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西部科学城收下共建“锦囊”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赋予川渝两地的重大战略任务。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度观察|西部科学城收下共建“锦囊”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0-23

川渝“共建西部科学城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远程协商会举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3日6时讯(首席记者 黄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赋予川渝两地的重大战略任务。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10月21日,川渝省市政协首次开展远程联合协商,助力两省市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凝心聚力唱响唱好“双城记”大合唱。

会前,川渝省市政协围绕远程协商会主题开展网络议政,在门户网站和委员履职平台开设专栏、策划专题,引导两地各级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建言献策、交流互动,共有670余人次参加,收到意见建议712条。

会上,川渝省市政协委员以视频形式,围绕主题交流探讨、建言献策。大家认为,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成渝地区肩负的新使命。川渝省市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站位高、力度大、举措实、阶段效果佳,相信在两省市党委坚强领导下,西部科学城建设定能早出成果、早见成效。

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产品展示。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打好“科学城”金字招牌

自今年1月以来,川渝省市携手,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达成多项合作。

全国两会上,川渝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7月,川渝省市政协协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小组成立,组长由四川省政协和重庆市政协主席担任。双方决定,围绕“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题,重点专题联合协商议政活动。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几个月来,川渝省市政协委员深入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实地走访、调查摸底,交出了一批高质量“调研作业”。

远程协商会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陈放首先提议,成立西部科学城领导小组,设置实体化运作的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共建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尽快编制出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形成国家有关部委和成渝两地联合共建协议。

在陈放看来,“科学城”的金字招牌要打好,离不开顶层设计。他建议,双方要从点球式政策突破,转向系统性政策设计,打通行政壁垒,实现对外开放、生产要素、财税金融、人才引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策共建共享,形成系统稳定的制度体系。

“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是川渝共同的责任。”陈放说,要在同频共振中发挥“1+1>2”效果,助推区域创新,离不开协作发展、错位发展。可成立川渝发展决策咨询团,建立区域城市科技创新指导目录,减少低效重复投资和研发。遴选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的城市,按照优势互补、外溢承接的原则,推进“极核、基地、园区”融合发展。

与我国目前已建设的多个科学城相比,西部科学城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分属两个省级行政区,两地相距300公里,协调发展难度不小。这就更要求川渝两省市在各项工作上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推动《规划纲要》落地落实。

“在‘共建共治共享’西部科学城上下功夫。”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刚建议,川渝省市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加政策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共建上,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共建“轨道上的科学城”;围绕科学教学、科学研究、科学设施、科学机构、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科技金融、科技交易等,制定西部科学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走“科创+产业”道路,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融合。

共治上,建立长江、嘉陵江等干流、支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标准;联合发布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守护好“绿水青山”;制定西部科学城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区域性重大疫情、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共同打造“平安科学城”。

共享上,推动两地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联手打造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依托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医疗网络体系;建立跨区域康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共同打造“康养科学城”。

西部(重庆)科学城一角。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建好科技服务“资源池”

“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是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川渝两地科技政策和服务体系存在短板。”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沈光明指出,促进成渝地区科技资源聚集转化,就要健全完善精准专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在专题调研中,政协委员发现,成渝地区现有研究平台缺乏统筹谋划,科技服务不能发挥双向精准化职能,科研人员与市场缺乏衔接,亟需进一步健全精准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市场。

同时,当前高校科研院所多以SCI论文及相关指标为学术评价依据,造成科研成果可转化率和实施率低。此外,科技服务专业化队伍不足和专业服务能力不强,相关政策支撑和保障也有欠缺。

沈光明建议,两地应将科技中介服务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个性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让科技服务根据科研人员或团队的需求提供“量身化”的服务,或针对企业需求,反向组建专门研发团队开展“定制化”研发服务。

他还认为,对应用研究的评价要突出市场评价,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同时对原有的SCI论文评价机制不能一棒打死,指标设立要强调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民建重庆市委专职副主委刘伟同样认为,川渝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引领型企业缺乏。他建议,在西部科学城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产业链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科学与经济的结合、创新潜力向实践的转化,构建区域空间的均衡分配。

除科技资源共享外,刘伟还提出,川渝可共建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立科技金融平台,将科技企业需求和金融类机构产品风险防控要求相匹配,提升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合作发展,共同开展全国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打造国家级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西永自贸区。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盘活高校创新“策源地”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西部科学城建设,更需要高素质人才打头阵、当先锋、挑大梁。

截至目前,全国42所一流大学中成渝地区仅3所,占7%;95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仅10所,占6.3%。四川高校在数学、化学、基础医学、材料、交通运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14个学科优势明显,重庆高校在机械、电气、土木和生物学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但总体上看,双城高校学科覆盖面较窄,发展不平衡,在前沿、新兴、交叉学科上出现空白。

“成渝地区高校基础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原始创新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缺失,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难以形成对创新发展的源头和持久支撑。”重庆大学副校长明炬说,围绕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增强科技源头创新供给“支撑力”,川渝高校迎来新机遇。

