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扎根重庆解决乡镇饮水问题
雷晓玲:亲水近水,知水治水
▲雷晓玲经常与实验室为伴
▲雷晓玲和她的研发团队
雷晓玲在实地考察
提起今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负责人雷晓玲,就不得不说到她的梦想——学以致用。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的雷晓玲放弃了在深圳待遇优厚的工作。当记者问她为什么选择到重庆来奋斗时?她回答说:“我是学水的,只有到亲水、近水的地方工作,才能知水、治水!”
清华学子的环保梦想
记者近日前往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专访了雷晓玲,和她的话题是从清华大学开始的。
雷晓玲师从中国自己培养的首名环境工程博士、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张晓健,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曾跟随导师张晓健多次参与了水污染防治课题。硕士毕业之后,她被深圳市水务局相中,成为了一名公务员。“1986年我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父亲曾叮嘱我‘环保是一个新的领域,希望你能够有所作为’,所以我一直有学以致用,保护青山绿水的梦想。在深圳的工作朝九晚五很固定,收入也比现在高,但是毕业后从事多年的专业管理让我更加深刻和迫切地体会到了对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于是我决定辞去公务员,继续从事专业研究。”
2002年,雷晓玲去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深造,完成学业后,她在一家国际500强外企水务公司做了一年部门副经理,接着毅然辞职选择了到重庆工作。回忆起当时的决定,雷晓玲表示绝不是冲动:“我之所以选择了重庆,是因为重庆处于长江上游,还有三峡库区,到这里来可以大有作为!我是学水的,只有到亲水、近水的地方工作,才能知水、治水!”
安全饮水工程获得成功
来到重庆后,雷晓玲通过对重庆的实地调查,发现重庆不少山区地区的乡镇,都存在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恰好自己在加拿大学习的超滤膜净水技术可以解决这道难题,于是她将自己的首个科研重点定在了村镇安全饮水和山地水环境治理技术上。
为了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雷晓玲联系了自己的恩师张晓健,张晓健不仅提供了技术指导,还在2007年专程从北京到重庆,进行实地调研。除了清华平台做技术支撑外,雷晓玲还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2015年她圆满完成了系列研发与科技转化,为以后在农村全面铺开的安全饮水工程铺平了道路。
技术研发成功后,雷晓玲开始全力进行成果推广。经过她不断的技术改良,2015年在海拔1100米的綦江区郭扶镇高庙坝,她带领团队成功打造了“超滤膜一体化净水技术示范工程”,这也是她打造的首个村镇安全饮水示范工程,该工程示范应用效果十分明显,有效保障了当地2万人喝上安全优质的饮用水。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出色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多年从事水环境治理的雷晓玲敏锐地感觉到此事非同寻常:“当时大家的认识还是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染,没有提到水污染的问题,但是我出于职业敏感,在2月5日就开始联系行业及管理部门,开始了相关的防控研究。”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雷晓玲通过关注外地城市的采样数据,针对性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级(风险等级)分区(供/排水区域)、远近兼顾”的水安全与水环境保护系统防控理念。雷晓玲还带领团队牵头编制了全国农污行业首份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疫期期间村镇排水系统运行管理风险防控工作指南(试行)》,事后证明这些措施都是明智的。
因为在本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成绩出色,雷晓玲应邀对斯里兰卡、肯尼亚、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及发展中国家16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水行业和高校院所等相关机构的30名学员进行了在线专题培训和指导,并主编了一带一路疫情防控指南。
如今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雷晓玲的工作也恢复了正常,在获得重庆市科协评选的“最美科技工作者”后,她表示会继续努力:“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让更多的村镇居民喝上安全优质的饮用水……”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