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群文保志愿者亲历的文化生活之变
退休市民张鸣近日发的朋友圈,基本都是巡查文物建筑或参观历史文化景点的照片。有人留言:“鸣哥,你的退休生活也太精彩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张鸣一样,闲暇时间在一栋栋得到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中品味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
越来越多市民志愿守护家乡文化
张鸣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以下简称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监事长。2014年加入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之后,张鸣遇上志同道合的“冰锅”等志愿者,对家乡历史文化愈加热爱,张口就能说出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还频频参加讲座、参观展览,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冰锅”是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总干事吴元兵的网名。2011年,吴元兵和几位市民发起成立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文保志愿者,保护的是散布在大街小巷甚至荒郊野岭的数百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方式,就是在“扫街”过程中巡查文物,发现安全隐患后,及时拍照反馈给文物管理部门。
目前,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已汇聚近900名通过培训、考核等流程后注册的志愿者。而在2016年11月,这个数字还是236名。
为何越来越多市民加入这个公益组织?“归根结底,还是随着时代发展,市民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对文物更加尊重和爱护,对重庆历史文化更加感兴趣了。”吴元兵说。
张鸣认为,“物质生活好了,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多学习一些历史文化可以让人对家乡产生更多亲近感。”志愿者向翔也认同这个观点,“向外地好友谈起重庆历史文化,我心中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文物建筑“活”起来成打卡地
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不断壮大的同时,市民对文物的感情、对文物保护利用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1999年起,我在南滨路法国水师兵营开了多年咖啡馆,最开始引发了很大争议。”吴元兵回忆,当时,很多市民批评在文物建筑里开咖啡馆会破坏文物,经过解释,市民才逐渐接受这一做法,但客流量并不大。
而如今,法国水师兵营卖咖啡、开书店、办派对,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打卡地。前些天,这里还举行了2020中国重庆国际时尚周开幕式。当晚,百余年历史的文物建筑院落中,绚丽的灯光、时尚的服装、悦耳的小提琴演奏让人感受到独特的文化体验。
文物不再是修缮好后放在那里,而是“活”起来为生活添彩。
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被打造为曾家岩书院、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部分防空洞变身重庆建川博物馆、石家花园成为重庆徐悲鸿美术馆……“活”起来的文物受到追捧,成为市民钟爱的文化乐园。
“越来越多的文物在修缮后得到利用,从冷冰冰变得有温度。”吴元兵说,文物建筑除了用来办展览,还有无限种“圈粉”的可能。
小小志愿者接力传承历史文化
随着时代改变,志愿者巡查文物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团队成立之初,主要是在QQ群里发布“扫街”通知,想参与的人自行报名,“扫街”后将拍摄的文物照片传到QQ群。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运用智能化的方式巡查。2019年3月,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启动文物认养志愿服务,文物认养小程序也在今年7月正式上线。每位志愿者认养两处或以上文物及历史建筑,通过小程序即可快捷地提交巡查数据。
“志愿者对待认养的文物就像‘干儿子’一样,成为精神寄托,每隔几天就要去看望一下。”吴元兵说。
“天气好时,我总是背上包就出门巡查。”沈志敏已经做了5年志愿者,巡查过北碚80多处文物。她说,巡查过程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结交朋友、强身健体、放松心情,“这不比打麻将好多了吗?”
志愿者童思斯除了参与巡查文物,还经常为市民义务讲解母城渝中的文化,每次都能吸引三四十位市民参与。讲解过程长达两三个小时,市民听得津津有味,几乎没人离去,围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想,看到如此有文化底蕴、艺术价值的文物,我们都会从内心生发出一种责任感,要让它好好地传承下去,彰显巴渝文化的魅力。”他说。
今年初,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开始为小小志愿者颁发证书,让小朋友深入参与到文物保护与传承中来,为传承重庆历史文化鼓与呼。“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今后可以把重庆的历史文化故事讲给外地游客听,让大家更加喜欢重庆。”小小文保志愿者彭友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