明炬建议,川渝可前瞻部署基础科学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瞄准国家有需要、川渝有能力的领域推进原始创新,围绕信息安全及集成电路、智能汽车、高端装备、生物技术与医药等重点领域,联合打造基础研究多元群落,超前规划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发展,加强国家基础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

同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为桥梁,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协同,整合资源,找准优势,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及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精准医疗、先进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和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打造特色学科群。

重庆高新区在建交通项目。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发力“新基建”产业变革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在西部科学城建设中抢抓5G发展机遇,也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据了解,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传统的信息高地,两地电信业务总量、网络、用户、投资规模约占西部3至4成。成都、重庆均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成都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接入国际专线企业超600家。

在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英眼中,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务实之举、当务之急。

邢海英建议,制定“成都、重庆两中心5G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国一流的5G精品网络。实现成渝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全覆盖,打造5G网络建设标杆区。部署双城交通要道沿线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城镇、旅游景区5G网络,支撑成渝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战略,分三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助力企业生产体系变革。

同时,丰富5G应用场景,建设5G社会应用生态。在5G+智慧医疗方面,联合建设基于5G网络的远程诊疗系统,让成渝双城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向两地农村偏远地区下沉。在5G+智慧旅游方面,重点拓展VR实景体验、人机互动、旅游产品销售、游客服务等领域应用,助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5G+智慧教育方面,推进教育普惠提质,助力两地教育一体化发展。在5G+4K/8K超高清方面,推动两地超高清产业高速发展,建设超高清产业高地。

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性能试验路。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产业龙头“智能化”转型

汽车产业是川渝支柱产业,由于汽车产业本身具有的高技术集成、上下游产业链条长等特点,使其对两地技术、经济发展的龙头拉动作用巨大。

重庆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罗明刚认为,目前,汽车产业正处于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产业革命关键时期,这必然带来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环境、电信、城市等深度融合,极大带动上下游电子信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算法等全产业链发展,预计规模接近10万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科学城建设,与汽车行业智能化产业革命时机刚好形成深度的战略机遇契合。”罗明刚表示,川渝抓住西部科学城建设契机,围绕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推动两地技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龙头拉动作用。

罗明刚建议,在川渝政府引导下,统筹规划,整合两地汽车、交通、通信、电商等优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各类产学研资源,组建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开展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进标准体系推广工作,协调两地汽车产业园区建设和布局优化,助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基础技术和前瞻技术研究方面,支持研发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技术,形成完整的技术和产业链,抢占零污染汽车的战略和产业高地。

重庆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评论 专题 | 区县 鸣家 教育 | 文艺 史家 生活 | 问政 旅游 汽车 房产 | 健康 财经 政法 | 国企 专题 原创 | 应急 信用 视听 | 直播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深度观察|西部科学城收下共建“锦囊”

2020-10-23 06:00:00 来源:

川渝“共建西部科学城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远程协商会举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3日6时讯(首席记者 黄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赋予川渝两地的重大战略任务。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10月21日,川渝省市政协首次开展远程联合协商,助力两省市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凝心聚力唱响唱好“双城记”大合唱。

会前,川渝省市政协围绕远程协商会主题开展网络议政,在门户网站和委员履职平台开设专栏、策划专题,引导两地各级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建言献策、交流互动,共有670余人次参加,收到意见建议712条。

会上,川渝省市政协委员以视频形式,围绕主题交流探讨、建言献策。大家认为,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成渝地区肩负的新使命。川渝省市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站位高、力度大、举措实、阶段效果佳,相信在两省市党委坚强领导下,西部科学城建设定能早出成果、早见成效。

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产品展示。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打好“科学城”金字招牌

自今年1月以来,川渝省市携手,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达成多项合作。

全国两会上,川渝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7月,川渝省市政协协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小组成立,组长由四川省政协和重庆市政协主席担任。双方决定,围绕“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题,重点专题联合协商议政活动。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几个月来,川渝省市政协委员深入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实地走访、调查摸底,交出了一批高质量“调研作业”。

远程协商会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陈放首先提议,成立西部科学城领导小组,设置实体化运作的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共建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尽快编制出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形成国家有关部委和成渝两地联合共建协议。

在陈放看来,“科学城”的金字招牌要打好,离不开顶层设计。他建议,双方要从点球式政策突破,转向系统性政策设计,打通行政壁垒,实现对外开放、生产要素、财税金融、人才引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策共建共享,形成系统稳定的制度体系。

“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是川渝共同的责任。”陈放说,要在同频共振中发挥“1+1>2”效果,助推区域创新,离不开协作发展、错位发展。可成立川渝发展决策咨询团,建立区域城市科技创新指导目录,减少低效重复投资和研发。遴选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的城市,按照优势互补、外溢承接的原则,推进“极核、基地、园区”融合发展。

与我国目前已建设的多个科学城相比,西部科学城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分属两个省级行政区,两地相距300公里,协调发展难度不小。这就更要求川渝两省市在各项工作上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推动《规划纲要》落地落实。

