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也提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为我们“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部署了任务。近年来,荣昌肩负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桥头堡”“主战场”的使命和担当,坚持壮大自身实力和扩大对外合作“两手抓”,加快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畜牧科技城“三区一城”,努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平台、产业经济新高地、开放融合新格局、绿色宜居新家园,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
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平台,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第一突破、第一引擎。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突出应用型创新项目研究,打造人才集聚的创新平台。依托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集中西南大学、市畜科院以及一批优质企业在荣昌深耕发展的比较优势,在畜牧业“卡脖子”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实现畜牧科技的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畜牧科技城。以“中国西部陶瓷之都”为名片,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持续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民营企业创办陶瓷大学,成立陶瓷研发中心,为航空航天、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特种陶瓷、高科技陶瓷新材料,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依托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协调毗邻地区引进上游的原材料和下游的消费电子、计算机、汽车等产业,搭建政、产、学、研、商五位一体发展平台,打造具有西部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中心。
着力构筑产业经济新高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经济布局。坚持走产业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加速构建消费品、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区块链、运动健康和农牧高新“6+1”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市场潜力,打造集“科研、育种、养殖、加工、饲料、兽药、市场”于一体的农牧高新全产业链,积极开发生猪期货、生猪特色金融产品的数字经济,推进分中心覆盖全国。以荣昌高新区为主战场,推动荣昌打造以食品、医药、陶瓷、服饰为重点的千亿级消费品工业集群,构建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数个百亿级支柱产业,培育一批本土主板上市企业,加快进军“两千亿级”国家高新区队伍。加速打造升级版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以大数据、现代物流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型升级,以大健康、运动消费为重点,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有效配合,提高服务业的城市服务能级。
着力构建开放融合新格局,推动形成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开放合作新局面。积极探索东西部协调发展新路径,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按照“生产在荣昌、研发在东部”的方式,建立跨区域利益分配的新机制,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融入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中欧空中货运走廊;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联合泸州港、内江铁路货运枢纽打造西部地区国际物流“金三角”,构建“空、铁、水、公”立体多式联运体系。联合毗邻地区构建以“一环十一射一联”高速公路网为骨架、“三纵五横四联线”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为支撑、农村公路网为基础的多层次交通新格局,建好“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政策协同发展,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平台共用、资源共享、联防联控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打造成渝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着力建设绿色宜居新家园,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生活环境。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聚焦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生态的需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积极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非遗文化体验之城、运动健康之城和美食休闲之城,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作者系中共荣昌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