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在行动|指纹、虹膜、人脸......还在用这些“密码”?快来试试体内身份识别
如何让身份识别更加安全可行?重庆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秦华锋从2006年开始便思考着这个问题。

科技创新·在行动|指纹、虹膜、人脸......还在用这些“密码”?快来试试体内身份识别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1-16

师生一起探讨静脉身份认证系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谢鹏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6日20时讯(记者 秦思思)“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看似哲学的问题却也是个体身份识别的关键所在。

从过去的ID卡、钥匙等到现如今的指纹、人脸、虹膜等识别方式,身份识别的方式也从物品转变为生物本体。但是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指纹还是人脸识别,这些外部特征都有被仿制的风险。

如何让身份识别更加安全可行?重庆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秦华锋从2006年开始便思考着这个问题。

生物特征识别2.0:从体内到体外

记者从重庆工商大学机器学习与生物特征识别团队了解到,有医学研究证明,手指静脉的形状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即每个人的手指静脉图像都不相同,同一个人不同的手指的静脉图像也不相同。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原理则是利用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

“人体手指内的静脉十分安全且隐私性好,现目前很难仿制得了人体内的静脉血管。”秦华锋说道。

秦华锋告诉记者,在2000年的时候世界各国开始关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安全可靠的手段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也在那个时候,日本一名科学家在做外科手术时发现用红外光可采集到人体静脉特征,从此许多科研团队也将静脉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应用到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去。“我们是从2006年从事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研究,也是当时国内最早从事该研究的团队之一。”秦华锋介绍道。

据了解,在长期人体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指纹、虹膜、步态识别等方式广泛应用,特别是指纹识别这些年来应用得尤为广泛。秦华锋介绍,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这些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以指纹识别举例,首先,体外皮肤容易造成污染,这也导致识别性大大降低。其次,体外识别容易造成复制和伪造。“你只要触摸过一件物品,就很容易被人提取到你的指纹从而进行伪造。”他解释道。

而静脉识别作为第二代身份识别技术,相对发展较晚,但是却更加安全。秦华锋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与体外身份识别相比,体内身份识别的优势有几个方面。首先,因为在人体体内,所以他人获取难度大大增加。并且不会因为表皮的污染或者破损影响识别的精度。“最重要的一点是,静脉识别只能是活体识别。这也就是说,除了活着的本体,没有人可以冒充其身份。”他说道。

手指静脉身份认证系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谢鹏 摄

深耕多年 让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各个领域

记者从重庆工商大学机器学习与生物特征识别团队了解到,手指静脉识别包括静脉图像的采集、特征提取、匹配和识别三个环节。但也存在着诸多难点。

秦华锋介绍,以采集环节为例,静脉在可见光下是看不到,目前静脉的采集主要通过红外光穿透手指,但是红外光在手指里面出版散射导致采集图像比较模糊,并不利于静脉特征提取。并且不同个体的手指差异也会导致采集图像的质量不高,例如对于不爱运动的人的手指、或者女生的手指通常静脉血管较小,这些问题都会增加手指静脉特征完整采集难度。

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自适应光源系统。同时提出一种光源布局理论,提高光源的能见度与广度,同时,提出静脉特征恢复算算法。“该算法对于静脉特征的细微变化不敏感,可以提高系统的识别精度”秦华锋向记者解释道。

据了解,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的研究,团队目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7项已授权,出版著作4部,其中《手指静脉识别技术》是国内唯一部关于静脉识别的专著。项目组成员已经主持国家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3项,负责经费2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目前,团队还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手指静脉识别系统、三维手指静脉识别系统和车载静脉门禁系统等一系列样机。部分研究成果已由其他公司实行转化,开发的静脉识别产品取得了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出具的合格检验报告,并推广应用到四川、河南、广州等10个省区共50余处场所,覆盖了银行、电子商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万余元、年利润60万元、年税收20万余元,每年可取得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显著。

