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坑活水,为瓜瓢村“解渴”
瓜瓢村六组村民吴大美却仅身着一件单衣,卷起半边裤腿,在自家的新房前忙碌着,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天要冷了,赶紧把房子搞完,明年春节前住进去,农家乐也就能搞起来了。”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坑活水,为瓜瓢村“解渴”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10-11

重庆日报记者 陈维灯

寒露时节,海拔1000多米的巫山县建平乡瓜瓢村,天气已有些寒冷。

瓜瓢村六组村民吴大美却仅身着一件单衣,卷起半边裤腿,在自家的新房前忙碌着,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天要冷了,赶紧把房子搞完,明年春节前住进去,农家乐也就能搞起来了。”

以前,外出务工是吴大美一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在青海做水电工,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

为什么吴大美要放弃这笔收入,回村来开农家乐呢?

因为缺水,许多村民搬离瓜瓢村

“其实,开农家乐这个事情我想了好多年。”吴大美说,瓜瓢村海拔高,夏天凉快,来纳凉的城里人也多,“我自己有十几亩地,种点瓜果,再养几头猪、喂点鸡,开农家乐肯定能赚钱。”

可在前些年,别说回村开农家乐,许多村民甚至搬离了瓜瓢村。

“缺水啊,没有水,啥都搞不成。”瓜瓢村六组组长李成先今年62岁,对曾经缺水的日子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瓜瓢村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天河水’落下来就漏完了,也找不到泉眼。”李成先回忆说,没有搬走的村民就在地质条件允许的区域挖山坪塘积蓄“天河水”,种些烤烟、脆李、核桃等勉强维持生计。

“如果遇到天大干的年份,没有‘天河水’,那就要到三关水库去挑水,‘两头黑’一天也只能挑三挑水。”吴大美说,到三关水库挑水不仅路程遥远,而且崎岖难行,时常有人跌倒,“水洒了,就只能坐在地上哭。”

缺水,严重制约着瓜瓢村的发展,全村540户1538人,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2015年全村有建卡贫困户88户、264人。

寻找水源,一度陷入困局

“这几年,村里逐渐发展起1000多亩烤烟、3000多亩脆李和核桃等种植产业,再加上村民外出务工收入,瓜瓢村也在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建平乡党委书记向亚运说,但缺水始终是瓜瓢村最大的绊脚石,“要真正让村民实现稳定脱贫并致富,还是要靠发展产业,前提就是必须解决水源的问题。”

可水从哪来?

为了找到稳定的水源,向亚运和驻乡工作队队长向拥军几乎跑遍了瓜瓢村的犄角旮旯,可还是一无所获。就在大家几乎绝望时,一次不经意的闲话家常,重新点燃了大伙的希望。

4月15日,向亚运和向拥军到瓜瓢村七组贫困户张代芳家中进行走访。“我想起个地方,或许有水!”提到找水时,张代芳冷不丁冒出了一句话,接着回忆说,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山上有个天坑,坑里有水,一下雨还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天大干的时候,有人绑着绳子吊进天坑里舀水,“一天能舀20来挑水呢!”

天坑活水,带来生活新希望

听张代芳这么一说,向亚运和向拥军再也坐不住了,两人立即决定一探天坑。

天坑坑口很小,直径不超过1.5米,向下望去,黑黝黝深不见底。

没有犹豫,向拥军和向亚运在腰上绑上绳子,拿着手电筒,先后“挤”进天坑。

“这天坑是个口小腹大的深瓶子,有三十几米深,底下有个100平方米左右的溶洞,地上是厚厚的淤泥。”进入天坑的两人,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在洞底一侧发现了一股清泉。

欣喜万分的两人顾不上一身泥泞,爬出洞口后,立即与巫山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并着手安排引水出天坑的各项事宜。

如今,天坑一侧的山体已被挖开,清冽的泉水经由水管引至洞外建好的容积200立方米的水池里,再经由水管分送到村里建好的4个蓄水池。

“自来水管铺到了村里每家每户。”向亚运说,天坑里的这股水源,不仅能够解决瓜瓢村及邻村红石村合计1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瓜瓢村农业灌溉用水紧缺的难题。

