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露天坝坝电影 硬是热闹得很
25年走乡串巷,一位露天电影放映员的坚守
从夕阳西下等到夜幕降临,原本静谧的乡村反而迎来了喧嚣。农家空地,人头攒动。突然,一束亮光打出,现场瞬间便鸦雀无声,众人目光全被白色大幕上的光影所吸引......这是极有中国特色的露天惠民电影放映场景,也是57岁的蒋伟经常都在做的事情。

当年的露天坝坝电影 硬是热闹得很
25年走乡串巷,一位露天电影放映员的坚守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20-08-24

蒋师傅和他的放映机

从夕阳西下等到夜幕降临,原本静谧的乡村反而迎来了喧嚣。农家空地,人头攒动。突然,一束亮光打出,现场瞬间便鸦雀无声,众人目光全被白色大幕上的光影所吸引......这是极有中国特色的露天惠民电影放映场景,也是57岁的蒋伟经常都在做的事情。

从1981年至今,蒋伟在九龙坡区杨家坪建设电影院(现韵龙文化公司)已工作了39个年头,从事惠民电影放映也有25年,他不仅为人们点亮夜空,带去时代的光影,更见证了九龙坡区基层村社惠民电影放映的变迁。

放映工具,从800余斤的胶片机到轻便的数字机;观众数量,从熙熙攘攘到寥寥无几……如今,蒋伟依然执着的坚守在村社播放露天电影,将欢乐和美好传递给大家。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江南 通讯员 陈林供图

拿到电影放映证

像领结婚证一样开心

1963年,蒋伟生于九龙坡区杨家坪,父母都就职于建设电影院,其父亲曾获得过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颁发的“优秀放映员”荣誉勋章。

蒋伟从小就在电影院里长大,还时常帮着大人打杂,随之更对胶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便学会放映电影。1981年,他如愿到电影院上班,却因资质不足,进不了放映厅,摸不到他心心念念的胶片放映机。

1995年,电影院要成立一支由4人组成的村社电影放映队,蒋伟毫不犹豫报名,成为了其中一员。1998年,我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施,提出在21世纪,实现广大农村每月每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当时,九龙坡区委宣传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蒋伟所在的放映队,他们也有了正式的队名:九龙坡区惠民电影放映队。

蒋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电影放映人员登记证》,上面记录着他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时间:1995年10月。“这个证是我当放映员一年多后才发的,当年拿到这个证,我像领结婚证一样开心。”蒋伟回忆,当年能当上电影放映员,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这不仅是实现梦想的机会,更是单位的信任,所以我要珍惜这个机会。”

当年,蒋伟和队友还被抽调到重庆市电影公司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当时培训放映员要求须是‘全才’,要会讲、会写、会画,因为放电影前除了要画海报进行宣传外,还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

一年最多要放上千场

村民像过节一样开心

“我们4个人,开着一台小型货车,载着设备,到了车去不了的地方,我们就用肩扛、用手拽,脚踩在农田里,将惠民电影放遍了九龙坡区西部近百个村社,所有村社放一轮需要3个多月。”蒋伟说,当时放映队使用的设备是35毫米放映机,粗糙的幕布、楠竹制成的支架,以及几根麻绳,总重量有800多斤。

“电影胶片是易燃易损品,在运送和使用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蒋伟说,如果遇到下雨天,他们会把身上的衣物脱下来保护胶片,放映时则必须全神贯注盯着设备,防止断片、卡顿,“因为每一卷胶片内存有限。”

上世纪80至90年代,九龙坡区西部村社普遍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惠民电影非常受大家欢迎。蒋伟说,每当他们到村社放电影,许多邻村的村民都会跑过来,最多时可达上千人,“当放映前撑开银幕的那一刻,大家就一片欢呼。”回忆起惠民电影供不应求的“鼎盛时期”,蒋伟兴奋不已,“台下坐得人山人海,乡村的夜空亮堂起来,村民们就像过节一样开心。”

