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中医 五代传承① | 新生
核心提示
日前召开的2020年重庆市中医药大会提出,坚持传承创新并举、中医西医并重,坚定不移推动重庆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自1952年12月,重庆市中医院成立“中医实验小组”以来,全国著名肛肠泰斗李雨农(李开泰)教授以著书、讲座、带徒等方式,历经近70年发展,传承巴渝肛肠流派至第五代,诞生数位名中医专家,一批中医药疗法、制剂得以创新应用,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7日16时20分讯(首席记者 黄宇)12月3日,重庆市中医院门诊部4楼,结束一天的坐诊后,杨廷芳再次来到位于大厅一侧的展柜旁,仔细端详存放在柜中的各类肛肠疾病研究手记。
今年80岁的她,退休后依然在市中医院坐诊、带教、查房、指导后学。获评重庆市名中医多年,杨廷芳不仅是医院的资深专家,更是全市肛肠界的一张名片。展柜里多数研究手记,作者系杨廷芳的老师——全国著名肛肠泰斗李雨农,他已百岁高龄。
时至今日,巴渝肛肠流派传至第五代。回溯过往,巴渝肛肠外治方法与技术从民间传承转由正规医疗机构发扬,由李雨农始。
新生
中医外科学起源很早,其传承不同于传统内科。外治技术和方法多以“手艺”的形式由铃医走方传承,因此传统医籍记载较少。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肛肠大量效验的外治方法与技术,较多散落于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西医并重”政策支持下,中医热重新兴起,给中医肛肠再次带来了历史机遇。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中医肛肠专家、学者,他们都是各个肛肠学派的奠基人。
位于三峡天险上游、四川盆地边缘的重庆,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水路物资的集散地,农业和航运的发展,汇聚了贩夫走卒、挑夫游商,产生了好辣多油的饮食习惯;同时,四川地道药材中不但有约1/3产自巴渝,其他川药亦可借涪江、沱江、嘉陵江、岷江等汇聚于巴渝,膏、丹、散、锭等传统中药制剂的研究传承从未间断。
巴渝肛肠流派,就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焕发新生。
奠基
青年时,李雨农就读于华西医大(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高滩岩中央医院(现西南医院)从事外科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初,民间肛肠医生张荣辉以“枯痔”疗法治愈了苏联专家希洛索夫的巨大痔。当时苏联专家因反复便血出现重度贫血,麻醉、手术风险都很大。张荣辉的成功治疗,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影响,提振了中医肛肠人的信心。
然而,受制于传统,虽然“枯痔”疗法有效,但其中原理和技术却一时无法言明,在多数人看来这仍只是一门“手艺”,而非可复制推广的正规医疗技术。
1952年,一代中医针灸大家、时任西南卫生部部长的鲁之俊,将李雨农从高滩岩中央医院调至新渝医院(现重庆市中医院前身),亲任外科首任科主任,并与周济民、张荣辉、蒋厚甫、陈之寒等民间肛肠医生组成“重庆痔瘘小组”,共同研究中医外科“枯痔、挂线、骨科”三大课题。
1955年,“重庆痔瘘小组”将研究资料和成果带到北京汇报工作,受到卫生部嘉奖,并留在中央直属第六医院工作,推广研究成果。当时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赞他们“运用中医的枯痔散治疗内痔,用挂线法治疗肛直肠瘘管,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仅数年,李雨农苦学中医,并融会贯通,总结了痔病的“枯切疗法”、改进传统肛瘘“挂线疗法”,规范了肛痈在向肛瘘演进过程中手术时机与术式的选择、提倡在枯切外痔时应采取开口向内的“V”形切口等,至今仍在肛肠临床中奉为圭臬。
在京数载,李雨农时刻挂念巴渝人民,和他亲手创建的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毅然决定返渝。回到重庆后,李雨农以旺盛的精力投身于挚爱的肛肠事业,从医、教、研各方面全面推进了重庆肛肠临床与学术水平的发展。
巴渝肛肠流派五代代表人物(前排)。院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如今,李雨农已百岁高龄,仍思维清晰、精神矍铄。面对后辈,他时常提醒道,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把传统中医学说融会贯通,中西医并重,推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
在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传承历经杨廷芳、张晓明后,目前以徐月和张桢为代表的第四代、第五代中医人,正为巴渝流派培养出更多接班人和传承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