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双城记》的缘分
15年前,我做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师。记得那是一个寒假,再有几天就过年了。学生们走后,平时喧闹的校园空寂了下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就是不想急于回到乡下的家中去团圆。一种莫名的忧伤攫住了我,水雾般凝结不散。

我与《双城记》的缘分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8-07

 

15年前,我做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师。记得那是一个寒假,再有几天就过年了。学生们走后,平时喧闹的校园空寂了下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就是不想急于回到乡下的家中去团圆。一种莫名的忧伤攫住了我,水雾般凝结不散。

一天夜里,寝室外寒风呼啸,我躺在床上,思忖该如何打发漫漫长夜。银白色的灯光照着我和我的影子,倏尔,我忆起床底下的纸箱子里还放着几本刚刚买来的旧书。

于是乎,我俯身顺手抓出一册,弹去书封上薄薄的灰尘,开始漫不经心地读了起来。谁知,这一读,更是让我难以入眠,以至于我整夜都处于阅读的兴奋状态。直到天色微明,冬风停歇,我才合上书页,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至今还搁在我书架上显眼的位置,书名叫《双城记》,作者是狄更斯,翻译者叫马小弥,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发行。

或许是该书跟我在那段特殊时期的心境相关的缘故,它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我即使现在闭着眼,脑海里也能清晰地浮现出这本书的封面——朱砂色的衬底上,站着一个剪纸似的贵妇人,她是那样的孤单和无助,消瘦的身材更是凸显出她的忧郁和憔悴。封面的上端,是三个錾刻般的白色大字——双城记,醒目而庄严。封面的下端,左右两边各立着一块类似木刻的黑色版画,仿佛两块墓碑——一块是为了纪念书中所描写的那场法国大革命的,一块是为了纪念在那场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的。

老实说,在此之前,我并未读过狄更斯的其他作品,也不了解他这个人。但在那个冬夜读过该书之后,不但让我永久记住了那个经典的开头:“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那是坏得不能再坏的时代;那是闪耀着智慧的岁月,那是充满着愚蠢的岁月;那是富于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一切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长夜漫漫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日;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下地狱——简言之,那时候的情景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极其相似。”更是让我对他的生平有了广阔而深入的认识。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南部朴茨茅斯近郊。他10岁那年,其父因欠债入狱,为了活命,他不得不被迫去一家远房亲戚开设的鞋油工厂当学徒。每天都只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加之超强度的劳动,给他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痛。成年后,狄更斯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坠入爱河。他很爱自己的女友,可谓爱到了骨子里。可让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到头来,他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嫁给了一个生活优渥的商人,这更使得天生敏感和自卑的他雪上加霜。

在备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狄更斯过早地看淡了人生,他决心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转写成文字。1833年,他首次以“博兹”的笔名开始为报纸撰写专栏稿件,备获读者青睐。后来,他将这一系列稿件结集出版,命名为《博兹特写》。再后来,他又写出《匹克威克外传》一书,更是让他爆得大名。及至184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狄更斯,早已蜚声英国文坛。凡是他出版的新书,无不洛阳纸贵,好评如潮。

挣到稿费之后,生活有了保障,狄更斯便四处游历,广交文朋诗友。1846年,他旅居巴黎时,大文豪雨果还亲切接待了他,这些经历无疑为他日后写作《双城记》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狄更斯的生活遭遇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他之间的距离。我喜欢那些有沧桑感的人,也喜欢有沧桑感的人写出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一颗深邃的、受尽熬煎的“老灵魂”。要知道,写作除需要天赋外,还需要阅历,二者缺一不可。狄更斯发表《双城记》时,已经47岁了,这部作品使他达到了个人艺术的巅峰。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此话若用来形容《双城记》,再合适不过。

在这部小说里,狄更斯无情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环境,爱憎分明地抨击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冷酷与残暴,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底层人民给予了深刻的同情。

