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我养我,重庆给我艺术名分 李伯清:为两地文化联动出力绝不假打
初夏午后,去成都龙泉驿山中寻访闻名川渝的曲艺家李伯清,是一段惬意的旅程。

成都生我养我,重庆给我艺术名分 李伯清:为两地文化联动出力绝不假打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20-07-17

初夏午后,去成都龙泉驿山中寻访闻名川渝的曲艺家李伯清,是一段惬意的旅程。

从成都东站出发,驶过古老又现代的龙泉驿区整洁宽敞的驿都大道,再拐上一条蜿蜒伸展的山路,路旁满眼红花绿树,沿着桃花山山势起伏。正是当地特产水蜜桃的成熟季,果香扑鼻,源源不断涌进车窗,洒在脸上,还没入口,已仿佛唇齿生香。城市被不断甩在身后,盘山路越走越远,好像伸向天边,大约半个多钟头,出租车停在一个宁静的村口。这几天,李伯清“逃离”闹市,暂居此间。

“我这阵子上来住几天,写写生,画点画,空气好嘛,山上也清净。你还真的找上山了哈,辛苦辛苦!”李伯清热情地寒暄着,招呼记者进门就座,徒弟很快端上两杯现泡的茶水。

“来嘛,先喝茶。”李伯清笑着示意,还是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大嗓门成都口音。眼前的他不像一位已经73岁的老人,精神极好,脖子总是挺得直直的,愈发衬得身材清瘦挺拔,标志性光头,简单的鹅黄polo衫,唯一的装饰是一串盘得油光水滑的念珠。

于是开始聊成渝文化,聊重庆记忆……窗外鸣蝉聒噪,李伯清的兴致始终很高。妙语连珠,舌灿莲花,两道略有淡色的寿眉伴随他丰富的面部表情一上一下。

感恩重庆 给了自己真正的艺术名分

“本来我躲到山上来就是图个清静,一些采访也是能推就推了,但你们这个成渝双城联动的主题我非常有兴趣,而且,就成渝两地文化而言,我觉得我也有责任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毕竟,成都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重庆是我最牵挂的第二故乡,我对两个地方都怀有深深的感情,我希望它们都越来越好。”开门见山,李伯清一脸认真地说。

“为什么我一直说重庆是我最牵挂的第二故乡?因为是重庆真正给了我艺术上的名分,对此我一生感恩。”李伯清感慨,早年自己在成都说评书,虽然已经很火了,但本质上还是没有正式工作的个体户,“年轻时我一直在民间摸爬滚打,直到2000年被重庆作为人才引进,53岁的我才正式进入艺术院团,才真正作为官方认可的曲艺界人士走上艺术道路,所以,重庆对人才的尊重认可,让我始终感激在心。”

算起来,这个体制内的曲艺人身份已经伴随李伯清20年了。他打趣说,回想起来欣慰又遗憾,“遗憾的是在体制内20年,老百姓仍然觉得我是民间的,我当年梦寐以求的进入体制了反而没人记得,但是也欣慰,因为老百姓一直认为我在他们身边,我和观众一直真正的水乳交融。实话说,在舞台上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很多,但可能我有点不一样,很多人觉得我就是一个邻居老大爷、老伯伯,这种亲人般的感觉,我觉得比任何成就都好。”

2000年来渝,2008年退休,8年的重庆工作生活,是李伯清十分看重的一段经历。“说了一辈子书,当时我去重庆要的只是身份认可,其实也担心被人说是成都混不走了去重庆挣钱,整整8年,我工资一分钱没要,让单位帮忙捐出去,我想这也算我对重庆的一点点心意。”

重庆8年也是充实而丰富的。聊起当年,李伯清如数家珍,“我的工作以创作演出为主,各种大大小小的公益慰问,也有些商演,我记得最小的场地比如在大阳沟派出所为民警演出,最大比如在北碚体育馆为几万人表演,随便在哪里,重庆市民那个热情真得不摆了。然后我也培养了一些学生,像凌淋、鲁广峰,还有现在成都发展的廖健、叮当,当时都在重庆。”李伯清停了停说,笑说,“你看嘛,不说别的,单是我带的学生都够写一部成渝双城记了,所以你们这个采访,我真的没办法拒绝,哈哈。”

成渝文化

首先要包容才能谈联动

“事实上众所周知,四川跟重庆分家前本来就是一家人,现在成都和重庆的市民之间互相也有很多亲戚分散在两地,说个老实话,除了行政划分之外,我个人觉得成渝老百姓没啥区别,所以现在政府提出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真的是大快人心的决策,本来就亲如一家,现在要借政策的东风,共谋发展!”提起成渝联动,李伯清显然有些激动。

