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总会有销路”
云阳“外郎藤编”沉寂多年后火爆市场
“学会藤编,在家里抽空编就能赚到钱,一天轻松赚个百八十块钱。”12月18日,在云阳县外郎乡金竹沟社区举行的非遗(藤编技艺)扶贫培训开班仪式上,市级非遗“外郎藤编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凌建云对30名学员说。

“好东西总会有销路”
云阳“外郎藤编”沉寂多年后火爆市场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12-21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学会藤编,在家里抽空编就能赚到钱,一天轻松赚个百八十块钱。”12月18日,在云阳县外郎乡金竹沟社区举行的非遗(藤编技艺)扶贫培训开班仪式上,市级非遗“外郎藤编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凌建云对30名学员说。

凌建云去年创办的藤编公司,今年纯利润已超过50万元,还带动了当地数十名村民就业、增收。他笑称:“藤编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最大烦恼是缺人手。”

传承200多年的藤编手艺为何受到市场青睐?又如何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法宝”?

自幼学习藤编

产品远销多省

凌建云今年49岁,从14岁开始跟随父亲、哥哥学习藤编技艺,在自家作坊制作、销售以藤椅为代表的藤编产品。

“1990年左右,3个哥哥都外出务工了,父亲执意要我传承藤编技艺。”凌建云说,编织一张藤椅工序繁多,一般需要两天时间,他也曾想过外出闯荡“赚大钱”,“父亲反复说,甩掉这门手艺太可惜了,只要编得好,藤编产品不会被淘汰。”

就这样,凌建云留在父亲身边,靠编织藤编产品生活。“那时我们父子俩一个月能卖30多张藤椅,一张卖16元。”凌建云说,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坐藤椅,父亲技艺娴熟,编织的藤椅经久耐用、造型美观,是畅销货。

父子俩还琢磨出70多种藤编产品,编织的果盘、藤箱、摇篮等产品除了在当地走俏外,还远销湖北、山东、福建等地。

坚守藤编手艺

重新闯出市场

在凌建云的印象中,2005年起,藤编产品逐渐被排挤在家具市场外。

“当时皮质、布艺沙发风靡一时,很多老乡觉得藤椅老土,不愿意花35元购买。”凌建云说,他为此发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从亲戚口中得知种植平菇简单易学、市场效益好后,他才新找到赚钱的门路。

2005年,凌建云率先在外郎乡引进优质平菇菌种,搞起了平菇种植。仅靠种植平菇,他一年收入能达8000元。“还编什么藤椅,还不如一门心思种平菇。”很多乡亲这么对凌建云说。凌建云听后总是笑笑,他心里寻思:“这门祖祖辈辈传承的手艺我可舍不得甩,好东西总会有销路。”

2005年以来,凌建云一边种平菇,一边编藤椅,他等待着藤编技艺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2012年,云阳电视台播出了凌建云传承藤编技艺的故事,让一度沉寂的藤编产品重归大众眼前。“电视台播出不久后,我就收到了一个200张藤椅的订单,一张藤椅售价200元,我又看到了销售藤椅的光明前景。”凌建云说,他还在当年接到一个300张藤椅的订单,起初犹豫了几天,最后咬着牙答应了,“我雇用村民,教他们编织藤椅,最终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些订单。”效益越来越好后,凌建云在乡上买了房子和门面。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越来越喜欢原生态的产品,云阳藤椅环保、舒适,所以受到更多人喜爱。”云阳县文化馆馆长付官春说。

非遗活态传承

让藤编技艺发扬光大

近年来,凌建云常常在市文旅委、县文化馆组织下参与展会,推介藤编产品的同时,还获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凌建云参展的藤编产品销售一空,还接到了近5万元的订单。“国家很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我要把藤编技艺传承下去。”他说。

如何传承?凌建云在当地成立了公司,不仅吸纳当地近20个村民成为公司员工,还带动20多个村民灵活就业,“村民可以在家里带娃的同时编织藤编产品,公司会统一收购和销售合格产品。”

此外,去年9月,在市文旅委、云阳县文旅委等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2019鲁渝共建云阳县藤编手工技艺培训班在泥溪镇开班,农村建卡贫困户、场镇零就业家庭、农村留守妇女等50余人跟随凌建云学习了藤编技艺。凌建云说,他希望藤编技艺发扬光大,外郎乡成为藤编之乡。

