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吃新”时
“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又逢桂子飘香季,正是新米上市时。唐代诗人白居易赋诗盛赞新米粥,我的故乡也曾有过中秋“吃新”的传统。

又到中秋“吃新”时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9-27

李玮

“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又逢桂子飘香季,正是新米上市时。唐代诗人白居易赋诗盛赞新米粥,我的故乡也曾有过中秋“吃新”的传统。

在我的老家梁平蟠龙镇,海拔大多在七八百米,稻田基本为冷沙田,稻子的生长期相对较长,每年农历八月上旬谷收才完全结束。稻谷晒干后不是全部入仓,要留下两箩筐储放一段时间,待散去秋日的燥热后直接送打米房脱壳,谓之“新米”。相较于陈米,新米莹润如玉、结实饱满,有着苹果的清香。每年稻谷收获后,父亲就会抽时间去“打新米”,还要组织一餐简单的“吃新”仪式。母亲生日正逢中秋,谷收也基本结束,一搭二便,我们家“吃新”全都选择在这天中午。

煮新米要用旺火,父亲从阁楼取来平时舍不得烧的大柴,反复叮嘱灶门口的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负责“转灶”的大姐用泉水对新米进行虔诚地“洗浴”,当灶头雾气蒸腾时,将其缓缓送入锅中。待稻米煮至七成熟,用筲箕沥米,然后把这种“砂米子”置入香樟木做的甑子中。选择沥米时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过早蒸出的米饭会夹生半熟,反之米粒间没得间隙难以“上气”。火苗热情地舔着锅底,约十分钟锅盖沿开始滴水,透香的热气弥漫整个灶屋。此时打开甑盖,向甑子中吹气会发出“嗡嗡”回声,泛着油光的饭粒晶莹剔透,如珍珠一样耀眼。

中秋“吃新”还得有酒、有肉。父亲把每年的第一碗新米饭,庄重地端到主宾席,碗上放三双筷子,以示敬天敬地敬先人,感恩上苍赐予,祈福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简单的祭祀仪式结束,大家才入席。端起新米饭猛刨几口,那种软糯而不失筋道的口感,至今历久弥新。

新米的米汤营养价值高,乡亲们称其为“米油”,大姐刚出生时没母奶吃,就靠这种“米油”救了小命。冷却后的米汤能凝固起一层米汤皮,不但口感好,还有滋补作用,据说可与参汤媲美。米汤里放点老咸菜,熬煮数分钟,起锅时加化猪油、蒜苗,也是农家桌上常见的美食。

儿时家里人口多,母亲教书,仅父亲一个全劳动力。每到六七月间的“荒月”,奶奶就会带我到二姑家去“蹭干白饭”。二姑家地处梁平大坝上,稻田旱涝保收,比我们家殷实。秋收过后,大姐把我们接回去,同时把二姑赠送的新米背回家。其实,二姑家也有几个娃娃正“吃长饭”,还要喂猪养鸭,仓里也没有过多余粮。为此,父亲后来想到了用山里的苞谷去换坝里的稻谷表达感谢。

“有女莫嫁蟠龙槽,苞谷羹羹经你舀,一喝一个泡,一喝一个槽。”老家盛产红苕、洋芋和苞谷“三大坨”,特别是苞谷比较抗旱,随便在那个山窝窝里丢下种子,只要肥水到位,都能长出一大个,勤劳的父亲总能收获很多。父亲把从二姑家换回的稻谷储存在扁柜里,加上红苕、洋芋、苞谷等,基本上能对付到来年秋收时节。

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山塝上的望丘田也能旱涝保收,我们家的稻谷终于实现了自给自足,每年还会加工新米送人。父亲去世后,母亲进城与我同住安享晚年。但门前那六分稻田,她舍不得送给别人耕种。母亲说,自家田里种出来的谷子吃起来更放心,有了这块田对故土还会多一份挂念。

多年来,母亲用家乡的新米维系与朋友的真情,即便邮寄费贵过大米本身,也要教育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今年的稻谷还没开始收割,母亲就在计划新米的送人名单了。按照惯例,有在村小共事多年的张老师,有对我们家恩重如山的刘孃孃等,在名单的末尾,她还特别添加了孙子牛牛的名字——大学刚毕业的牛牛留在成都做事,偶尔自己做饭。母亲说,即使他闻不着故乡泥土、雨水和阳光的气味,如果用心灵用味蕾去体会,也一定能尝到老家山泉灌溉的清甜,品到故乡阳光裹住稻谷的香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稻子从浸种到发芽,由青涩到黄熟,采天地之气纳日月精华,最终完成新米的蜕变,营养着乡亲们的筋骨和灵魂。而中秋“吃新”则浓缩着不一样的亲情、友情、乡情,成为一代代山里人回溯与传承的乡愁记忆。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又到中秋“吃新”时