伟大的作家都有一颗慈悲心,都是他生活时代的“晴雨表”。狄更斯早在写作之初,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他敏锐地意识到潜藏在这场革命浪潮之下的严重的社会危机。或许正是出于一个优秀作家的正义感,他一直对这种潜伏着的危机充满了忧患,故才在《双城记》中,塑造了贵族艾弗雷蒙德家族。

这个家族在圣安东尼区欺男霸女、巧取豪夺、搜刮民膏,压迫就是他们的生存策略。侯爵查尔斯·达尔内的父亲和叔父强占德法热夫人的胞姐,将其丈夫及其兄弟迫害致死。为掩人耳目,他们还设计构陷为德法热胞姐看病的医生马奈特,将其关押至巴士底狱的地牢中长达20年之久。多年以后,马奈特的女儿竟然跟侯爵的儿子相爱了。这时,尽管侯爵早已不在人世,尽管侯爵的儿子为人正派,可侯爵家族播撒在马奈特心中的仇恨,不可能让马奈特一笑泯恩仇。他纠结、彷徨、挣扎,面临着到底是宽恕还是复仇的两难抉择。但最终,马奈特还是选择了宽恕,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父亲,自己的一生虽然遭受到非人的凌辱,可他有责任给女儿以幸福。在父爱面前,苦难和屈辱都是可以放下的。

这与其说是马奈特医生的善良,毋宁说是狄更斯本人的善良。他懂得给他的主人公一条生路。这也是狄更斯作为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他一方面对侯爵家族这种灭绝人性的非人性手段进行辛辣的讽刺和鞭挞,一方面又给他笔下的看不到希望的人物一束光亮。

这让我想到鲁迅,他在写小说《药》时,也没忘记文末在夏瑜的坟头放上一个花环。足见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他们的“精神性”都是相通的。

在我心中,狄更斯是不朽的。这倒不是说他在15年前的那个寒夜给予了孤寂的我以光亮,而是他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作家。我相信,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只要读过《双城记》这本书,或多或少都能引发你对时代和人性的思索,并激发起你心底对和平、正义和慈爱的持久呼唤。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我与《双城记》的缘分

2020-08-07 10:03:29 来源: 0 条评论

 

15年前,我做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师。记得那是一个寒假,再有几天就过年了。学生们走后,平时喧闹的校园空寂了下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就是不想急于回到乡下的家中去团圆。一种莫名的忧伤攫住了我,水雾般凝结不散。

一天夜里,寝室外寒风呼啸,我躺在床上,思忖该如何打发漫漫长夜。银白色的灯光照着我和我的影子,倏尔,我忆起床底下的纸箱子里还放着几本刚刚买来的旧书。

于是乎,我俯身顺手抓出一册,弹去书封上薄薄的灰尘,开始漫不经心地读了起来。谁知,这一读,更是让我难以入眠,以至于我整夜都处于阅读的兴奋状态。直到天色微明,冬风停歇,我才合上书页,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至今还搁在我书架上显眼的位置,书名叫《双城记》,作者是狄更斯,翻译者叫马小弥,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发行。

或许是该书跟我在那段特殊时期的心境相关的缘故,它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我即使现在闭着眼,脑海里也能清晰地浮现出这本书的封面——朱砂色的衬底上,站着一个剪纸似的贵妇人,她是那样的孤单和无助,消瘦的身材更是凸显出她的忧郁和憔悴。封面的上端,是三个錾刻般的白色大字——双城记,醒目而庄严。封面的下端,左右两边各立着一块类似木刻的黑色版画,仿佛两块墓碑——一块是为了纪念书中所描写的那场法国大革命的,一块是为了纪念在那场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的。

