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找准了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12-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找准了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十四五”时期,重庆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亟需优化,新动能亟待培育做大,要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具有强大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引领重庆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意义重大。一是顺应世界各国加快创新战略部署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发展态势的需要。当今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驱动力。重庆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通过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有助于重庆顺应大势,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更好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二是适应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新要求的需要。新发展阶段背景下,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支撑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庆要在支撑国内大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服务区域发展,以科学城形态为主的创新平台建设成为重要抓手。三是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突出创新引领战略的需要。目前,科技创新是制约我市转型发展的主要短板,R&D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有引领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创新多集中外围创新,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影响了重庆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四是重庆创新发展亟需打造创新集聚示范空间的需要。目前,重庆创新资源较为分散,难以对高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形成强大集聚力。为了提高重庆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一个具有特殊内涵、明晰空间概念、能辐射引领重庆及区域创新发展的平台载体,成为重庆创新策源地和核心。

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必须以国家“四个面向、三大战略”为指导,在“十四五”时期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突出科技创新策源地。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全社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自身重点特色应体现在“学、研”核心集聚区,应是创新策源地,必须突出人力资本高地、科技原创性。明晰功能定位。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功能定位,应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走出一条与以往开发区、工业园区不同的发展路径,重点突出高校集聚、科研院所集聚、科技服务资源集聚、科技总部集聚、科技人才集聚,成为城市发展的信心、灵魂和前沿未来。厘清建设重点和目标。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要务,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核心功能,以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建设人文生态新城、营造创新生态圈为抓手,培育竞争新优势和发展新动能,构建智力资源跨国汇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国际化格局,成为带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坚持高标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科技创新中心,从基础构建、创新生态、重大科技设施布局等方面着力,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突出知识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国家重大创新资源布局,构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一批顶尖实验室。培育集聚一批顶级创新主体,突出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化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对接,争取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以项目法人化模式运作的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体制,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三是营造科技特区软环境。构建全链条式科技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体系,引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善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政策体系,全力营造重庆科技特区软环境,打造面向全球、面向全国的开放性、国际性科技特区。着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西部(重庆)科学城要着力营造宽松灵活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氛围,打造自由创新区。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科技人才管理经验,允许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专家在不同角色间灵活转换。探索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依托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开放平台,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创建“类海外”学术环境。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扩大科研自主权,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创新研发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打造西部科技金融中心。

四是强化统一规划引导,创新管理体制。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需要顶层设计,集中统一打造。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引导。成立高层次西部(重庆)科学城领导小组,科学编制西部(重庆)科学城“十四五”规划,组织指导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借鉴国内外科学园区管理经验,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和创造力。系统设计优化布局。推动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

(作者系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020-12-10 10:10:33 来源: 0 条评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找准了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十四五”时期,重庆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亟需优化,新动能亟待培育做大,要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具有强大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引领重庆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意义重大。一是顺应世界各国加快创新战略部署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发展态势的需要。当今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驱动力。重庆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通过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有助于重庆顺应大势,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更好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二是适应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新要求的需要。新发展阶段背景下,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支撑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庆要在支撑国内大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服务区域发展,以科学城形态为主的创新平台建设成为重要抓手。三是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突出创新引领战略的需要。目前,科技创新是制约我市转型发展的主要短板,R&D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有引领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创新多集中外围创新,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影响了重庆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四是重庆创新发展亟需打造创新集聚示范空间的需要。目前,重庆创新资源较为分散,难以对高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形成强大集聚力。为了提高重庆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一个具有特殊内涵、明晰空间概念、能辐射引领重庆及区域创新发展的平台载体,成为重庆创新策源地和核心。

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必须以国家“四个面向、三大战略”为指导,在“十四五”时期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突出科技创新策源地。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全社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自身重点特色应体现在“学、研”核心集聚区,应是创新策源地,必须突出人力资本高地、科技原创性。明晰功能定位。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功能定位,应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走出一条与以往开发区、工业园区不同的发展路径,重点突出高校集聚、科研院所集聚、科技服务资源集聚、科技总部集聚、科技人才集聚,成为城市发展的信心、灵魂和前沿未来。厘清建设重点和目标。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要务,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核心功能,以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建设人文生态新城、营造创新生态圈为抓手,培育竞争新优势和发展新动能,构建智力资源跨国汇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国际化格局,成为带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坚持高标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科技创新中心,从基础构建、创新生态、重大科技设施布局等方面着力,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突出知识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国家重大创新资源布局,构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一批顶尖实验室。培育集聚一批顶级创新主体,突出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化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对接,争取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以项目法人化模式运作的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体制,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三是营造科技特区软环境。构建全链条式科技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体系,引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善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政策体系,全力营造重庆科技特区软环境,打造面向全球、面向全国的开放性、国际性科技特区。着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西部(重庆)科学城要着力营造宽松灵活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氛围,打造自由创新区。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科技人才管理经验,允许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专家在不同角色间灵活转换。探索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依托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开放平台,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创建“类海外”学术环境。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扩大科研自主权,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创新研发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打造西部科技金融中心。

四是强化统一规划引导,创新管理体制。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需要顶层设计,集中统一打造。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引导。成立高层次西部(重庆)科学城领导小组,科学编制西部(重庆)科学城“十四五”规划,组织指导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借鉴国内外科学园区管理经验,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和创造力。系统设计优化布局。推动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

(作者系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丹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