2020-09-27 09:16:41 来源: 0 条评论

李玮

“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又逢桂子飘香季,正是新米上市时。唐代诗人白居易赋诗盛赞新米粥,我的故乡也曾有过中秋“吃新”的传统。

在我的老家梁平蟠龙镇,海拔大多在七八百米,稻田基本为冷沙田,稻子的生长期相对较长,每年农历八月上旬谷收才完全结束。稻谷晒干后不是全部入仓,要留下两箩筐储放一段时间,待散去秋日的燥热后直接送打米房脱壳,谓之“新米”。相较于陈米,新米莹润如玉、结实饱满,有着苹果的清香。每年稻谷收获后,父亲就会抽时间去“打新米”,还要组织一餐简单的“吃新”仪式。母亲生日正逢中秋,谷收也基本结束,一搭二便,我们家“吃新”全都选择在这天中午。

煮新米要用旺火,父亲从阁楼取来平时舍不得烧的大柴,反复叮嘱灶门口的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负责“转灶”的大姐用泉水对新米进行虔诚地“洗浴”,当灶头雾气蒸腾时,将其缓缓送入锅中。待稻米煮至七成熟,用筲箕沥米,然后把这种“砂米子”置入香樟木做的甑子中。选择沥米时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过早蒸出的米饭会夹生半熟,反之米粒间没得间隙难以“上气”。火苗热情地舔着锅底,约十分钟锅盖沿开始滴水,透香的热气弥漫整个灶屋。此时打开甑盖,向甑子中吹气会发出“嗡嗡”回声,泛着油光的饭粒晶莹剔透,如珍珠一样耀眼。

中秋“吃新”还得有酒、有肉。父亲把每年的第一碗新米饭,庄重地端到主宾席,碗上放三双筷子,以示敬天敬地敬先人,感恩上苍赐予,祈福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简单的祭祀仪式结束,大家才入席。端起新米饭猛刨几口,那种软糯而不失筋道的口感,至今历久弥新。

新米的米汤营养价值高,乡亲们称其为“米油”,大姐刚出生时没母奶吃,就靠这种“米油”救了小命。冷却后的米汤能凝固起一层米汤皮,不但口感好,还有滋补作用,据说可与参汤媲美。米汤里放点老咸菜,熬煮数分钟,起锅时加化猪油、蒜苗,也是农家桌上常见的美食。

儿时家里人口多,母亲教书,仅父亲一个全劳动力。每到六七月间的“荒月”,奶奶就会带我到二姑家去“蹭干白饭”。二姑家地处梁平大坝上,稻田旱涝保收,比我们家殷实。秋收过后,大姐把我们接回去,同时把二姑赠送的新米背回家。其实,二姑家也有几个娃娃正“吃长饭”,还要喂猪养鸭,仓里也没有过多余粮。为此,父亲后来想到了用山里的苞谷去换坝里的稻谷表达感谢。

“有女莫嫁蟠龙槽,苞谷羹羹经你舀,一喝一个泡,一喝一个槽。”老家盛产红苕、洋芋和苞谷“三大坨”,特别是苞谷比较抗旱,随便在那个山窝窝里丢下种子,只要肥水到位,都能长出一大个,勤劳的父亲总能收获很多。父亲把从二姑家换回的稻谷储存在扁柜里,加上红苕、洋芋、苞谷等,基本上能对付到来年秋收时节。

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山塝上的望丘田也能旱涝保收,我们家的稻谷终于实现了自给自足,每年还会加工新米送人。父亲去世后,母亲进城与我同住安享晚年。但门前那六分稻田,她舍不得送给别人耕种。母亲说,自家田里种出来的谷子吃起来更放心,有了这块田对故土还会多一份挂念。

多年来,母亲用家乡的新米维系与朋友的真情,即便邮寄费贵过大米本身,也要教育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今年的稻谷还没开始收割,母亲就在计划新米的送人名单了。按照惯例,有在村小共事多年的张老师,有对我们家恩重如山的刘孃孃等,在名单的末尾,她还特别添加了孙子牛牛的名字——大学刚毕业的牛牛留在成都做事,偶尔自己做饭。母亲说,即使他闻不着故乡泥土、雨水和阳光的气味,如果用心灵用味蕾去体会,也一定能尝到老家山泉灌溉的清甜,品到故乡阳光裹住稻谷的香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稻子从浸种到发芽,由青涩到黄熟,采天地之气纳日月精华,最终完成新米的蜕变,营养着乡亲们的筋骨和灵魂。而中秋“吃新”则浓缩着不一样的亲情、友情、乡情,成为一代代山里人回溯与传承的乡愁记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