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社职能优势 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托起脱贫致富幸福梦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市人社系统聚焦深度贫困区域和特殊贫困人员,以夯实贫困人员稳定脱贫基础为目的,加大就业创业、技能扶贫工作力度,着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市人社系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力社保部门职能作用,强化责任落实,统筹做好各项扶贫工作,推动全市人力社保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对标对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脱贫时序,人社系统排出时间表、规划路线图,专门制定了《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细化任务措施。
特别是在就业扶贫和技能扶贫方面,《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鼓励返乡下乡创业带动就业、深化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开发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并加大就业创业扶贫培训力度、实施技工院校技能脱贫行动、开展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等。
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目前《方案》的各项目标已基本达成,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均基本实现稳定就业。
今年,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市人社局攻坚克难,把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建立日调度机制,按照“四个优先”做好就业服务,利用信息系统优先采集就业意愿,提供“点对点”服务优先组织返岗,落实奖补政策鼓励企业优先招聘吸纳,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取得明显成效。
“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我们着力激发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让一个贫困人员掉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社系统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尽全力让人力社保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贫困群众,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
近期,山东省人力社保厅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在山东开展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对接活动。截至目前,重庆已有组织转移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赴山东就业累计2232名,利用山东元素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累计8583名、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技能培训累计9677人次。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让贫困群众实现真脱贫、脱真贫,我市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为目标,在全市动态开展16周岁以上贫困人员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调查。在“底数清、情况明”后,逐步扩大“扶贫车间吸纳、有组织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4种渠道就业规模,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开发智能平台简化申办流程、推动鲁渝劳务协作提质增效、探索出“政府+企业+学校”新模式,构建起就业扶贫新格局。
同时,积极整合社会力量,探索与中国铁路成都局公司开展“铁路就业脱贫行动”,与顺丰、滴滴、到家等企业开展“数字经济促脱贫行动”,为有需求的贫困人员提供稳定性高、工资待遇好的优质岗位。
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为广大有就业意向的贫困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对接服务,实行“分组编队、行前提醒、准备物资、出发签到、途中衔接、抵达对接”六步工作法,保证“输出有组织、健康有检测、承运有防护、到达有交接、全程可追溯”。
截至目前,全市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76.2万人,超过去年规模。同时,超额完成今年转移贫困人员到山东稳定就业、山东帮扶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目标任务。今年“点对点”组织出行8230趟次,“一站式”集中输送贫困劳动力5万余人。今年落实各项就业扶贫政策补贴4亿余元,惠及贫困劳动力51.2万人次;累计创建扶贫车间43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029人;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9.9万人;“铁路就业脱贫行动”在渝东南地区招录1000名贫困学生,毕业后可定向到中国铁路成都局公司签约就业;“数字经济促脱贫行动”吸纳我市贫困人员就业4000余人,月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唱好技能扶贫重头戏
扶贫先扶智,授鱼又授渔。我市人社系统着力于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通过高质量就业,切实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为此,我市将技能扶贫纳入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总体工作,加强政策举措优化,扩大扶贫培训项目,完善补贴标准,实现了培训项目、补贴标准、参训人员、承训机构、培训渠道、技能评价六个全覆盖,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应训尽训”。
具体实施上,一方面,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规划,增设特色职业工种,满足当地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开展以工代训培训、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鼓励建设家庭服务业等培训基地,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运用现有网络培训平台系统,支持开展“互联网+技能培训”,大力推动技能扶贫培训全覆盖,提升培训效率。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选择20所优质技工院校与全市33个有贫困家庭的区县人力社保、扶贫部门对接,动员贫困家庭中有就读意愿的应届、往届“两后生”免费接受技工教育;鼓励技工院校针对不同困难群体开展差异化培训,优化培训方式方法,扩大技能扶贫培训规模;按需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创新了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工单式就业“三单式”培训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帮扶。
今年,我市累计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2436名就读技工院校,培训贫困劳动力9.79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超过1亿元。技能培训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能,一大批贫困群众受益技能扶贫,迈上脱贫致富之路。
百姓说>>>
发展壮大农家乐,让村民共同参与
从贫困户到厨师技能学习能手,再到开办邹家庄农家乐成为老板,忠县拔山镇五星村一组村民冉小琼和邹国政夫妇的创业致富故事在当地成为佳话。
“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还得感谢好政策以及社保所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帮助和关心。”冉小琼说,“多亏了他们宣传和指导,我们才有机会参加厨师培训,有了开办农家乐的手艺和想法。”
据了解,在开办农家乐以前,冉小琼在家照顾小孩和年迈多病的父母,其家属邹国政在外做小工,收入并不稳定。断断续续的劳务收入对于一家五口和所欠债务来说杯水车薪,冉小琼一家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转机悄然而至。4年前,冉小琼和邹国政相继被推荐到厨师培训班参加学习,学到一技之长后,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利用自家资源开办了邹家庄农家乐。从小规模接待顾客,到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冉小琼一家的农家乐生意越发红火,回头客越来越多。
如今,邹家庄农家乐集餐饮、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为一体,一年下来可收入10多万元,冉小琼一家摘掉了贫困帽。不仅如此,农家乐目前还招聘了4名当地村民做临时工,加之收购当地村民食材,带动了周边30多户村民增收。
走进扶贫车间,变身产业工人
眼下,潼南区崇龛镇柿花村花椒种植基地进入了冬季养护期,花椒基地负责人正在组织员工进行修建和清园,当地村民陈本英也在其中。
“我原本在外地打工,但是现在年龄大了,又有高血压、贫血,家中也有老人需要我们赡养,所以一直想回来就近务工。”陈本英说,“在政府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进了花椒基地的扶贫车间,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每个月能挣差不多2000元,比在外头打工强。”
陈本英口中的扶贫车间属于重庆阿源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当前吸纳了村里40多名群众就业,其中有12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员、低保户人员或残疾家庭人员,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极大助力。
据悉,村民在基地除了有打工收入,还有土地流转金。目前,该公司还在探索实施技术入股新模式,希望让拥有花椒种植技术的贫困户通过技术入股分红,以进一步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将这份爱与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
唐春芳出生在梁平区竹山镇大塘村一个普通农家,家庭虽不富裕却也其乐融融。然而,就读高中期间,她的父亲在工作中意外受伤,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也让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一人肩上,微薄的收入让一家人生活陷入艰难,她家被列为建卡贫困户。
在当地相关部门的针对性帮扶下,唐春芳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以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并成功入职梁平区天华优博职业培训学校,掀开了人生新篇章。
唐春芳踏实肯干、工作负责,今年初,她被任命为校区负责人,负责学校线上线下的全部培训业务。靠着一技之长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的唐春芳不仅能用工作养活自己,还能拿出一部分收入帮助家庭,一家人迎来了稳稳的幸福生活,成为竹山镇贫困户通过技术脱贫致富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