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
让石刻瑰宝“会说话”“有温度”
记者 赵迎昭
刘兴亮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受访者供图)
“我正和艺术家合作创作讲述白鹤梁题刻故事的绘本《漫眼看石鱼——写给孩子的白鹤梁故事》,计划明年出版。”11月14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将学术成果转化成接地气的展览、绘本、乡土教材,让大众知道、理解、助力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来渝8年,历史学博士刘兴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峡地区古代石刻整理研究”,已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在梳理以白鹤梁题刻为代表的三峡石刻文化传承方面成绩斐然。这位从甘肃走出的学者是如何与白鹤梁题刻结缘的呢?
2012年,刘兴亮入职三峡博物馆。当年10月,他首次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时就深感震撼,“很多摩崖石刻风化严重,而大部分时间被江水浸泡的白鹤梁题刻却保存完好,北宋早期题刻像是新刻的一样。”
他介绍,白鹤梁题刻记录了自唐代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中上游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被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此外,石梁上刻有历代石刻题记170余段,以宋代居多,最有名的莫过于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的题记。
刘兴亮意识到,白鹤梁题刻大有挖掘价值。于是,刘兴亮开始从文献中搜集有关史料。这一过程中,他意识到要将白鹤梁题刻置于三峡石刻体系中去研究,才能将白鹤梁题刻的文化传承脉络理清楚、讲明白。
经过多年刻苦钻研,他出版了《白鹤梁题刻整理与研究》《巴渝石刻文献两种合校》等著作,前者整理了白鹤梁上的所有石鱼题刻、文字题刻、题记,反映了白鹤梁题刻全貌,后者是当前最为全面的白鹤梁等题刻文献的校注文本。
“严谨的学术研究可以实证古代重庆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刘兴亮说,只有学者有文化自信,研究出的成果才能自信地彰显城市历史文脉。
在研究成果涌现的同时,刘兴亮还发现越来越多文博专业人才扎根重庆,他们打造的展览更加丰富和精彩,受到观众追捧,“重庆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这让来自异乡的我们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越来越有干劲。”
刘兴亮的努力被导师杨果教授看在眼里。前不久,杨果对刘兴亮嘱托道:“别做书呆子,要让老百姓也能看得懂你的研究成果。”他没有辜负导师期望,除了创作绘本外,他还探索运用科技手段活化研究成果,让冷冰冰的石刻瑰宝“会说话”“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