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更和睦 邻里更和谐 干群更融洽
——一个老旧小区改造带来“三对关系”之变
人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社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的“神经末梢”。在这个小单元里,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贯穿着人们生活的始终。这三对关系的好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家庭更和睦 邻里更和谐 干群更融洽
——一个老旧小区改造带来“三对关系”之变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7-28

7月26日,在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熊从珍(左一)和小女儿李红(右一)专程带着孩子到办公室看望社区党委书记谢兰。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人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社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的“神经末梢”。在这个小单元里,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贯穿着人们生活的始终。这三对关系的好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小康不仅仅是在于有钱了。”如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所说,有质量的小康生活,离不开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关系融洽的和谐社会。

“我是社区‘婆婆纠纷调解队’的成员,搞调解几十年了,邢家桥的大事小事,我最清楚不过。”7月24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黄淑萍婆婆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79岁的黄淑萍婆婆是名老党员。年轻时当妇女主任,做调解工作很有一手。退休后,她爱帮街坊邻里调解纠纷。老人家还仁义,不仅开茶馆十几年没涨过价,天热时还熬清凉饮料给过往居民喝。黄淑萍也因此获得了好人缘。

黄婆婆人缘好,但社区大多居民却不似黄婆婆这般“好处”。

“社区以前矛盾多哟!”黄淑萍说,邢家桥小区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近几年,小区越来越老旧,污水渗漏、墙面掉灰,夏天还生蛆。社区老旧影响了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于是居民们与邻居、与社区干部,甚至与家人之间,都充斥着矛盾与隔阂。

而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结束,488户安置房居民陆续搬进改造后的新家,邢家桥社区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已悄然发生变化。

“爱情又回到了我身边”

“小伙子,不信你可以去派出所问一问,这些年来,我们社区的离婚率有点高。”家住邢家桥社区6栋3-1的黎国萍对记者说。

“房子破,大家住着心里不舒服,一家人经常为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黎国萍回忆说,很多次,睡觉时天花板上墙皮掉下来砸到人;楼上的污水滴进刚炒好的一锅菜;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时看到他们面露难色……她无能为力,只能对老公发脾气,骂他不中用,买不起新房子。终于,一本离婚证,宣告了两人婚姻的尽头。

黎国萍说,他们其实还有感情,只是吵累了,不想再继续伤害对方。“都是当外公外婆的人了,哪个愿意这么折腾,只希望一家人和和美美过日子。”

今年元旦节前,黎国萍的愿望实现了。经过小区综合改造,家里焕然一新。她自己又花了几万元置办了新家具,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家”。

“我现在每天心情都好,鸡毛蒜皮的事再也不想去计较。”黎国萍说,老公看到她不吵不闹,又回到了家里,以前从不做家务的他,现在还会主动扫地洗碗。“爱情又回到了我身边,感谢这个工程,让我的人生焕发了新活力!”

小区改造,不仅让一些家庭破镜重圆,也让一些家庭迎来新希望。7栋2-3的熊从珍老人,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李青早早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小女儿李红却迟迟不愿要孩子,这令熊从珍颇为揪心。其实,李红也并非不想要孩子。一方面考虑到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又想先攒钱改善生活环境,这才迟迟不肯生育。

前年年底,得知两江新区要对邢家桥社区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李红有了要孩子的念头。今年1月,熊从珍终于在改造后的新家,抱上了心爱的小外孙女。“有好房子住,有小孩带,日子就有盼头。”熊从珍说。

“为了互相方便,把房子都互换了”

做了多年调解工作的黄淑萍也想不到,一个改造工程,对邻里关系的改善可以如此之大。

“街坊邻居为房子的事吵架是常有的,好多次还差点动手。”黄淑萍说的“房子的事”,主要是污水渗漏。改造之前,天花板和下水管的污水从楼上渗到楼下,不仅让墙皮脱落、发霉,散发臭味,到了夏天还生蛆。楼下的怪楼上的不修缮,楼上的花钱反复修缮反复漏,怪楼下的不讲道理,存心刁难。

