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入新时代,物质财富要丰富,精神财富也要丰富。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着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采取继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等举措,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创造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多措并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8-13

吴艳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入新时代,物质财富要丰富,精神财富也要丰富。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着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采取继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等举措,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创造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继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软硬设施不匹配等影响文化服务公平性和文化传播效能的问题,应当继续把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市级大型文化平台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市级重大文化设施与“互联网+”“文化+”的深入结合,充分发掘和发挥这些大型文化平台服务市内外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潜力和效能。另一方面要着重强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发挥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欠发达区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充分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以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移民文化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造就了重庆人民开放包容、永不服输、敢于创新的精神。这些特色文化都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源泉、重要载体和鲜活素材,要不断挖掘、凝练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特质,使之更好地展现重庆城市形象、光辉历史和重庆人民的伟大品格。同时,要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土家族“赶年节”、苗族“龙船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并大力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团结、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时代价值。此外,还需做好文物维修、考古发现等工作,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项目的申报与保护,以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项目的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群众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移风易俗,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激发地域文化品牌的“产业”效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力量。为此,必须因地制宜地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在继续总结和发扬垫江牡丹艺术节、铜梁龙文化节、仙女山冰雪节、龙湖特色小镇、两江国际影视城、酉阳桃花源等特色文化品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各区县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因地制宜地创办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推进古镇老街、影视城、民族村等项目建设,定期举行各类民间艺术培训班、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农业相结合,构建“文化+旅游”“文化+商业”的多样性产业格局,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效益的过程中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挥优秀文化作品的引领功能。优秀文化作品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只有熔铸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品,才能从宏观上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时代奋斗精神,善于总结群众“好经验”、落实群众“好思路”,真正走进群众心头,走进群众日子里。当前,重庆应充分利用较为完备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媒体矩阵,依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等文化资源,通过书报、网络、影视等文化宣传载体,以及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种文化形态,继续创作出媲美《周恩来在重庆》《三峡人间》《火锅英雄》等更多本土原创的优秀文化作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文化+”带来的理念、技术革新,引领文化创意、动漫、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浪潮,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喜闻乐见、内涵丰富的文化作品。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多措并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20-08-13 06:17:56 来源: 0 条评论

吴艳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入新时代,物质财富要丰富,精神财富也要丰富。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着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采取继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等举措,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创造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继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软硬设施不匹配等影响文化服务公平性和文化传播效能的问题,应当继续把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市级大型文化平台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市级重大文化设施与“互联网+”“文化+”的深入结合,充分发掘和发挥这些大型文化平台服务市内外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潜力和效能。另一方面要着重强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发挥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欠发达区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充分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以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移民文化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造就了重庆人民开放包容、永不服输、敢于创新的精神。这些特色文化都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源泉、重要载体和鲜活素材,要不断挖掘、凝练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特质,使之更好地展现重庆城市形象、光辉历史和重庆人民的伟大品格。同时,要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土家族“赶年节”、苗族“龙船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并大力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团结、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时代价值。此外,还需做好文物维修、考古发现等工作,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项目的申报与保护,以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项目的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群众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移风易俗,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激发地域文化品牌的“产业”效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力量。为此,必须因地制宜地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在继续总结和发扬垫江牡丹艺术节、铜梁龙文化节、仙女山冰雪节、龙湖特色小镇、两江国际影视城、酉阳桃花源等特色文化品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各区县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因地制宜地创办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推进古镇老街、影视城、民族村等项目建设,定期举行各类民间艺术培训班、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农业相结合,构建“文化+旅游”“文化+商业”的多样性产业格局,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效益的过程中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挥优秀文化作品的引领功能。优秀文化作品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只有熔铸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品,才能从宏观上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时代奋斗精神,善于总结群众“好经验”、落实群众“好思路”,真正走进群众心头,走进群众日子里。当前,重庆应充分利用较为完备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媒体矩阵,依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等文化资源,通过书报、网络、影视等文化宣传载体,以及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种文化形态,继续创作出媲美《周恩来在重庆》《三峡人间》《火锅英雄》等更多本土原创的优秀文化作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文化+”带来的理念、技术革新,引领文化创意、动漫、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浪潮,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喜闻乐见、内涵丰富的文化作品。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