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穿戴30斤铅装备做手术 给一个又一个病人生的希望
捍卫生命的“铅衣侠”
在医院里,有一群医生,为救死扶伤,他们每天身穿30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台前一站便是几个小时,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患者的健康,他们被誉为在超强辐射下的“铅衣侠”。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有这样一群“铅衣侠”,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给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生的希望。

全身穿戴30斤铅装备做手术 给一个又一个病人生的希望
捍卫生命的“铅衣侠”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20-12-28

▲李庆东

▲李庆东(右)在为患者实施手术

▲病房查房

▲铅衣、铅帽、铅眼镜,刘亚穿戴了一系列“铅装备”。

在医院里,有一群医生,为救死扶伤,他们每天身穿30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台前一站便是几个小时,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患者的健康,他们被誉为在超强辐射下的“铅衣侠”。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有这样一群“铅衣侠”,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给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生的希望。

深夜11点,“救火”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楼负一层血管与介入科有一个房间,叫介入治疗室,是非常忙碌的地方,每天手术排得满满的,在这里,医生随时上演紧急“救火”的任务。

12月16日晚上10点左右,该院妇科一位病人出现大出血,需要紧急抢救,通过介入手术治疗进行血管栓塞止血,是最佳方式。深夜11点,介入治疗室外,实施手术人员全部到齐,此时,距离收到急诊消息不超过10分钟。进入手术室前,还有一场争分夺秒的“装备战”要打,不仅常规手术服、手术鞋等要准备完毕,手术人员更要穿戴铅装备:铅眼镜、铅围脖、铅衣,全部装备上身,总共约30斤。手术环境中,需要借助DSA血管造影机操作,射线围绕,这些装备,只能为医生起到一定的屏蔽防护作用。通过造影,病人出血部位被看得一清二楚,医生精准地超选血管进行了栓塞止血,一个多小时下来,手术顺利,止血彻底。

第二日,李庆东去查房,看到那位女病人生命体征逐步平稳,很是欣慰,团队成员深夜负重劳累,又一次挽救了生命。“这就是我们‘救火队员’的日常。”李庆东习惯将自己和科室成员称为“救火队员”,因为在拯救生命面前,他们跟消防人员一样争分夺秒。还有,他们科室是全院急诊手术最多的,现在,每月的血管介入手术量约一百二三十台。

李庆东介绍,两年前,该院血管与介入科成立,科室医生来自肝胆外科、胸外科,急诊外科、血管外科,也有肿瘤介入领域的专科骨干,大家组成一个多学科团队,通过精准微创的介入手术,解决各种内外科难治疾病,尤其是不适合开刀手术和放化疗的肿瘤晚期患者,为他们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式。

上午10点,别样的团聚

李庆东从医27年,此前,从肝胆外科转战介入治疗,两年时间,他看着科室每月手术量从四五十台左右增加到现在的量。“这是团队不断努力进取,患者愈发信任我们的体现。”他自豪地说。

“今年7月,科室还承担了建立以来最具挑战的一台手术,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这是一个高难度的肝癌、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2个半小时后,手术成功,解决了病人的门脉高压,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解除了腹水的症状……”说起介入治疗,李庆东透露着医者的权威,“对于癌症患者,介入手术可以通过微导管给供血血管注入药物,栓塞连接肿瘤的供血血管,从而达到让肿瘤因缺血坏死的目的。”

然而,谈及父母,他却充满愧疚,虽然有保姆照料生活起居,但他深知,父母老了,需要的是陪伴,可自己只能通过电话询问父母的情况。上个月,因为双双生病,李庆东父母均入院接受治疗。父母入院后,李庆东很是牵挂,这段时间,他给自己下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每天上午10点,安排完科室工作,查房完毕,一定要去看一会父母,他明白,哪怕短暂停留1分钟,父母看到他,都会高兴欣喜。“他是在治病救人,特别伟大。”父亲很理解儿子的忙碌,安排老伴儿同时,还开玩笑让儿子放下担心,“住院了,看到你的时间反而更多了,算是一种别样的团聚。”

许多患者称呼李庆东他们为“铅衣侠”,可在李庆东的妻子余维倩看来,丈夫更像是“机器侠”,手机从没关过机,有时深夜电话响,得知要安排紧急手术,丈夫快速收拾好就出了门。同在医院工作,她很能理解丈夫的辛苦,但是有时也有小小的埋怨和希望。“不奢求平时,只希望节假日,他能多陪我和女儿一会。”余维倩说。

中午1点,“我不回来了”

不止是李庆东,科室里其他成员也都是“连轴转”。12月17日,是医生刘亚的手术日,继上午完成两台手术后,中午,她又实施了一台手术后,出手术室,来不及休息,她坐在手术室外的电脑前,抓紧时间填写手术报告,鼻梁上被铅眼镜压出的痕迹清晰可见,衣服也被汗水打湿,对于男医生来说,负重30余斤都是挑战,女医生自不必说,何况,要穿着铅衣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实施手术。对这些,刘亚只字未提,只淡淡一句:“这么多年,都习惯了。”

李庆东介绍,刘亚今年44岁,从事介入手术治疗已经10多年了,是重庆为数不多的“铅衣女侠”。在中午1点报告填写过程中,电话响起,是母亲打来的,接听后,刘亚有些愧疚:“我不回来了,看晚些时候吧。”当天,她和母亲约好,要回家吃午饭的,但是,手术一台接一台,实在忙不过来,不得已,她只好再一次爽约母亲。但是,她的爽约换来了那台手术的成功,刚出手术室,刘亚就告诉守护在门外的患者家属:“放心,手术非常成功!”刘亚皮肤白皙,取下帽子,长发从她腰间垂下,这一切,都使得她看起比实际年龄年轻。对此,她笑言:“可能是铅衣之下汗水流得多,更锻炼人吧!”