“我们正建设云阳非遗网络商城,将把藤编产品作为重点产品推介,让云阳藤编搭上网络快车走向全国各地。”付官春说,藤编产品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化生产,将会让更多从业者尝到甜头,激励更多村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好东西总会有销路”
云阳“外郎藤编”沉寂多年后火爆市场

2020-12-21 09:40:50 来源: 0 条评论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学会藤编,在家里抽空编就能赚到钱,一天轻松赚个百八十块钱。”12月18日,在云阳县外郎乡金竹沟社区举行的非遗(藤编技艺)扶贫培训开班仪式上,市级非遗“外郎藤编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凌建云对30名学员说。

凌建云去年创办的藤编公司,今年纯利润已超过50万元,还带动了当地数十名村民就业、增收。他笑称:“藤编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最大烦恼是缺人手。”

传承200多年的藤编手艺为何受到市场青睐?又如何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法宝”?

自幼学习藤编

产品远销多省

凌建云今年49岁,从14岁开始跟随父亲、哥哥学习藤编技艺,在自家作坊制作、销售以藤椅为代表的藤编产品。

“1990年左右,3个哥哥都外出务工了,父亲执意要我传承藤编技艺。”凌建云说,编织一张藤椅工序繁多,一般需要两天时间,他也曾想过外出闯荡“赚大钱”,“父亲反复说,甩掉这门手艺太可惜了,只要编得好,藤编产品不会被淘汰。”

就这样,凌建云留在父亲身边,靠编织藤编产品生活。“那时我们父子俩一个月能卖30多张藤椅,一张卖16元。”凌建云说,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坐藤椅,父亲技艺娴熟,编织的藤椅经久耐用、造型美观,是畅销货。

父子俩还琢磨出70多种藤编产品,编织的果盘、藤箱、摇篮等产品除了在当地走俏外,还远销湖北、山东、福建等地。

坚守藤编手艺

重新闯出市场

在凌建云的印象中,2005年起,藤编产品逐渐被排挤在家具市场外。

“当时皮质、布艺沙发风靡一时,很多老乡觉得藤椅老土,不愿意花35元购买。”凌建云说,他为此发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从亲戚口中得知种植平菇简单易学、市场效益好后,他才新找到赚钱的门路。

2005年,凌建云率先在外郎乡引进优质平菇菌种,搞起了平菇种植。仅靠种植平菇,他一年收入能达8000元。“还编什么藤椅,还不如一门心思种平菇。”很多乡亲这么对凌建云说。凌建云听后总是笑笑,他心里寻思:“这门祖祖辈辈传承的手艺我可舍不得甩,好东西总会有销路。”

2005年以来,凌建云一边种平菇,一边编藤椅,他等待着藤编技艺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2012年,云阳电视台播出了凌建云传承藤编技艺的故事,让一度沉寂的藤编产品重归大众眼前。“电视台播出不久后,我就收到了一个200张藤椅的订单,一张藤椅售价200元,我又看到了销售藤椅的光明前景。”凌建云说,他还在当年接到一个300张藤椅的订单,起初犹豫了几天,最后咬着牙答应了,“我雇用村民,教他们编织藤椅,最终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些订单。”效益越来越好后,凌建云在乡上买了房子和门面。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越来越喜欢原生态的产品,云阳藤椅环保、舒适,所以受到更多人喜爱。”云阳县文化馆馆长付官春说。

非遗活态传承

让藤编技艺发扬光大

近年来,凌建云常常在市文旅委、县文化馆组织下参与展会,推介藤编产品的同时,还获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凌建云参展的藤编产品销售一空,还接到了近5万元的订单。“国家很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我要把藤编技艺传承下去。”他说。

如何传承?凌建云在当地成立了公司,不仅吸纳当地近20个村民成为公司员工,还带动20多个村民灵活就业,“村民可以在家里带娃的同时编织藤编产品,公司会统一收购和销售合格产品。”

此外,去年9月,在市文旅委、云阳县文旅委等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2019鲁渝共建云阳县藤编手工技艺培训班在泥溪镇开班,农村建卡贫困户、场镇零就业家庭、农村留守妇女等50余人跟随凌建云学习了藤编技艺。凌建云说,他希望藤编技艺发扬光大,外郎乡成为藤编之乡。

“我们正建设云阳非遗网络商城,将把藤编产品作为重点产品推介,让云阳藤编搭上网络快车走向全国各地。”付官春说,藤编产品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化生产,将会让更多从业者尝到甜头,激励更多村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