“在‘共建共治共享’西部科学城上下功夫。”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刚建议,川渝省市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加政策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共建上,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共建“轨道上的科学城”;围绕科学教学、科学研究、科学设施、科学机构、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科技金融、科技交易等,制定西部科学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走“科创+产业”道路,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融合。

共治上,建立长江、嘉陵江等干流、支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标准;联合发布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守护好“绿水青山”;制定西部科学城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区域性重大疫情、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共同打造“平安科学城”。

共享上,推动两地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联手打造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依托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医疗网络体系;建立跨区域康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共同打造“康养科学城”。

西部(重庆)科学城一角。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建好科技服务“资源池”

“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是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川渝两地科技政策和服务体系存在短板。”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沈光明指出,促进成渝地区科技资源聚集转化,就要健全完善精准专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在专题调研中,政协委员发现,成渝地区现有研究平台缺乏统筹谋划,科技服务不能发挥双向精准化职能,科研人员与市场缺乏衔接,亟需进一步健全精准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市场。

同时,当前高校科研院所多以SCI论文及相关指标为学术评价依据,造成科研成果可转化率和实施率低。此外,科技服务专业化队伍不足和专业服务能力不强,相关政策支撑和保障也有欠缺。

沈光明建议,两地应将科技中介服务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个性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让科技服务根据科研人员或团队的需求提供“量身化”的服务,或针对企业需求,反向组建专门研发团队开展“定制化”研发服务。

他还认为,对应用研究的评价要突出市场评价,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同时对原有的SCI论文评价机制不能一棒打死,指标设立要强调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民建重庆市委专职副主委刘伟同样认为,川渝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引领型企业缺乏。他建议,在西部科学城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产业链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科学与经济的结合、创新潜力向实践的转化,构建区域空间的均衡分配。

除科技资源共享外,刘伟还提出,川渝可共建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立科技金融平台,将科技企业需求和金融类机构产品风险防控要求相匹配,提升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合作发展,共同开展全国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打造国家级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西永自贸区。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盘活高校创新“策源地”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西部科学城建设,更需要高素质人才打头阵、当先锋、挑大梁。

截至目前,全国42所一流大学中成渝地区仅3所,占7%;95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仅10所,占6.3%。四川高校在数学、化学、基础医学、材料、交通运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14个学科优势明显,重庆高校在机械、电气、土木和生物学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但总体上看,双城高校学科覆盖面较窄,发展不平衡,在前沿、新兴、交叉学科上出现空白。

“成渝地区高校基础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原始创新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缺失,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难以形成对创新发展的源头和持久支撑。”重庆大学副校长明炬说,围绕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增强科技源头创新供给“支撑力”,川渝高校迎来新机遇。

明炬建议,川渝可前瞻部署基础科学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瞄准国家有需要、川渝有能力的领域推进原始创新,围绕信息安全及集成电路、智能汽车、高端装备、生物技术与医药等重点领域,联合打造基础研究多元群落,超前规划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发展,加强国家基础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

同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为桥梁,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协同,整合资源,找准优势,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及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精准医疗、先进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和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打造特色学科群。

重庆高新区在建交通项目。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发力“新基建”产业变革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在西部科学城建设中抢抓5G发展机遇,也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据了解,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传统的信息高地,两地电信业务总量、网络、用户、投资规模约占西部3至4成。成都、重庆均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成都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接入国际专线企业超600家。

在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英眼中,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务实之举、当务之急。

邢海英建议,制定“成都、重庆两中心5G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国一流的5G精品网络。实现成渝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全覆盖,打造5G网络建设标杆区。部署双城交通要道沿线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城镇、旅游景区5G网络,支撑成渝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战略,分三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助力企业生产体系变革。

同时,丰富5G应用场景,建设5G社会应用生态。在5G+智慧医疗方面,联合建设基于5G网络的远程诊疗系统,让成渝双城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向两地农村偏远地区下沉。在5G+智慧旅游方面,重点拓展VR实景体验、人机互动、旅游产品销售、游客服务等领域应用,助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5G+智慧教育方面,推进教育普惠提质,助力两地教育一体化发展。在5G+4K/8K超高清方面,推动两地超高清产业高速发展,建设超高清产业高地。

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性能试验路。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产业龙头“智能化”转型

汽车产业是川渝支柱产业,由于汽车产业本身具有的高技术集成、上下游产业链条长等特点,使其对两地技术、经济发展的龙头拉动作用巨大。

重庆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罗明刚认为,目前,汽车产业正处于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产业革命关键时期,这必然带来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环境、电信、城市等深度融合,极大带动上下游电子信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算法等全产业链发展,预计规模接近10万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科学城建设,与汽车行业智能化产业革命时机刚好形成深度的战略机遇契合。”罗明刚表示,川渝抓住西部科学城建设契机,围绕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推动两地技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龙头拉动作用。

罗明刚建议,在川渝政府引导下,统筹规划,整合两地汽车、交通、通信、电商等优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各类产学研资源,组建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开展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进标准体系推广工作,协调两地汽车产业园区建设和布局优化,助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基础技术和前瞻技术研究方面,支持研发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技术,形成完整的技术和产业链,抢占零污染汽车的战略和产业高地。

重庆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