身为老资格的川渝文化名人,自然要被问起成渝文化印象,李伯清说:“直辖才23年,跟成渝两地血脉相连的上千年历史相比真的不算什么,巴山蜀水乡情不断、血脉相承,但是说印象就肯定要提到两个地方不同的地理人文,比如重庆爬坡上坎,成都一马平川;重庆火热天气,成都更加阴湿……这些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文化,重庆人脾气干燥敢闯敢干,成都人相对休闲、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但两座城市一直也在融会贯通、交融互补。最明显的例子,比如重庆火锅到了成都要改良,改良后也很受喜欢嘛,所以我觉得,成渝双城都有各自的明显优势,现在携手打造经济圈,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文化首先要包容,才能促使经济联动,才能创新进步。”

在李伯清看来,成渝两地的群众文化总体来说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他认为,曲艺是真正扎根老百姓的艺术门类,曲艺家们的根须应该更加深入地扎进人民群众中去,“当年我在重庆工作时,曾建议相关单位多拨资金去各大社区,比如可以建一些演出大棚,让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演员都可以演出,让老百姓不用花高价钱进剧场都能观看,这样搞群众文化才是真正的走群众路线,毕竟当时整个成渝社会都是以农业为主。到了今天,哪怕两地经济已经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一日千里,我仍然认为,踏踏实实深入群众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老骥伏枥

真心希望还能为成渝联动出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成渝两地的曲艺人已经并且仍在不断取得成绩,但与李伯清、沈伐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曲艺人相比,方言幽默艺术地位已今非昔比。这让李伯清有些忧虑,“90年代成都重庆大街小巷都是我们的磁带,现在要说重振辉煌,太难了……说到底是一个传承的问题,很多观众也问我,李伯伯你的接班人好久出来,我咋个说嘛?我的徒弟有成就的很多,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好几个,当了成渝两地曲协主席、甚至中曲协副主席,但是时代背景毕竟不一样了,不是靠几个成名成家的曲艺人就能够实现的啊。”

说起成名成家话题,李伯清正色道,“其实我很想给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在群众文化这一块要把握好导向,俗话说‘越热越出汗,越冷越打颤’,我们该不该注重明星效应?肯定该,但在看重名家的同时,更多应该扶持关心数量更为广大的普通演员,有了政府的关注扶持,我相信更多人能够耐住寂寞,真心自觉自愿去思考艺术进步的问题。”

“没有自觉,哪来文化自信?文化只有自强了,反过来才会更自信。”李伯清感叹,“我有时反思自己为什么成功?因为我没想过成功,只是很自觉,很自信,很认真在做,就水到渠成了。现在一些年轻人起步就在想成功,反而很累。我没把成功当回事,真的,也不是清高,我只是明白,老百姓才是给你搭架子的人,我一直真正把观众当成衣食父母,一路走下来,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他以自己的一个例子解释这种文化自觉,“比如演出节目,临时抽卡片要讲‘一带一路’,你没准备怎么讲,我就很自信,因为我很自觉,平时深更半夜都在看书,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十分了解,再融入老百姓的语言,那么我就能张口就来,就能受到欢迎,反过来就更加自信。当然,我不能要求别人干什么,至少自己不要放松,工作中我比较较真,因为我的艺术之路一路走起来真的还是很难的。”

说到这里,李伯清叹了口气,“如果不是观众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完全取代我的人,我早该休息了,现在经常有观众喊我‘你老人家多保重身体’,我觉得确实很感人,你想嘛,73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就算是奔驰宝马跑了七十万公里也该维修了,所以我还是希望学生尽快成熟一点,能让观众感觉有没有我都无所谓,要让老百姓心底深处认可,而不仅仅是拿奖这些。”

传承的话题似乎忽然有些沉重,李伯清的神色明显多了几分严肃,“你们来采访,来探讨两地文化建设,我很有触动,也确实让我思考现在的角色,我觉得我在成渝文化联动方面,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更主动一点。我应该要提醒学生,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我的很多学生都是两地曲艺家协会的管理者,我们应该要呼吁有成就的艺术家们率先联动起来,培养新人、创作新作,不要等到大家都老了,没有人接班,这就对不起我们的父老乡亲。成渝曲艺要团结起来,真正做起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只要还能用得着我李伯清出力的地方,我一定厚着脸皮站出来,义不容辞!”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赵欣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成都生我养我,重庆给我艺术名分 李伯清:为两地文化联动出力绝不假打

