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救一个!再多救一个!”
反击细菌战中 他光荣入团
刘世林说话温和,气质儒雅,胸前戴着一枚刻有和平鸽的纪念章。一见面,很自然地敬了一个军礼。在新中国建设中,刘世林有过很多头衔,曾任大型国营军工企业宣传干部,职工大学副教授,但在他心里最骄傲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
吃着月饼唱着苏联歌曲上战场
解放前,刘世林家境比较优渥。外公是当地名医,父亲开药店。
还在念高中的刘世林是瞒着父母报名参军的,最初只告诉了二姐。二姐知道弟弟保家卫国的坚定志向,她说:“你放心去,我支持你!这是件光荣的事情!”她亲自把弟弟送到了部队,还恳请老兵们多关照。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离别故土总是让人惆怅的,刘世林哼唱着当时流行的一首苏联卫国战争歌曲,一边流着泪走上战场。
从辽宁丹东出发朝鲜那天,正逢农历八月十五,部队发了两个油纸包着的月饼。他抚摸着月饼上好看的纹路,舍不得吃掉,揣在怀里,一直带到了朝鲜战场。那是家乡的味道啊。
刚到朝鲜的边境城市新义州,刘世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目光所及之处几乎看不到一栋完好的房屋,敌机在低空盘旋,火光冲天。
第一次见战友牺牲却无能为力
部队在谷山郡进行整训时,还没有完全进驻防空洞。有一天,连队改善生活,炊事班和勤杂班的战友们一起愉快地烙油饼,敌机突然发动突袭,几架飞机轮番俯冲,又是射击又是投弹,驻地周围浓烟滚滚,烈火熊熊。
一名四川籍炊事员来不及躲避,被敌机子弹击中了大腿腹股沟位置,鲜血如注。刘世林发现后,抓起急救包就冲上去。他刚用颤抖的手将伤员裤腿撕开,营部医生赶了过来,迅速进行了包扎止血和甲板固定的紧急处理。
战士们借来门板当作担架,由刘世林护送去师医院。这时,炊事员伤势已相当严重,时而昏迷不醒,时而焦躁不安。刘世林在担架旁一边抓住他的手,护着甲板,一边跟他说话:“一定要坚持住,不要睡着啊!”
然而,走了一公里,炊事员已没有了反应,刘世林赶紧检查,发现他的心跳和呼吸已停止。“这是我当卫生员来第一次参与抢救,却没能把战友救回来……”刘世林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同时也感到愧疚。当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敌人偿还这笔血债!
细菌战中光荣地加入青年团
刘世林回忆说,1952年初,美军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使用了细菌武器,用飞机投掷到我军驻地、交通要道,传播恶性传染疾病。为此,部队里建立了严厉的卫生防疫制度,一旦发现敌机投掷的细菌弹,立即挖坑焚烧,深埋处理,严禁扩散。
在这场细菌战中,刘世林多次得到点名表扬,还光荣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部队在攻下方形山后,紧接着949.2高地成为了我军攻击目标。
刘世林临危受命——去往前进坑道。这条坑道是战斗部队接近949.2高地的重要隐蔽交通线,是转运弹药物资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团卫生所为即将发起的激烈战斗开设的前进分类包扎所。
刘世林和战友们沿着被炮弹炸得光秃秃的山梁,冒着刺鼻的硝烟跑步前进。很快,炮弹刺耳的“嗦嗦”声由远而近飞了过来,落在刘世林的身旁爆炸。到达坑道口,战士们抹去身上的尘土相视而笑,庆幸安全到达。
里面阴暗潮湿,供水困难,没有阳光可以进来,都是靠蜡烛照明,压缩饼干充饥。
刘世林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负责填写伤票,协助进行包扎处理,联系转运伤员。看到很多送下来的伤员衣不蔽体,鲜血淋淋,他忍住心疼的泪水,日夜不停地忙碌,他心里就想着,多救治一个,再多救治一个!
一封家书抵万金
很多小战士都是头一回远离家乡这么长时间,只能靠着给家里写信缓解思乡之情,刘世林也不例外。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在当时算是高材生,还时常帮着一些不太怎么识字的战士写。
在包扎所昏暗的蜡烛下,他趁着休息间隙,一字一句写下对家里的牵挂。信里轻描淡写地把艰苦的生活一笔略过,更多的是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请家里人放心。“妈妈,我在这边很好,吃得饱穿得暖,不打退敌人绝不回家!”
刘世林的家书,成为了亲人们最好的慰藉。
从战场回来后,刘世林参加工作,成为单位骨干。志愿军的身份他很少对外提起。
南山上有一座志愿军“军魂园”,那是2010年5月,在重庆的2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自费前往朝鲜,带回了当地的土和树枝建成的。
每年春节、清明节,刘世林都会上山祭拜,悼念已故战友。
刘世林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现在国家强大了,富裕了,军队建设也现代化了,医疗条件好了。有的人,却永远看不到。但活着的人,会铭记这一切。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人物简介
刘世林,87岁,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539团卫生员后任团卫生干事,荣立两次三等功。
他出身于衣食无忧的名医之家,却选择偷偷报名上战场,揣着家乡的月饼,唱着“亲爱的妈妈,别难过”来到朝鲜,发现战争比想象中更残酷。他的任务是平时防病治病,战时抢救伤员。经历了东线阵地防御战、夏季反击战斗、金城战役等,救治过无数伤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