住在3栋一楼和二楼的张春生(化名)和李秋雨(化名),便是这样一对“冤家”。黄淑萍为他们调解过矛盾。李秋雨家的下水管污水渗到张春生家,张春生上门要求他修理。“李秋雨身体有残疾,行动不方便,修了还是漏,就不想再修了。”黄淑萍说,“居民也没办法,小修小补都是治标不治本。”

治本,就要整栋楼同步施工,更换新的下水管。经过改造,小区所有楼房全部更换了下水管,再也不漏水了。

“不吵不相识。”黄淑萍说,“他俩本来就对脾气,现在漏水的事解决了,两人关系越来越好,为了互相方便,把房子都互换了。”

原来,住在二楼李秋雨因为行动不便,想住一楼方便出入,而一楼的张春生又希望住得高一点家里明亮一些。两人商量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办理了换房手续,既与人方便,又各得其所。

在邢家桥社区,有一支“陪聊队”见证着邻里关系的变化。黎国萍也是陪聊队的一员。从前,因为房子漏水,她与楼上楼下的老人都闹得不愉快。前段时间,社区因新冠肺炎疫情封闭期间,她主动去陪这两户人聊天,还为帮忙做些家务。

“没啥子好讲的,就是做得动的帮做不动的。”黎国萍说,房子不漏了,矛盾就不存在了。现在,楼上的老人两天不见就要发微信问候她,还约她去拉家常。

“做了志愿者才体会到社区工作的难”

“妹妹你放心,我不是来找麻烦的,我来关心下谢书记身体怎么样。”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避免引起工作人员的紧张情绪,张昭芬一到社区办公室,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她以前来社区,大家确实都紧张得很。”社区党委书记谢兰说,在改造工程推进期间,张昭芬没少给人添麻烦,堵工、找茬、吵架,都有她。

张昭芬说,她也是不得已。“我没有文化,只想拆迁住新房子,街道和社区又说只能改造不能拆迁,我还不是担心他们克扣了工程款,搞点面子工程,不给我把房子整好。”

其实,抵制改造工程的,不止张昭芬一个人。很多居民因为对社区干部的不满和不信任,加入了堵工队伍。

改造工程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怎么做到的呢?

张昭芬说,她看到前期几栋旧楼房改造的效果,也看到社区干部们顶着烈日受着委屈忙里忙外。尤其是谢兰,做完肺癌手术没过几天就回到工地坚守岗位,原本悬着的心就慢慢放下来了。

她还说,社区干部的真诚和耐心让她觉得惭愧,一直想做点事情回报社区。今年初,社区因疫情实行封闭管理缺人手,张昭芬便主动报名义务值守卡点。46天的值守,她一天都没有缺席。

“很多人想出去被我拦住,急得骂我,说我有‘官瘾’。”张昭芬说,“做了志愿者才体会到社区工作的难,社区干部的确不容易呀!”

改造工程虽然充满了矛盾和辛苦,但也让居民和干部把话说开了,把心打开了,从前的隔阂与质疑烟消云散。

“现在,邢家桥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这就是我们理想的幸福生活!”谢兰高兴地说。

记者手记>>>

以和谐社区撑起小康社会

陈钧 王天翊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社会更加和谐,是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之一。就社区而言,它是我国经济社会的“神经末梢”,在这个小单元里,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贯穿了人们生活的始终。“三对关系”的质量,事关社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深刻影响着小康生活的质量。

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是生活有了保障,百姓才会崇尚礼节。邢家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前后,社区“三对关系”的变化带给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感知,生动地诠释了小康社会的建成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让居民“有钱”,还在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积极变革。

应当看到,每个社区都是组成社会的一块砖、一片瓦,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社会更加和谐,微观的社区恰恰是最好的着眼点。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愿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的“质感”造就更多的和谐社区,愿有更多的和谐社区,撑起宏伟的小康社会。

