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在城市蝶变中留住历史文脉
站在重庆南山向北望去,两江夹送的渝中半岛,一组组超高建筑群襟山带水,鳞次栉比,勾勒出重庆现代化都市的时尚轮廓。

重庆渝中:在城市蝶变中留住历史文脉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2020-09-08

新华网重庆9月7日电 (刘刚 王龙博)站在重庆南山向北望去,两江夹送的渝中半岛,一组组超高建筑群襟山带水,鳞次栉比,勾勒出重庆现代化都市的时尚轮廓。

在这些摩天大楼脚下的大街小巷穿寻,时不时会发现各个时代的建筑和街区。这些老建筑,对千年重庆城做了一个历史回溯,留住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

从公元前316年秦将张仪入蜀灭巴筑江州城,到蜀汉时期两江环绕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再到明代的“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重庆古城在渝中半岛上逐渐成型。

抗战军兴,重庆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沿海地区机构、工厂、学校纷纷内迁重庆,留下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等抗战遗迹。

1949年以后,重庆又曾是西南局所在地,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工作生活,与曾经的南方局、红岩等共同组成山城的红色记忆。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让渝中半岛成为重庆母城,也成为重庆历史的缩影。

渝中区专门对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建筑学家陈同滨带领的团队梳理出渝中区的历史脉络、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并运用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体系,提炼、归纳出它的价值主题和特征。

陈同滨团队认为,渝中区海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六大价值主题,即重庆山地江城的母城、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军政中心、长江上游水运枢纽和经济中心所在地、中国西南腹地移民交汇门户、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地、中国早期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发源地。

半岛上的渝中区,目前仅开放的博物馆(陈列馆)就有26家。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属一级博物馆。

面对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历史难题,重庆市渝中区近年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旧城蝶变与历史传承的和谐统一。

对城市传统建筑保护要有一种情怀

一组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建筑群。这就是重庆最早命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湖广会馆。

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从秦灭巴蜀,到抗战内迁、“三线建设”,历史上先后有六次对重庆具有重要影响的移民。其中以“湖广填四川”最为有名。波澜壮阔的移民迁徙,造就了后来遍布巴渝城镇、乡场的会馆建筑和会馆文化,湖广会馆是其中的代表作。

从1998年初开始对湖广会馆的保护进行研究、策划算起,到2003年底重庆湖广会馆正式动工修复,再到2005年9月建成开放,这项文物保护行动时间跨度长达八年。

如今熠熠生辉的湖广会馆建筑群,为后人了解、研究重庆移民历史和会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载体。亲历者何智亚说,当初启动湖广会馆的修复,经历的曲折艰难无法言说,是一种情怀在支撑。重庆湖广会馆能够得到修复再生,是重庆城的幸运。

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可以说是重庆投资最大、影响最广、效果最好的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它的成功与经验,在保护修复中把握的理念和原则,在工程中使用的特殊技术和方法,包括世界银行和国外咨询机构对湖广会馆长达四年多的技术协助,都为重庆乃至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提供了范例。

城市文物保护要有规划和政策保障

湖广会馆,是渝中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缩影。

从“十三五”开始,文物保护工作被纳入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编制了《渝中区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和利用规划》《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等。

在规划的引导下,一批保护等级高、社会关注度高、安全隐患大的文物建筑得以及时保护修缮。近年来,渝中区先后完成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东华观藏经楼、郭沫若旧居、中苏文协旧址、中法学校、沈钧儒旧居、孙科旧居等50处文物修缮工程。

有了规划,还需要政策措施配套,“有了政策保障,文物保护人员、经费才能跟得上。”渝中区副区长蔚传忠表示,他们的财政预算内文物保护经费支出逐年增长。与此同时,渝中区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并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保护网络,确保了文物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位于巴县衙门地块内的老鼓楼衙署遗址,是在危旧房改造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文物遗址,遗址一经发现,渝中区立即叫停了开发项目。组织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发掘,共出土器物标本9000余件。该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风貌街区保留住城市记忆

对于老重庆而言,十八梯是一处承载着城市温度的场所。

一条老街,几方石梯,或者三两邻居,已然成为老重庆们挥之不去的市井回忆。

如何让像十八梯一样的文物点“活起来”,重新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渝中区给出的方案是打造风貌街区。

打造风貌街区,简单而言就是采取“以点带面”的思路,让周边建筑与文物风格协同,让点上的文物融入更新后的城市肌理之中。

白象街项目是另一个范例,风貌区内有9处文物建筑,渝中区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规划了5.3万平方米的风貌区,设计和建设均坚持开埠时期建筑风格。