2020-07-17 10:09:04 来源: 0 条评论

初夏午后,去成都龙泉驿山中寻访闻名川渝的曲艺家李伯清,是一段惬意的旅程。

从成都东站出发,驶过古老又现代的龙泉驿区整洁宽敞的驿都大道,再拐上一条蜿蜒伸展的山路,路旁满眼红花绿树,沿着桃花山山势起伏。正是当地特产水蜜桃的成熟季,果香扑鼻,源源不断涌进车窗,洒在脸上,还没入口,已仿佛唇齿生香。城市被不断甩在身后,盘山路越走越远,好像伸向天边,大约半个多钟头,出租车停在一个宁静的村口。这几天,李伯清“逃离”闹市,暂居此间。

“我这阵子上来住几天,写写生,画点画,空气好嘛,山上也清净。你还真的找上山了哈,辛苦辛苦!”李伯清热情地寒暄着,招呼记者进门就座,徒弟很快端上两杯现泡的茶水。

“来嘛,先喝茶。”李伯清笑着示意,还是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大嗓门成都口音。眼前的他不像一位已经73岁的老人,精神极好,脖子总是挺得直直的,愈发衬得身材清瘦挺拔,标志性光头,简单的鹅黄polo衫,唯一的装饰是一串盘得油光水滑的念珠。

于是开始聊成渝文化,聊重庆记忆……窗外鸣蝉聒噪,李伯清的兴致始终很高。妙语连珠,舌灿莲花,两道略有淡色的寿眉伴随他丰富的面部表情一上一下。

感恩重庆 给了自己真正的艺术名分

“本来我躲到山上来就是图个清静,一些采访也是能推就推了,但你们这个成渝双城联动的主题我非常有兴趣,而且,就成渝两地文化而言,我觉得我也有责任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毕竟,成都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重庆是我最牵挂的第二故乡,我对两个地方都怀有深深的感情,我希望它们都越来越好。”开门见山,李伯清一脸认真地说。

“为什么我一直说重庆是我最牵挂的第二故乡?因为是重庆真正给了我艺术上的名分,对此我一生感恩。”李伯清感慨,早年自己在成都说评书,虽然已经很火了,但本质上还是没有正式工作的个体户,“年轻时我一直在民间摸爬滚打,直到2000年被重庆作为人才引进,53岁的我才正式进入艺术院团,才真正作为官方认可的曲艺界人士走上艺术道路,所以,重庆对人才的尊重认可,让我始终感激在心。”

算起来,这个体制内的曲艺人身份已经伴随李伯清20年了。他打趣说,回想起来欣慰又遗憾,“遗憾的是在体制内20年,老百姓仍然觉得我是民间的,我当年梦寐以求的进入体制了反而没人记得,但是也欣慰,因为老百姓一直认为我在他们身边,我和观众一直真正的水乳交融。实话说,在舞台上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很多,但可能我有点不一样,很多人觉得我就是一个邻居老大爷、老伯伯,这种亲人般的感觉,我觉得比任何成就都好。”

2000年来渝,2008年退休,8年的重庆工作生活,是李伯清十分看重的一段经历。“说了一辈子书,当时我去重庆要的只是身份认可,其实也担心被人说是成都混不走了去重庆挣钱,整整8年,我工资一分钱没要,让单位帮忙捐出去,我想这也算我对重庆的一点点心意。”

重庆8年也是充实而丰富的。聊起当年,李伯清如数家珍,“我的工作以创作演出为主,各种大大小小的公益慰问,也有些商演,我记得最小的场地比如在大阳沟派出所为民警演出,最大比如在北碚体育馆为几万人表演,随便在哪里,重庆市民那个热情真得不摆了。然后我也培养了一些学生,像凌淋、鲁广峰,还有现在成都发展的廖健、叮当,当时都在重庆。”李伯清停了停说,笑说,“你看嘛,不说别的,单是我带的学生都够写一部成渝双城记了,所以你们这个采访,我真的没办法拒绝,哈哈。”

成渝文化

首先要包容才能谈联动

“事实上众所周知,四川跟重庆分家前本来就是一家人,现在成都和重庆的市民之间互相也有很多亲戚分散在两地,说个老实话,除了行政划分之外,我个人觉得成渝老百姓没啥区别,所以现在政府提出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真的是大快人心的决策,本来就亲如一家,现在要借政策的东风,共谋发展!”提起成渝联动,李伯清显然有些激动。