重庆日报记者 陈钧 见习记者 王天翊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家庭更和睦 邻里更和谐 干群更融洽
——一个老旧小区改造带来“三对关系”之变

2020-07-28 06:37:42 来源: 0 条评论

7月26日,在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熊从珍(左一)和小女儿李红(右一)专程带着孩子到办公室看望社区党委书记谢兰。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人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社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的“神经末梢”。在这个小单元里,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贯穿着人们生活的始终。这三对关系的好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小康不仅仅是在于有钱了。”如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所说,有质量的小康生活,离不开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关系融洽的和谐社会。

“我是社区‘婆婆纠纷调解队’的成员,搞调解几十年了,邢家桥的大事小事,我最清楚不过。”7月24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黄淑萍婆婆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79岁的黄淑萍婆婆是名老党员。年轻时当妇女主任,做调解工作很有一手。退休后,她爱帮街坊邻里调解纠纷。老人家还仁义,不仅开茶馆十几年没涨过价,天热时还熬清凉饮料给过往居民喝。黄淑萍也因此获得了好人缘。

黄婆婆人缘好,但社区大多居民却不似黄婆婆这般“好处”。

“社区以前矛盾多哟!”黄淑萍说,邢家桥小区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近几年,小区越来越老旧,污水渗漏、墙面掉灰,夏天还生蛆。社区老旧影响了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于是居民们与邻居、与社区干部,甚至与家人之间,都充斥着矛盾与隔阂。

而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结束,488户安置房居民陆续搬进改造后的新家,邢家桥社区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已悄然发生变化。

“爱情又回到了我身边”

“小伙子,不信你可以去派出所问一问,这些年来,我们社区的离婚率有点高。”家住邢家桥社区6栋3-1的黎国萍对记者说。

“房子破,大家住着心里不舒服,一家人经常为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黎国萍回忆说,很多次,睡觉时天花板上墙皮掉下来砸到人;楼上的污水滴进刚炒好的一锅菜;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时看到他们面露难色……她无能为力,只能对老公发脾气,骂他不中用,买不起新房子。终于,一本离婚证,宣告了两人婚姻的尽头。

黎国萍说,他们其实还有感情,只是吵累了,不想再继续伤害对方。“都是当外公外婆的人了,哪个愿意这么折腾,只希望一家人和和美美过日子。”

今年元旦节前,黎国萍的愿望实现了。经过小区综合改造,家里焕然一新。她自己又花了几万元置办了新家具,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家”。

“我现在每天心情都好,鸡毛蒜皮的事再也不想去计较。”黎国萍说,老公看到她不吵不闹,又回到了家里,以前从不做家务的他,现在还会主动扫地洗碗。“爱情又回到了我身边,感谢这个工程,让我的人生焕发了新活力!”

小区改造,不仅让一些家庭破镜重圆,也让一些家庭迎来新希望。7栋2-3的熊从珍老人,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李青早早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小女儿李红却迟迟不愿要孩子,这令熊从珍颇为揪心。其实,李红也并非不想要孩子。一方面考虑到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又想先攒钱改善生活环境,这才迟迟不肯生育。

前年年底,得知两江新区要对邢家桥社区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李红有了要孩子的念头。今年1月,熊从珍终于在改造后的新家,抱上了心爱的小外孙女。“有好房子住,有小孩带,日子就有盼头。”熊从珍说。

“为了互相方便,把房子都互换了”

做了多年调解工作的黄淑萍也想不到,一个改造工程,对邻里关系的改善可以如此之大。

“街坊邻居为房子的事吵架是常有的,好多次还差点动手。”黄淑萍说的“房子的事”,主要是污水渗漏。改造之前,天花板和下水管的污水从楼上渗到楼下,不仅让墙皮脱落、发霉,散发臭味,到了夏天还生蛆。楼下的怪楼上的不修缮,楼上的花钱反复修缮反复漏,怪楼下的不讲道理,存心刁难。

