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川渝两地高教资源丰富,要抢抓机遇,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具基础性、持续性的动力源泉,使高等教育成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引擎。

努力推动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9-18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川渝两地高教资源丰富,要抢抓机遇,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具基础性、持续性的动力源泉,使高等教育成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引擎。

共创学校联盟。成渝两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牵头组建协调机构,研究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规划,完善沟通机制,作出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推进。一要抱团争取政策支持。教育部正以“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为抓手谋划新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该计划拟打造西北、西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支点,推进高校集群发展,推进完善质量导向的支持机制,建立健全部际协调机制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联席机制等。基于此,成渝两地要充分利用新的振兴计划契机,联合联动向教育部申请,通过申办高等教育创新示范区,发挥川渝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二要深化落实共建协议。教育部去年分别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共同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协议、与四川省签订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但协议内容的落实还需要推动。川渝两地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向教育部表达诉求,深化落实共建协议,提升两地高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三要积极推进联动联盟。联盟高校打通校际壁垒和边界,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以地域联盟的高校,无论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川渝两地也要推动联动联盟,共建高校联盟,共享教育资源。

共建学科集群。一要协力强化学科引领。除综合大学外,我市西南政法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的特色专业在全国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而四川的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石油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具有特色和优势。要积极扶持,在新一轮“双一流”评选中,支持具备条件的学科进入全国一流学科。同时,川渝两地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支持行业特色院校发起倡议,加大投入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形成川渝两地特色学科专业联盟,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二要协作开展专业申报。精准对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并着力推动高校间、校企间以及科研院所间的交流合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专业结构,切实为跨区域跨学校联合申报新兴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成立若干面向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大社会问题的跨专业、院系、院校研究机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点的学科专业集群。三要协同搭建育人平台。川渝两地高校文理医工学科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具体到专业领域则各有差异。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使两地高校学生可以选修互学。同时,两地高校在学生保研、高考招生等方面相互合作,高起点高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共享学者智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建设的加快,加大了成渝双方在人才集聚和发展上的合作力度,实现了两地人才资源优势互补。一是聘用方式多样化。推动成渝两地高校师资实现互聘,尤其应当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探索建立若干学科(人才)特区,实施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改进科研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释放最大范围的人才激励因子,以“切一刀”的方式给予倾斜,而不是“一刀切”加以束缚。二是薪酬待遇精细化。在现行高校薪酬体系中,将科研薪酬全部纳入绩效范畴的做法,不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改革教师薪酬管理机制,建立按业绩定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增强薪酬绩效激励的导向作用。三是服务人才具体化。通过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共享学者智慧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各地纷纷亮招抢夺人才。如,四川省出台的《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十条措施》,深圳市颁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吸附高端人才,免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的做法值得借鉴。

共谋学术研究。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价值体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倒逼理论研究创新与成果转化,需要加大有效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力度,推动研究成果加速转化。一是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均为国家智库培育单位。因此,要在共建基础上,加大对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家智库培育单位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大重点项目投入。有的重大攻关项目可以直接委托,吸引国内外,尤其是成渝两地专家针对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研究。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设置专项。三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川渝两地高校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要支持共建一批高精尖研究中心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为重点,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项目落地落实,成果转化落地。

(张北坪 作者系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第2期学员,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努力推动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2020-09-18 09:30:46 来源: 0 条评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川渝两地高教资源丰富,要抢抓机遇,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具基础性、持续性的动力源泉,使高等教育成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引擎。

共创学校联盟。成渝两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牵头组建协调机构,研究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规划,完善沟通机制,作出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推进。一要抱团争取政策支持。教育部正以“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为抓手谋划新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该计划拟打造西北、西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支点,推进高校集群发展,推进完善质量导向的支持机制,建立健全部际协调机制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联席机制等。基于此,成渝两地要充分利用新的振兴计划契机,联合联动向教育部申请,通过申办高等教育创新示范区,发挥川渝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二要深化落实共建协议。教育部去年分别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共同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协议、与四川省签订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但协议内容的落实还需要推动。川渝两地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向教育部表达诉求,深化落实共建协议,提升两地高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三要积极推进联动联盟。联盟高校打通校际壁垒和边界,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以地域联盟的高校,无论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川渝两地也要推动联动联盟,共建高校联盟,共享教育资源。

共建学科集群。一要协力强化学科引领。除综合大学外,我市西南政法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的特色专业在全国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而四川的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石油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具有特色和优势。要积极扶持,在新一轮“双一流”评选中,支持具备条件的学科进入全国一流学科。同时,川渝两地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支持行业特色院校发起倡议,加大投入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形成川渝两地特色学科专业联盟,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二要协作开展专业申报。精准对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并着力推动高校间、校企间以及科研院所间的交流合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专业结构,切实为跨区域跨学校联合申报新兴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成立若干面向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大社会问题的跨专业、院系、院校研究机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点的学科专业集群。三要协同搭建育人平台。川渝两地高校文理医工学科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具体到专业领域则各有差异。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使两地高校学生可以选修互学。同时,两地高校在学生保研、高考招生等方面相互合作,高起点高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共享学者智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建设的加快,加大了成渝双方在人才集聚和发展上的合作力度,实现了两地人才资源优势互补。一是聘用方式多样化。推动成渝两地高校师资实现互聘,尤其应当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探索建立若干学科(人才)特区,实施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改进科研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释放最大范围的人才激励因子,以“切一刀”的方式给予倾斜,而不是“一刀切”加以束缚。二是薪酬待遇精细化。在现行高校薪酬体系中,将科研薪酬全部纳入绩效范畴的做法,不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改革教师薪酬管理机制,建立按业绩定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增强薪酬绩效激励的导向作用。三是服务人才具体化。通过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共享学者智慧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各地纷纷亮招抢夺人才。如,四川省出台的《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十条措施》,深圳市颁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吸附高端人才,免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的做法值得借鉴。

共谋学术研究。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价值体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倒逼理论研究创新与成果转化,需要加大有效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力度,推动研究成果加速转化。一是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均为国家智库培育单位。因此,要在共建基础上,加大对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家智库培育单位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大重点项目投入。有的重大攻关项目可以直接委托,吸引国内外,尤其是成渝两地专家针对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研究。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设置专项。三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川渝两地高校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要支持共建一批高精尖研究中心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为重点,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项目落地落实,成果转化落地。

(张北坪 作者系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第2期学员,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