身为老资格的川渝文化名人,自然要被问起成渝文化印象,李伯清说:“直辖才23年,跟成渝两地血脉相连的上千年历史相比真的不算什么,巴山蜀水乡情不断、血脉相承,但是说印象就肯定要提到两个地方不同的地理人文,比如重庆爬坡上坎,成都一马平川;重庆火热天气,成都更加阴湿……这些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文化,重庆人脾气干燥敢闯敢干,成都人相对休闲、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但两座城市一直也在融会贯通、交融互补。最明显的例子,比如重庆火锅到了成都要改良,改良后也很受喜欢嘛,所以我觉得,成渝双城都有各自的明显优势,现在携手打造经济圈,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文化首先要包容,才能促使经济联动,才能创新进步。”

在李伯清看来,成渝两地的群众文化总体来说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他认为,曲艺是真正扎根老百姓的艺术门类,曲艺家们的根须应该更加深入地扎进人民群众中去,“当年我在重庆工作时,曾建议相关单位多拨资金去各大社区,比如可以建一些演出大棚,让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演员都可以演出,让老百姓不用花高价钱进剧场都能观看,这样搞群众文化才是真正的走群众路线,毕竟当时整个成渝社会都是以农业为主。到了今天,哪怕两地经济已经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一日千里,我仍然认为,踏踏实实深入群众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老骥伏枥

真心希望还能为成渝联动出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成渝两地的曲艺人已经并且仍在不断取得成绩,但与李伯清、沈伐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曲艺人相比,方言幽默艺术地位已今非昔比。这让李伯清有些忧虑,“90年代成都重庆大街小巷都是我们的磁带,现在要说重振辉煌,太难了……说到底是一个传承的问题,很多观众也问我,李伯伯你的接班人好久出来,我咋个说嘛?我的徒弟有成就的很多,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好几个,当了成渝两地曲协主席、甚至中曲协副主席,但是时代背景毕竟不一样了,不是靠几个成名成家的曲艺人就能够实现的啊。”

说起成名成家话题,李伯清正色道,“其实我很想给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在群众文化这一块要把握好导向,俗话说‘越热越出汗,越冷越打颤’,我们该不该注重明星效应?肯定该,但在看重名家的同时,更多应该扶持关心数量更为广大的普通演员,有了政府的关注扶持,我相信更多人能够耐住寂寞,真心自觉自愿去思考艺术进步的问题。”

“没有自觉,哪来文化自信?文化只有自强了,反过来才会更自信。”李伯清感叹,“我有时反思自己为什么成功?因为我没想过成功,只是很自觉,很自信,很认真在做,就水到渠成了。现在一些年轻人起步就在想成功,反而很累。我没把成功当回事,真的,也不是清高,我只是明白,老百姓才是给你搭架子的人,我一直真正把观众当成衣食父母,一路走下来,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他以自己的一个例子解释这种文化自觉,“比如演出节目,临时抽卡片要讲‘一带一路’,你没准备怎么讲,我就很自信,因为我很自觉,平时深更半夜都在看书,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十分了解,再融入老百姓的语言,那么我就能张口就来,就能受到欢迎,反过来就更加自信。当然,我不能要求别人干什么,至少自己不要放松,工作中我比较较真,因为我的艺术之路一路走起来真的还是很难的。”

说到这里,李伯清叹了口气,“如果不是观众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完全取代我的人,我早该休息了,现在经常有观众喊我‘你老人家多保重身体’,我觉得确实很感人,你想嘛,73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就算是奔驰宝马跑了七十万公里也该维修了,所以我还是希望学生尽快成熟一点,能让观众感觉有没有我都无所谓,要让老百姓心底深处认可,而不仅仅是拿奖这些。”

传承的话题似乎忽然有些沉重,李伯清的神色明显多了几分严肃,“你们来采访,来探讨两地文化建设,我很有触动,也确实让我思考现在的角色,我觉得我在成渝文化联动方面,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更主动一点。我应该要提醒学生,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我的很多学生都是两地曲艺家协会的管理者,我们应该要呼吁有成就的艺术家们率先联动起来,培养新人、创作新作,不要等到大家都老了,没有人接班,这就对不起我们的父老乡亲。成渝曲艺要团结起来,真正做起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只要还能用得着我李伯清出力的地方,我一定厚着脸皮站出来,义不容辞!”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赵欣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曾家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