住在3栋一楼和二楼的张春生(化名)和李秋雨(化名),便是这样一对“冤家”。黄淑萍为他们调解过矛盾。李秋雨家的下水管污水渗到张春生家,张春生上门要求他修理。“李秋雨身体有残疾,行动不方便,修了还是漏,就不想再修了。”黄淑萍说,“居民也没办法,小修小补都是治标不治本。”

治本,就要整栋楼同步施工,更换新的下水管。经过改造,小区所有楼房全部更换了下水管,再也不漏水了。

“不吵不相识。”黄淑萍说,“他俩本来就对脾气,现在漏水的事解决了,两人关系越来越好,为了互相方便,把房子都互换了。”

原来,住在二楼李秋雨因为行动不便,想住一楼方便出入,而一楼的张春生又希望住得高一点家里明亮一些。两人商量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办理了换房手续,既与人方便,又各得其所。

在邢家桥社区,有一支“陪聊队”见证着邻里关系的变化。黎国萍也是陪聊队的一员。从前,因为房子漏水,她与楼上楼下的老人都闹得不愉快。前段时间,社区因新冠肺炎疫情封闭期间,她主动去陪这两户人聊天,还为帮忙做些家务。

“没啥子好讲的,就是做得动的帮做不动的。”黎国萍说,房子不漏了,矛盾就不存在了。现在,楼上的老人两天不见就要发微信问候她,还约她去拉家常。

“做了志愿者才体会到社区工作的难”

“妹妹你放心,我不是来找麻烦的,我来关心下谢书记身体怎么样。”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避免引起工作人员的紧张情绪,张昭芬一到社区办公室,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她以前来社区,大家确实都紧张得很。”社区党委书记谢兰说,在改造工程推进期间,张昭芬没少给人添麻烦,堵工、找茬、吵架,都有她。

张昭芬说,她也是不得已。“我没有文化,只想拆迁住新房子,街道和社区又说只能改造不能拆迁,我还不是担心他们克扣了工程款,搞点面子工程,不给我把房子整好。”

其实,抵制改造工程的,不止张昭芬一个人。很多居民因为对社区干部的不满和不信任,加入了堵工队伍。

改造工程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怎么做到的呢?

张昭芬说,她看到前期几栋旧楼房改造的效果,也看到社区干部们顶着烈日受着委屈忙里忙外。尤其是谢兰,做完肺癌手术没过几天就回到工地坚守岗位,原本悬着的心就慢慢放下来了。

她还说,社区干部的真诚和耐心让她觉得惭愧,一直想做点事情回报社区。今年初,社区因疫情实行封闭管理缺人手,张昭芬便主动报名义务值守卡点。46天的值守,她一天都没有缺席。

“很多人想出去被我拦住,急得骂我,说我有‘官瘾’。”张昭芬说,“做了志愿者才体会到社区工作的难,社区干部的确不容易呀!”

改造工程虽然充满了矛盾和辛苦,但也让居民和干部把话说开了,把心打开了,从前的隔阂与质疑烟消云散。

“现在,邢家桥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这就是我们理想的幸福生活!”谢兰高兴地说。

记者手记>>>

以和谐社区撑起小康社会

陈钧 王天翊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社会更加和谐,是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之一。就社区而言,它是我国经济社会的“神经末梢”,在这个小单元里,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贯穿了人们生活的始终。“三对关系”的质量,事关社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深刻影响着小康生活的质量。

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是生活有了保障,百姓才会崇尚礼节。邢家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前后,社区“三对关系”的变化带给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感知,生动地诠释了小康社会的建成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让居民“有钱”,还在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积极变革。

应当看到,每个社区都是组成社会的一块砖、一片瓦,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社会更加和谐,微观的社区恰恰是最好的着眼点。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愿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的“质感”造就更多的和谐社区,愿有更多的和谐社区,撑起宏伟的小康社会。

重庆日报记者 陈钧 见习记者 王天翊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