老实说,在此之前,我并未读过狄更斯的其他作品,也不了解他这个人。但在那个冬夜读过该书之后,不但让我永久记住了那个经典的开头:“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那是坏得不能再坏的时代;那是闪耀着智慧的岁月,那是充满着愚蠢的岁月;那是富于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一切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长夜漫漫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日;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下地狱——简言之,那时候的情景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极其相似。”更是让我对他的生平有了广阔而深入的认识。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南部朴茨茅斯近郊。他10岁那年,其父因欠债入狱,为了活命,他不得不被迫去一家远房亲戚开设的鞋油工厂当学徒。每天都只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加之超强度的劳动,给他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痛。成年后,狄更斯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坠入爱河。他很爱自己的女友,可谓爱到了骨子里。可让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到头来,他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嫁给了一个生活优渥的商人,这更使得天生敏感和自卑的他雪上加霜。

在备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狄更斯过早地看淡了人生,他决心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转写成文字。1833年,他首次以“博兹”的笔名开始为报纸撰写专栏稿件,备获读者青睐。后来,他将这一系列稿件结集出版,命名为《博兹特写》。再后来,他又写出《匹克威克外传》一书,更是让他爆得大名。及至184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狄更斯,早已蜚声英国文坛。凡是他出版的新书,无不洛阳纸贵,好评如潮。

挣到稿费之后,生活有了保障,狄更斯便四处游历,广交文朋诗友。1846年,他旅居巴黎时,大文豪雨果还亲切接待了他,这些经历无疑为他日后写作《双城记》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狄更斯的生活遭遇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他之间的距离。我喜欢那些有沧桑感的人,也喜欢有沧桑感的人写出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一颗深邃的、受尽熬煎的“老灵魂”。要知道,写作除需要天赋外,还需要阅历,二者缺一不可。狄更斯发表《双城记》时,已经47岁了,这部作品使他达到了个人艺术的巅峰。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此话若用来形容《双城记》,再合适不过。

在这部小说里,狄更斯无情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环境,爱憎分明地抨击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冷酷与残暴,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底层人民给予了深刻的同情。

伟大的作家都有一颗慈悲心,都是他生活时代的“晴雨表”。狄更斯早在写作之初,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他敏锐地意识到潜藏在这场革命浪潮之下的严重的社会危机。或许正是出于一个优秀作家的正义感,他一直对这种潜伏着的危机充满了忧患,故才在《双城记》中,塑造了贵族艾弗雷蒙德家族。

这个家族在圣安东尼区欺男霸女、巧取豪夺、搜刮民膏,压迫就是他们的生存策略。侯爵查尔斯·达尔内的父亲和叔父强占德法热夫人的胞姐,将其丈夫及其兄弟迫害致死。为掩人耳目,他们还设计构陷为德法热胞姐看病的医生马奈特,将其关押至巴士底狱的地牢中长达20年之久。多年以后,马奈特的女儿竟然跟侯爵的儿子相爱了。这时,尽管侯爵早已不在人世,尽管侯爵的儿子为人正派,可侯爵家族播撒在马奈特心中的仇恨,不可能让马奈特一笑泯恩仇。他纠结、彷徨、挣扎,面临着到底是宽恕还是复仇的两难抉择。但最终,马奈特还是选择了宽恕,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父亲,自己的一生虽然遭受到非人的凌辱,可他有责任给女儿以幸福。在父爱面前,苦难和屈辱都是可以放下的。

这与其说是马奈特医生的善良,毋宁说是狄更斯本人的善良。他懂得给他的主人公一条生路。这也是狄更斯作为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他一方面对侯爵家族这种灭绝人性的非人性手段进行辛辣的讽刺和鞭挞,一方面又给他笔下的看不到希望的人物一束光亮。

这让我想到鲁迅,他在写小说《药》时,也没忘记文末在夏瑜的坟头放上一个花环。足见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他们的“精神性”都是相通的。

在我心中,狄更斯是不朽的。这倒不是说他在15年前的那个寒夜给予了孤寂的我以光亮,而是他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作家。我相信,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只要读过《双城记》这本书,或多或少都能引发你对时代和人性的思索,并激发起你心底对和平、正义和慈爱的持久呼唤。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华小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