“希望这项科研成果能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能够降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少社会安全隐患和不良社会影响。”秦华锋说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科技创新·在行动|指纹、虹膜、人脸......还在用这些“密码”?快来试试体内身份识别

2020-11-16 20:30:58 来源:

师生一起探讨静脉身份认证系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谢鹏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6日20时讯(记者 秦思思)“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看似哲学的问题却也是个体身份识别的关键所在。

从过去的ID卡、钥匙等到现如今的指纹、人脸、虹膜等识别方式,身份识别的方式也从物品转变为生物本体。但是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指纹还是人脸识别,这些外部特征都有被仿制的风险。

如何让身份识别更加安全可行?重庆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秦华锋从2006年开始便思考着这个问题。

生物特征识别2.0:从体内到体外

记者从重庆工商大学机器学习与生物特征识别团队了解到,有医学研究证明,手指静脉的形状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即每个人的手指静脉图像都不相同,同一个人不同的手指的静脉图像也不相同。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原理则是利用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

“人体手指内的静脉十分安全且隐私性好,现目前很难仿制得了人体内的静脉血管。”秦华锋说道。

秦华锋告诉记者,在2000年的时候世界各国开始关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安全可靠的手段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也在那个时候,日本一名科学家在做外科手术时发现用红外光可采集到人体静脉特征,从此许多科研团队也将静脉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应用到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去。“我们是从2006年从事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研究,也是当时国内最早从事该研究的团队之一。”秦华锋介绍道。

据了解,在长期人体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指纹、虹膜、步态识别等方式广泛应用,特别是指纹识别这些年来应用得尤为广泛。秦华锋介绍,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这些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以指纹识别举例,首先,体外皮肤容易造成污染,这也导致识别性大大降低。其次,体外识别容易造成复制和伪造。“你只要触摸过一件物品,就很容易被人提取到你的指纹从而进行伪造。”他解释道。

而静脉识别作为第二代身份识别技术,相对发展较晚,但是却更加安全。秦华锋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与体外身份识别相比,体内身份识别的优势有几个方面。首先,因为在人体体内,所以他人获取难度大大增加。并且不会因为表皮的污染或者破损影响识别的精度。“最重要的一点是,静脉识别只能是活体识别。这也就是说,除了活着的本体,没有人可以冒充其身份。”他说道。

手指静脉身份认证系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谢鹏 摄

深耕多年 让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各个领域

记者从重庆工商大学机器学习与生物特征识别团队了解到,手指静脉识别包括静脉图像的采集、特征提取、匹配和识别三个环节。但也存在着诸多难点。

秦华锋介绍,以采集环节为例,静脉在可见光下是看不到,目前静脉的采集主要通过红外光穿透手指,但是红外光在手指里面出版散射导致采集图像比较模糊,并不利于静脉特征提取。并且不同个体的手指差异也会导致采集图像的质量不高,例如对于不爱运动的人的手指、或者女生的手指通常静脉血管较小,这些问题都会增加手指静脉特征完整采集难度。

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自适应光源系统。同时提出一种光源布局理论,提高光源的能见度与广度,同时,提出静脉特征恢复算算法。“该算法对于静脉特征的细微变化不敏感,可以提高系统的识别精度”秦华锋向记者解释道。

据了解,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的研究,团队目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7项已授权,出版著作4部,其中《手指静脉识别技术》是国内唯一部关于静脉识别的专著。项目组成员已经主持国家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3项,负责经费2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目前,团队还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手指静脉识别系统、三维手指静脉识别系统和车载静脉门禁系统等一系列样机。部分研究成果已由其他公司实行转化,开发的静脉识别产品取得了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出具的合格检验报告,并推广应用到四川、河南、广州等10个省区共50余处场所,覆盖了银行、电子商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万余元、年利润60万元、年税收20万余元,每年可取得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显著。

“希望这项科研成果能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能够降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少社会安全隐患和不良社会影响。”秦华锋说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韩曜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