兵支书”厘清发展思路,该局定期分批组织“兵支书”开展交流参观,提供互助平台,开阔眼界思路。
参观交流后,退役军人、显灵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李代兵对于村里下一步如何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虽然我们村里3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但整体发展水平仍较低。完全可以利用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最近,在区里协调下,李代兵推动显灵村与邻村集中连片打造了1000多亩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梨子产业园,以产业带动发展,持续推动村民增收。
“当年,为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穿上军装。今天,脱下军装,也要拿出军人气概,保质保量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李代兵信心十足。
重庆日报记者 颜若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