结合辖区内文物与历史遗迹资源,渝中区目前已划定历史文化街区3处,传统风貌区9处。

市中心的鲁祖庙老街区是重庆旧城文化的代表,也是当地民间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推进鲁祖庙片区改造中,渝中区坚决摈弃“大拆大建”模式,坚持整体风貌、主体建筑、空间肌理、街巷尺度“不改变”的基本原则。

目前,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正通过大量保留原建筑、大量保留原住民,采用“修补式、缝合式、针灸式”的手法,优化节点景观,增加文化旅游体验,成为传统风貌区中的样本片区。

“在文物保护和风貌街区打造中,我们格外注重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自然和谐性等原则,进而促进历史与现代融合共生。”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山城巷、打铜街、马鞍山、李子坝风貌区打造已初见成效。

历史文化资源成现代都市发展“养分”

今年6月,注册资本金达108亿元的中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全球总部落户渝中区。

中银金租项目落户背后,与解放碑片区一栋旧址密切相关。解放碑小什字附近,集聚着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其中一栋便是中国银行旧址。

早在2018年,渝中区相关领导就积极与中国银行联系,希望联合回收利用这个旧址。经过此后多轮商谈,双方最终确定在旧址上共建抗战金融博物馆。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事后表示,渝中区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促成中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全球总部落户渝中的原因之一。

“在助力渝中区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窗口区方面,历史文化资源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蔚传忠介绍,近年来,渝中区对辖区内一批抗战时期的使领馆旧址进行了保护和修复。这些成果为重庆内陆开放建设高地建设增添了历史注脚。成为中西部国际交往的中心窗口区。

7月,位于渝中区的解放碑步行街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

解放碑片区历史文脉厚重,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是重庆文物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自2018年改造提升工作启动以来,渝中区通过对中英联络处等旧址保护修缮再利用,并适时引入轻型业态,不仅增添了解放碑的文化味儿,也让老建筑在步行街打造中重焕生机。

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渝中区发展的资源。

渝中区依托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联动打造红岩村、WFC观景平台以及长江索道等一批重点景区,结合山城步道建设、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形成古城墙游、抗战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历史街巷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相继修复建设的极具山城特色的洪崖洞、缆车、过江索道都成了网红打卡的热点。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尊重历史、突出自然,是渝中区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最根本遵循。”蔚传忠表示,这是母城的优势,也是历史使命。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重庆渝中:在城市蝶变中留住历史文脉

2020-09-08 10:06:13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网重庆9月7日电 (刘刚 王龙博)站在重庆南山向北望去,两江夹送的渝中半岛,一组组超高建筑群襟山带水,鳞次栉比,勾勒出重庆现代化都市的时尚轮廓。

在这些摩天大楼脚下的大街小巷穿寻,时不时会发现各个时代的建筑和街区。这些老建筑,对千年重庆城做了一个历史回溯,留住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

从公元前316年秦将张仪入蜀灭巴筑江州城,到蜀汉时期两江环绕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再到明代的“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重庆古城在渝中半岛上逐渐成型。

抗战军兴,重庆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沿海地区机构、工厂、学校纷纷内迁重庆,留下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等抗战遗迹。

1949年以后,重庆又曾是西南局所在地,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工作生活,与曾经的南方局、红岩等共同组成山城的红色记忆。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让渝中半岛成为重庆母城,也成为重庆历史的缩影。

渝中区专门对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建筑学家陈同滨带领的团队梳理出渝中区的历史脉络、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并运用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体系,提炼、归纳出它的价值主题和特征。

陈同滨团队认为,渝中区海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六大价值主题,即重庆山地江城的母城、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军政中心、长江上游水运枢纽和经济中心所在地、中国西南腹地移民交汇门户、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地、中国早期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发源地。

半岛上的渝中区,目前仅开放的博物馆(陈列馆)就有26家。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属一级博物馆。

面对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历史难题,重庆市渝中区近年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旧城蝶变与历史传承的和谐统一。

对城市传统建筑保护要有一种情怀

一组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建筑群。这就是重庆最早命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湖广会馆。

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从秦灭巴蜀,到抗战内迁、“三线建设”,历史上先后有六次对重庆具有重要影响的移民。其中以“湖广填四川”最为有名。波澜壮阔的移民迁徙,造就了后来遍布巴渝城镇、乡场的会馆建筑和会馆文化,湖广会馆是其中的代表作。