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宣传工具,电影放映前还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时更要放一些科教片。此外,放映队还会配合政策制作幻灯片,在正式放映前播放宣传。每次在放映前的一天,蒋伟都会画好电影宣传海报,到村里张贴。知道要放电影了,村民们晚饭后便会扛上凳子或抱着草席,匆忙赶到院坝占座。

在蒋伟的记忆中,《开国大典》《少林寺》《地道战》《英雄儿女》《五朵金花》是非常受欢迎的电影。再后来,1998年,当时最卖座的是《泰坦尼克号》,村民几乎挤爆了乡村院坝。

虽然电影放映很辛苦,但蒋伟和队员们从无怨言,“想到能把精神食粮带给大家,我就觉得特别值。”蒋伟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比看露天电影更令人兴奋的了,“我们一年在西部要播放上千场电影,放映员就像明星一样,每个村子的村民都盼着我们来。”

设备换了情怀依旧

热爱让他有了坚守的信心

进入21世纪后,VCD、卡拉OK等各种娱乐方式兴起,惠民电影的放映也开始发生了改变:胶片机替换为数字机,当时的西彭、铜罐驿、白市驿等西部9镇各自成立了放映队,看惠民电影的人越来越少......

“身边的老队员陆续改行,现在剩下的老人就我一个啦!”蒋伟笑着说,胶片电影随着老一辈放映员的老去而慢慢消失,16毫米的早已淘汰,35毫米放映机也封存在电影院库房,成为了老“古董”。但蒋伟认为,市场虽然在缩小,但这件事也总要有个人来做。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他坚持了下来,而坚守终有回报。从2005年开始,全国推行“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2017年起,国家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观看电影条件,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看电影的需求。

此时,蒋伟成了区惠民电影放映总队队长,他带着18名队员,继续行走于乡村、社区、工厂放映电影。“如今的快节奏生活,看电影让大家有了重新聚在一起闲话家常的机会,再次找到了乡邻间久违的亲切感。”

“我这辈子对电影充满了感情,有人劝我该养老了,不要再走村串户放电影,但我就是舍不得、放不下。”如今,蒋伟仍会每月来到库房,给曾经的“老战友”——两台珠江35毫米胶片放映机做例行检查。他说,只要露天惠民电影市场还有一点人气,即使只有寥寥几个观众,他也会坚持放下去。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当年的露天坝坝电影 硬是热闹得很
25年走乡串巷,一位露天电影放映员的坚守

2020-08-24 10:04:00 来源: 0 条评论

蒋师傅和他的放映机

从夕阳西下等到夜幕降临,原本静谧的乡村反而迎来了喧嚣。农家空地,人头攒动。突然,一束亮光打出,现场瞬间便鸦雀无声,众人目光全被白色大幕上的光影所吸引......这是极有中国特色的露天惠民电影放映场景,也是57岁的蒋伟经常都在做的事情。

从1981年至今,蒋伟在九龙坡区杨家坪建设电影院(现韵龙文化公司)已工作了39个年头,从事惠民电影放映也有25年,他不仅为人们点亮夜空,带去时代的光影,更见证了九龙坡区基层村社惠民电影放映的变迁。

放映工具,从800余斤的胶片机到轻便的数字机;观众数量,从熙熙攘攘到寥寥无几……如今,蒋伟依然执着的坚守在村社播放露天电影,将欢乐和美好传递给大家。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江南 通讯员 陈林供图

拿到电影放映证

像领结婚证一样开心

1963年,蒋伟生于九龙坡区杨家坪,父母都就职于建设电影院,其父亲曾获得过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颁发的“优秀放映员”荣誉勋章。

蒋伟从小就在电影院里长大,还时常帮着大人打杂,随之更对胶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便学会放映电影。1981年,他如愿到电影院上班,却因资质不足,进不了放映厅,摸不到他心心念念的胶片放映机。

1995年,电影院要成立一支由4人组成的村社电影放映队,蒋伟毫不犹豫报名,成为了其中一员。1998年,我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施,提出在21世纪,实现广大农村每月每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当时,九龙坡区委宣传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蒋伟所在的放映队,他们也有了正式的队名:九龙坡区惠民电影放映队。