有了活水,村民们的心思也活起来了。

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吴大美无法外出务工,于是便盖起了新房,准备开个农家乐。他说:“有了活水源,生活就有了新希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坑活水,为瓜瓢村“解渴”

2020-10-11 06:10:45 来源: 0 条评论

重庆日报记者 陈维灯

寒露时节,海拔1000多米的巫山县建平乡瓜瓢村,天气已有些寒冷。

瓜瓢村六组村民吴大美却仅身着一件单衣,卷起半边裤腿,在自家的新房前忙碌着,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天要冷了,赶紧把房子搞完,明年春节前住进去,农家乐也就能搞起来了。”

以前,外出务工是吴大美一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在青海做水电工,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

为什么吴大美要放弃这笔收入,回村来开农家乐呢?

因为缺水,许多村民搬离瓜瓢村

“其实,开农家乐这个事情我想了好多年。”吴大美说,瓜瓢村海拔高,夏天凉快,来纳凉的城里人也多,“我自己有十几亩地,种点瓜果,再养几头猪、喂点鸡,开农家乐肯定能赚钱。”

可在前些年,别说回村开农家乐,许多村民甚至搬离了瓜瓢村。

“缺水啊,没有水,啥都搞不成。”瓜瓢村六组组长李成先今年62岁,对曾经缺水的日子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瓜瓢村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天河水’落下来就漏完了,也找不到泉眼。”李成先回忆说,没有搬走的村民就在地质条件允许的区域挖山坪塘积蓄“天河水”,种些烤烟、脆李、核桃等勉强维持生计。

“如果遇到天大干的年份,没有‘天河水’,那就要到三关水库去挑水,‘两头黑’一天也只能挑三挑水。”吴大美说,到三关水库挑水不仅路程遥远,而且崎岖难行,时常有人跌倒,“水洒了,就只能坐在地上哭。”

缺水,严重制约着瓜瓢村的发展,全村540户1538人,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2015年全村有建卡贫困户88户、264人。

寻找水源,一度陷入困局

“这几年,村里逐渐发展起1000多亩烤烟、3000多亩脆李和核桃等种植产业,再加上村民外出务工收入,瓜瓢村也在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建平乡党委书记向亚运说,但缺水始终是瓜瓢村最大的绊脚石,“要真正让村民实现稳定脱贫并致富,还是要靠发展产业,前提就是必须解决水源的问题。”

可水从哪来?

为了找到稳定的水源,向亚运和驻乡工作队队长向拥军几乎跑遍了瓜瓢村的犄角旮旯,可还是一无所获。就在大家几乎绝望时,一次不经意的闲话家常,重新点燃了大伙的希望。

4月15日,向亚运和向拥军到瓜瓢村七组贫困户张代芳家中进行走访。“我想起个地方,或许有水!”提到找水时,张代芳冷不丁冒出了一句话,接着回忆说,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山上有个天坑,坑里有水,一下雨还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天大干的时候,有人绑着绳子吊进天坑里舀水,“一天能舀20来挑水呢!”

天坑活水,带来生活新希望

听张代芳这么一说,向亚运和向拥军再也坐不住了,两人立即决定一探天坑。

天坑坑口很小,直径不超过1.5米,向下望去,黑黝黝深不见底。

没有犹豫,向拥军和向亚运在腰上绑上绳子,拿着手电筒,先后“挤”进天坑。

“这天坑是个口小腹大的深瓶子,有三十几米深,底下有个100平方米左右的溶洞,地上是厚厚的淤泥。”进入天坑的两人,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在洞底一侧发现了一股清泉。

欣喜万分的两人顾不上一身泥泞,爬出洞口后,立即与巫山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并着手安排引水出天坑的各项事宜。

如今,天坑一侧的山体已被挖开,清冽的泉水经由水管引至洞外建好的容积200立方米的水池里,再经由水管分送到村里建好的4个蓄水池。

“自来水管铺到了村里每家每户。”向亚运说,天坑里的这股水源,不仅能够解决瓜瓢村及邻村红石村合计1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瓜瓢村农业灌溉用水紧缺的难题。

有了活水,村民们的心思也活起来了。

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吴大美无法外出务工,于是便盖起了新房,准备开个农家乐。他说:“有了活水源,生活就有了新希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韩曜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