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山里结冰时……他像饱经风霜的老工人,带领团队攻克多个世界级难题
建立全球首个野外覆冰试验基地
研发全世界首套电网覆冰预报预警系统
获取全球首批电气外绝缘高压输电实验数据
▲野外(自然)覆冰试验研究基地
◀在野外进行试验时条件非常艰苦
▲野外的蒋兴良
◀蒋兴良
9月20日,在2020重庆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上,10名“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59岁的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就是获奖者之一。
从1985年至今,蒋兴良一直从事极端恶劣环境下电网覆冰与防冰减灾研究,先后完成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特高压工程等重大项目50余项,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杨新宇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重庆大学提供
他像饱经风霜的老工人
个头不高、瘦削、黝黑……当天,记者在颁奖仪式现场见到了蒋兴良。
与传统印象中的教授有些差别,蒋兴良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位饱经日晒风吹的老工人。“可不是日晒风吹嘛,前段时间才从山上下来。”身为湖南邵阳人的他,用一口普通话向记者解释。
蒋兴良所说的山,是湖南怀化的雪峰山。山上的坪山塘,海拔1500米,重庆大学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就建在那里。
为了让记者对这个试验基地有一个直观印象,蒋兴良打开微信,记者看到,他微信的头像,是一张架设了各种设备的图片,“这还只是基地的局部图片。”他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图片中,各种设备、路面甚至周围植物都被看起来像是雾凇的冰层所覆盖。“是雾凇,除了雾凇,这里还有雨凇、雪凇等多种自然现象,覆冰重复频率高、覆冰类型多样,是研究电网自然覆冰极理想的场所。”蒋兴良介绍,雾凇、雨凇看起来很美,但它们却可能会引起电网覆冰灾害,“电网覆冰规律及其防御方法一直是国际上没有解决、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跑了甘肃、云南和贵州等10多个省选址后,2008年,我和团队决定把试验基地建在这里……”
从最初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到现在的生活用房、高高矗立的大型装备和试验系统,十几年来,蒋兴良和他的团队用非凡的毅力和坚守,建立起了这个研究基地。
建全球首个野外覆冰试验基地
据了解,这也是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研究基地。
夏天,蒋兴良团队在山上观测雷暴天气下的输电状况;冬天,在山上进行覆冰防御研究……记者了解到,通过10多年的观测、研究,蒋兴良团队揭示了超特高压下导线覆冰融冰的规律,并研发出全世界首套电网覆冰预报预警系统、提出电流智能融冰防冰的方法,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蒋兴良解释,电流智能融冰,即通过智能控制,让通过输电线路导线的电流始终处在合适范围,既产生能自动融掉冰雪的热量,又不至于让电流过大烧断线路。
目前,基于该理论研制的直流融冰装置,已在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推广,有效防止了输电线路倒塌、断线等事故的发生。该研究成果也应用于“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大幅提高了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代表性成果“大面积冰冻灾害防御方法与成套装备开关与应用”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攻克多个世界级科研难题
蒋兴良和他的团队取得的成果,远不止这些。
1985年,蒋兴良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从电力系统分析专业被调配到高电压工程技术专业。从那时起,他开始从事电网覆冰绝缘相关研究,也开始与极端天气打交道。
早在2003年至2006年,蒋兴良就带领团队每年4次前往青藏铁路沿线,在海拔2800米至5100米的格尔木、拉萨、风火山、昆仑山口等地,进行高海拔高压输电的电气外绝缘试验。
在海拔5100米的风火山,他们白天在高温和风雨雷电交替天气下做试验,晚上在狂风吼叫中蜷缩在工具车上休息……靠着不怕吃苦和专注,他们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取得了成绩:团队获取了世界上第一批电气外绝缘高压输电实验数据,成为目前高寒地区高压输电外绝缘方面全世界唯一的实验数据。“我们攻克了青藏铁路供电工程外绝缘和隧道电气间隙设计的难题。”蒋兴良说。
他还给记者讲述了一次在野外调试设备的经历:从上午8点一直调试到晚上8点,站了足足12个小时,最后双脚都站僵了,还是团队发现后,把他送了回去。“做起事来就不知道时间了,没想到,时间会过得那么快。”蒋兴良说。
记者了解到,蒋兴良主持完成的“恶劣环境中电气外绝缘放电特性及其在电网中的工程应用”曾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高电压工程与应用会议上,评奖委员会向蒋兴良颁发了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创建、极端环境电气绝缘、覆冰形成机理与致灾机制和灾害防御方法等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面对面
“冬天山里结冰,工作任务又来了”
接受采访时,记者注意到,蒋兴良一直在用手揉搓背部,以为他坐久了脊柱受不了,记者提议他站起来缓解一下。“这不是坐久了的原因,是压迫了神经,不定时、不定期会疼痛,以前吃止疼药还有效,时间一久也耐药了。”蒋兴良解释道。
他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双腿就偶尔出现麻木的情况,有时还隐隐作痛,以为是野外待太久造成的风湿,他也没太在意。到2015年9月,双腿痛得已无法行走,才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这才知道,造成双腿疼痛的原因并非风湿,而是后脊椎管神经鞘膜瘤。虽然手术切除了瘤子,但影响了脊椎神经,才造成了现在的腰疼。
在完成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授课后,今年11月初,蒋兴良计划再次上山,“冬天山里结冰,工作任务又来了。”他轻描淡写。“腰疼还到山上去,家人不反对?”记者问。“家人反对,我一边哄他们,说山上空气好,还能自己种蔬菜;一边给他们解释,腰怎么都会疼,与其呆在家里,不如把时间花在搞研究上,尽可能为社会多做一些事、多尽一些责任,这样才有意义。”蒋兴良说。
作为高校教授,蒋兴良也想告诉从事科研的学生们:“科研在外人看来是高大上的事情,但实际上,科研工作做起来却要一步一个脚印,就像农民耕田一样,仔仔细细耕作,靠扎实和努力去记录自然规律,并提出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