蒋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电影放映人员登记证》,上面记录着他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时间:1995年10月。“这个证是我当放映员一年多后才发的,当年拿到这个证,我像领结婚证一样开心。”蒋伟回忆,当年能当上电影放映员,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这不仅是实现梦想的机会,更是单位的信任,所以我要珍惜这个机会。”

当年,蒋伟和队友还被抽调到重庆市电影公司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当时培训放映员要求须是‘全才’,要会讲、会写、会画,因为放电影前除了要画海报进行宣传外,还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

一年最多要放上千场

村民像过节一样开心

“我们4个人,开着一台小型货车,载着设备,到了车去不了的地方,我们就用肩扛、用手拽,脚踩在农田里,将惠民电影放遍了九龙坡区西部近百个村社,所有村社放一轮需要3个多月。”蒋伟说,当时放映队使用的设备是35毫米放映机,粗糙的幕布、楠竹制成的支架,以及几根麻绳,总重量有800多斤。

“电影胶片是易燃易损品,在运送和使用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蒋伟说,如果遇到下雨天,他们会把身上的衣物脱下来保护胶片,放映时则必须全神贯注盯着设备,防止断片、卡顿,“因为每一卷胶片内存有限。”

上世纪80至90年代,九龙坡区西部村社普遍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惠民电影非常受大家欢迎。蒋伟说,每当他们到村社放电影,许多邻村的村民都会跑过来,最多时可达上千人,“当放映前撑开银幕的那一刻,大家就一片欢呼。”回忆起惠民电影供不应求的“鼎盛时期”,蒋伟兴奋不已,“台下坐得人山人海,乡村的夜空亮堂起来,村民们就像过节一样开心。”

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宣传工具,电影放映前还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时更要放一些科教片。此外,放映队还会配合政策制作幻灯片,在正式放映前播放宣传。每次在放映前的一天,蒋伟都会画好电影宣传海报,到村里张贴。知道要放电影了,村民们晚饭后便会扛上凳子或抱着草席,匆忙赶到院坝占座。

在蒋伟的记忆中,《开国大典》《少林寺》《地道战》《英雄儿女》《五朵金花》是非常受欢迎的电影。再后来,1998年,当时最卖座的是《泰坦尼克号》,村民几乎挤爆了乡村院坝。

虽然电影放映很辛苦,但蒋伟和队员们从无怨言,“想到能把精神食粮带给大家,我就觉得特别值。”蒋伟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比看露天电影更令人兴奋的了,“我们一年在西部要播放上千场电影,放映员就像明星一样,每个村子的村民都盼着我们来。”

设备换了情怀依旧

热爱让他有了坚守的信心

进入21世纪后,VCD、卡拉OK等各种娱乐方式兴起,惠民电影的放映也开始发生了改变:胶片机替换为数字机,当时的西彭、铜罐驿、白市驿等西部9镇各自成立了放映队,看惠民电影的人越来越少......

“身边的老队员陆续改行,现在剩下的老人就我一个啦!”蒋伟笑着说,胶片电影随着老一辈放映员的老去而慢慢消失,16毫米的早已淘汰,35毫米放映机也封存在电影院库房,成为了老“古董”。但蒋伟认为,市场虽然在缩小,但这件事也总要有个人来做。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他坚持了下来,而坚守终有回报。从2005年开始,全国推行“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2017年起,国家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观看电影条件,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看电影的需求。

此时,蒋伟成了区惠民电影放映总队队长,他带着18名队员,继续行走于乡村、社区、工厂放映电影。“如今的快节奏生活,看电影让大家有了重新聚在一起闲话家常的机会,再次找到了乡邻间久违的亲切感。”

“我这辈子对电影充满了感情,有人劝我该养老了,不要再走村串户放电影,但我就是舍不得、放不下。”如今,蒋伟仍会每月来到库房,给曾经的“老战友”——两台珠江35毫米胶片放映机做例行检查。他说,只要露天惠民电影市场还有一点人气,即使只有寥寥几个观众,他也会坚持放下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