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拖拉机到无人机 既能下地也能上天
—— “新农人”杨华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之变
记者 王翔
“大家都加把劲,争取这几天就把地平整完,过几天还得回潼南播种油菜呢!”10月19日,垫江县永平镇,潼南佳禾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华指挥拖拉机平整土地时,不时提醒几句。
十几年前,杨华还只是一位在镇上经营蜂窝煤生意的小老板,如今已成为潼南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倡导者和急先锋、一名扎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新农人”。其主导成立的佳禾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机械化耕作面积达6万余亩,业务范围扩展至周边多个省市。
田间地头觅商机
跨行当起拖拉机手
杨华是土生土长的潼南崇龛人,目睹了家乡这些年的巨大变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村中只有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大片良田荒芜。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耕作和收割成本过高,加之劳动强度大,田地闲置也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这样,我就来为他们解决这个难题!”曾经当过兽医、外出打过工、开过蜂窝煤店的杨华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商机,决心用成本远低于人工的机器,来代替农民劳作,在大家当时不被看好的田间地头,成就一番事业。
2005年底,杨华拿出家里大部分积蓄购买了收割机和拖拉机,成为了一名拖拉机手。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遭遇村里老人们怀疑的眼光,“用这个机器耕的田,哪里会有用牛耕的实在哟!”“这个拖拉机在田里面来回跑,种出的粮食能好吃么?”……
为了打开市场,杨华把耕田机器开到邻近乡村,在路边一块水田做示范。“咦,这个是要比用牛犁的深得多吔!”“你看,这些泥块一次性就变细了,不用再费一道工夫……”示范的效果显而易见,但更加诱人的是价格:当地牛耕1亩地在150元左右,而机器耕作只需70元。
杨华的机器耕田由此一炮而红。村民们口口相传,渐渐地,周边乡镇的农户都知道了,“地里有农活儿忙不过来,直接找杨华。”
服务农业种收全链条
农机下地又上天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潼南大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大户和业主对农机的需求更加旺盛。2008年,崇龛举办了首届菜花节,周边的数千亩土地都流转给了业主,全靠杨华进行油菜种植收割,仅此一项,就让他感到忙不过来。
面对迅速扩张的市场,杨华想到了抱团发展。2009年,杨华与几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潼南县佳禾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瞄准农业种收的全链条,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这些年,我们合作社发展非常迅速。”杨华指着地里两人高的拖拉机说,这就是最新型的中型联合收割机,其效率是小型收割机的数倍以上,特别适合重庆这种丘陵地区。
如今,合作社已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机、播种机、烘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100余台(套),成为潼南最具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机械化耕作面积达6万余亩,业务范围扩展至周边多个省市。
“特别是2017年底,我们购买了3台无人机,合作社的农机既能下地又能上天了。”杨华说,合作社购买的大型无人机可以进行播种、农药喷洒植保等作业,可以大幅提高水稻、高粱、油菜的生产效率。
就拿播种来说,传统农机一天8小时才能播种50至60亩,无人机1小时可播种60至70亩,是传统农机的10倍左右。
瞄准农业生产中后端
新事业再起航
10多年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经验,让杨华成为了潼南农机发展的一面旗帜。然而,杨华的梦想并不止于此,多年的行业深耕经验,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农业发展新方向。
“我们做的是农业生产的前端,真正赚钱的还是中端和后端。”杨华说,所谓的中端就是指的农产品加工,后端就是销售。通过加工后,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上升,再加上销售,利润十分可观。
从2018年开始,杨华就开始试水,陆续买了4台大型烘干机,一天可烘干油菜等作物100余吨,几乎承包了崇龛镇及周边数个乡镇的烘干业务。不止于此,杨华还买来榨油设备,自己进行油菜榨取,每年生产菜籽油300余吨。
“我们的菜籽油用料实在,口味、品质都上佳。所以,这两年,我们的菜籽油已经进入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杨华说,加工销售菜籽油的成功经验,让他对未来合作社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充满了信心。
依托这些设备,每年仅四川遂宁就有近千吨大米运到杨华这里来烘干。目前,合作社正在进行前期市场调研,未来准备购入剥壳机、色选机等,利用大米原料优势,自己生产“琼江米”。“现在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相信,今后,生态绿色的‘琼江米’一定能受到市场的欢迎。”杨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