从1998年初开始对湖广会馆的保护进行研究、策划算起,到2003年底重庆湖广会馆正式动工修复,再到2005年9月建成开放,这项文物保护行动时间跨度长达八年。

如今熠熠生辉的湖广会馆建筑群,为后人了解、研究重庆移民历史和会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载体。亲历者何智亚说,当初启动湖广会馆的修复,经历的曲折艰难无法言说,是一种情怀在支撑。重庆湖广会馆能够得到修复再生,是重庆城的幸运。

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可以说是重庆投资最大、影响最广、效果最好的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它的成功与经验,在保护修复中把握的理念和原则,在工程中使用的特殊技术和方法,包括世界银行和国外咨询机构对湖广会馆长达四年多的技术协助,都为重庆乃至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提供了范例。

城市文物保护要有规划和政策保障

湖广会馆,是渝中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缩影。

从“十三五”开始,文物保护工作被纳入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编制了《渝中区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和利用规划》《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等。

在规划的引导下,一批保护等级高、社会关注度高、安全隐患大的文物建筑得以及时保护修缮。近年来,渝中区先后完成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东华观藏经楼、郭沫若旧居、中苏文协旧址、中法学校、沈钧儒旧居、孙科旧居等50处文物修缮工程。

有了规划,还需要政策措施配套,“有了政策保障,文物保护人员、经费才能跟得上。”渝中区副区长蔚传忠表示,他们的财政预算内文物保护经费支出逐年增长。与此同时,渝中区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并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保护网络,确保了文物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位于巴县衙门地块内的老鼓楼衙署遗址,是在危旧房改造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文物遗址,遗址一经发现,渝中区立即叫停了开发项目。组织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发掘,共出土器物标本9000余件。该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风貌街区保留住城市记忆

对于老重庆而言,十八梯是一处承载着城市温度的场所。

一条老街,几方石梯,或者三两邻居,已然成为老重庆们挥之不去的市井回忆。

如何让像十八梯一样的文物点“活起来”,重新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渝中区给出的方案是打造风貌街区。

打造风貌街区,简单而言就是采取“以点带面”的思路,让周边建筑与文物风格协同,让点上的文物融入更新后的城市肌理之中。

白象街项目是另一个范例,风貌区内有9处文物建筑,渝中区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规划了5.3万平方米的风貌区,设计和建设均坚持开埠时期建筑风格。

结合辖区内文物与历史遗迹资源,渝中区目前已划定历史文化街区3处,传统风貌区9处。

市中心的鲁祖庙老街区是重庆旧城文化的代表,也是当地民间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推进鲁祖庙片区改造中,渝中区坚决摈弃“大拆大建”模式,坚持整体风貌、主体建筑、空间肌理、街巷尺度“不改变”的基本原则。

目前,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正通过大量保留原建筑、大量保留原住民,采用“修补式、缝合式、针灸式”的手法,优化节点景观,增加文化旅游体验,成为传统风貌区中的样本片区。

“在文物保护和风貌街区打造中,我们格外注重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自然和谐性等原则,进而促进历史与现代融合共生。”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山城巷、打铜街、马鞍山、李子坝风貌区打造已初见成效。

历史文化资源成现代都市发展“养分”

今年6月,注册资本金达108亿元的中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全球总部落户渝中区。

中银金租项目落户背后,与解放碑片区一栋旧址密切相关。解放碑小什字附近,集聚着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其中一栋便是中国银行旧址。

早在2018年,渝中区相关领导就积极与中国银行联系,希望联合回收利用这个旧址。经过此后多轮商谈,双方最终确定在旧址上共建抗战金融博物馆。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事后表示,渝中区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促成中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全球总部落户渝中的原因之一。

“在助力渝中区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窗口区方面,历史文化资源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蔚传忠介绍,近年来,渝中区对辖区内一批抗战时期的使领馆旧址进行了保护和修复。这些成果为重庆内陆开放建设高地建设增添了历史注脚。成为中西部国际交往的中心窗口区。

7月,位于渝中区的解放碑步行街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

解放碑片区历史文脉厚重,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是重庆文物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自2018年改造提升工作启动以来,渝中区通过对中英联络处等旧址保护修缮再利用,并适时引入轻型业态,不仅增添了解放碑的文化味儿,也让老建筑在步行街打造中重焕生机。

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渝中区发展的资源。

渝中区依托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联动打造红岩村、WFC观景平台以及长江索道等一批重点景区,结合山城步道建设、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形成古城墙游、抗战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历史街巷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相继修复建设的极具山城特色的洪崖洞、缆车、过江索道都成了网红打卡的热点。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尊重历史、突出自然,是渝中区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最根本遵循。”蔚传忠表示,这是母城的优势,也是历史使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韩曜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