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们的故事|移动的“老杨”
▲“移动老杨工作室”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这下好了,再也不怕那个‘天梯’了!”前几天,在谢家湾劳动三村社区艾佳沁园小区,来了一群居民们熟悉的年轻人。他们自带桌椅,在小区院坝摆开阵势,帮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居民办理城乡医保,教居民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认真记录居民们的意见建议。对很多腿脚不方便的居民来说,这真是一场服务的“及时雨”。
这是社区刚刚成立的“移动老杨工作室”。它的组建,让曾经阻隔居民和社区的“天梯”问题,不再闹心。
“天梯”带来的烦恼
谢家湾是原建设厂所在地,几万人的家属区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劳动三村这一片更是典型的老厂家属区密集地,有20栋老旧楼栋,住着2000多户8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就有近2000人,腿脚不便是普遍现象。
而因地势原因,社区所有楼栋均是依山坡而建,居民出门免不了爬坡上坎,很是头痛。更尴尬的是,社区居委会位于坡地最高处,从最下方的居民楼栋到社区办公楼,必须经过100多级连续不断的台阶,就算是年轻人,爬到坡顶也会上气不接下气,更别说老年人了。
“要去社区办个事,那真是要架很大的势,有时候腿痛,就只能放弃,老是让社区干部来家里,我也不好意思。”68岁的社区居民李红梅阿姨说。
这100多级的“天梯”,成了阻隔居民和社区的一块大石头。
“老杨工作室”动起来
“老杨群工”是九龙坡市民都熟悉的服务品牌,劳动三村社区同样设有“老杨工作室”。社区书记郑晓涛介绍,今年以来,工作室的“老杨”们不仅作为主力军参与了最艰苦的基层疫情防控,更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认真梳理社区居民的各种矛盾点,通过开展“贴心杨”“舒心杨”“安心杨”系列活动,有的放矢地为居民解忧。
针对“天梯”困扰,“老杨”们积极出谋划策。最后决定,让“老杨工作室”动起来,开展移动办公,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移动老杨工作室”由此诞生。
居民点赞:贴心舒心安心
“要不是他们帮我弄,我完全搞不懂。”11月,是2021年城乡医保的集中办理起始月,马阿姨两口子很苦恼——因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要在手机上完成办理步骤,对他们来说真是太难了。这一天,“移动老杨工作室”来到了她家楼下,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她办理,耐心细心又热情,马阿姨很感动地说:“‘老杨’比我儿子贴心!”
在艾佳沁园小区,“移动老杨工作室”还组织巾帼志愿者队伍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活动,让居民一点点积累垃圾分类小知识,树立共同维护舒心家园的意识。
与此同时,另外一组由社区民警担任主角的“老杨”,则为居民讲解防盗、防骗、防邪等知识,让大家了解社会综治工作,提升自我安全防范的能力。
“贴心、舒心、安心,我觉得社区给咱们老居民承诺的这几个‘心’的目标,完成得很不错!”老楼栋长李军阿姨笑着点赞。
新闻延伸
“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在九龙坡区,“有事找老杨”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老杨到底是谁?
老杨原本是九龙坡区金凤镇综治办主任杨永根,只是如今的老杨已经成了九龙坡区一个群体共同的称号。
2019年初,杨永根站上九龙坡区委党校的讲台,给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讲课。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九龙坡区进一步提炼形成了化解矛盾的“人、法、德、理、事”,“老杨工作法”在全区推广,老杨也从一个人变成包括党员干部、居民代表、志愿者、社工、社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内的“群杨”。“老杨群工”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践行服务承诺,形成“我们都姓杨,专帮百姓忙”的局面。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高晓燕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