记者从该科室了解到,今年以来,虽然疫情发生,但科室医生们放弃休假,加班加点,已完成了1441台血管介入手术,这群“铅衣侠”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看到因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把一个个急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非常有成就感。”刘亚说。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刘润 任君 摄影报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全身穿戴30斤铅装备做手术 给一个又一个病人生的希望
捍卫生命的“铅衣侠”

2020-12-28 06:40:54 来源: 0 条评论

▲李庆东

▲李庆东(右)在为患者实施手术

▲病房查房

▲铅衣、铅帽、铅眼镜,刘亚穿戴了一系列“铅装备”。

在医院里,有一群医生,为救死扶伤,他们每天身穿30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台前一站便是几个小时,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患者的健康,他们被誉为在超强辐射下的“铅衣侠”。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有这样一群“铅衣侠”,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给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生的希望。

深夜11点,“救火”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楼负一层血管与介入科有一个房间,叫介入治疗室,是非常忙碌的地方,每天手术排得满满的,在这里,医生随时上演紧急“救火”的任务。

12月16日晚上10点左右,该院妇科一位病人出现大出血,需要紧急抢救,通过介入手术治疗进行血管栓塞止血,是最佳方式。深夜11点,介入治疗室外,实施手术人员全部到齐,此时,距离收到急诊消息不超过10分钟。进入手术室前,还有一场争分夺秒的“装备战”要打,不仅常规手术服、手术鞋等要准备完毕,手术人员更要穿戴铅装备:铅眼镜、铅围脖、铅衣,全部装备上身,总共约30斤。手术环境中,需要借助DSA血管造影机操作,射线围绕,这些装备,只能为医生起到一定的屏蔽防护作用。通过造影,病人出血部位被看得一清二楚,医生精准地超选血管进行了栓塞止血,一个多小时下来,手术顺利,止血彻底。

第二日,李庆东去查房,看到那位女病人生命体征逐步平稳,很是欣慰,团队成员深夜负重劳累,又一次挽救了生命。“这就是我们‘救火队员’的日常。”李庆东习惯将自己和科室成员称为“救火队员”,因为在拯救生命面前,他们跟消防人员一样争分夺秒。还有,他们科室是全院急诊手术最多的,现在,每月的血管介入手术量约一百二三十台。

李庆东介绍,两年前,该院血管与介入科成立,科室医生来自肝胆外科、胸外科,急诊外科、血管外科,也有肿瘤介入领域的专科骨干,大家组成一个多学科团队,通过精准微创的介入手术,解决各种内外科难治疾病,尤其是不适合开刀手术和放化疗的肿瘤晚期患者,为他们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式。

上午10点,别样的团聚

李庆东从医27年,此前,从肝胆外科转战介入治疗,两年时间,他看着科室每月手术量从四五十台左右增加到现在的量。“这是团队不断努力进取,患者愈发信任我们的体现。”他自豪地说。

“今年7月,科室还承担了建立以来最具挑战的一台手术,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这是一个高难度的肝癌、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2个半小时后,手术成功,解决了病人的门脉高压,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解除了腹水的症状……”说起介入治疗,李庆东透露着医者的权威,“对于癌症患者,介入手术可以通过微导管给供血血管注入药物,栓塞连接肿瘤的供血血管,从而达到让肿瘤因缺血坏死的目的。”

然而,谈及父母,他却充满愧疚,虽然有保姆照料生活起居,但他深知,父母老了,需要的是陪伴,可自己只能通过电话询问父母的情况。上个月,因为双双生病,李庆东父母均入院接受治疗。父母入院后,李庆东很是牵挂,这段时间,他给自己下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每天上午10点,安排完科室工作,查房完毕,一定要去看一会父母,他明白,哪怕短暂停留1分钟,父母看到他,都会高兴欣喜。“他是在治病救人,特别伟大。”父亲很理解儿子的忙碌,安排老伴儿同时,还开玩笑让儿子放下担心,“住院了,看到你的时间反而更多了,算是一种别样的团聚。”

许多患者称呼李庆东他们为“铅衣侠”,可在李庆东的妻子余维倩看来,丈夫更像是“机器侠”,手机从没关过机,有时深夜电话响,得知要安排紧急手术,丈夫快速收拾好就出了门。同在医院工作,她很能理解丈夫的辛苦,但是有时也有小小的埋怨和希望。“不奢求平时,只希望节假日,他能多陪我和女儿一会。”余维倩说。

中午1点,“我不回来了”

不止是李庆东,科室里其他成员也都是“连轴转”。12月17日,是医生刘亚的手术日,继上午完成两台手术后,中午,她又实施了一台手术后,出手术室,来不及休息,她坐在手术室外的电脑前,抓紧时间填写手术报告,鼻梁上被铅眼镜压出的痕迹清晰可见,衣服也被汗水打湿,对于男医生来说,负重30余斤都是挑战,女医生自不必说,何况,要穿着铅衣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实施手术。对这些,刘亚只字未提,只淡淡一句:“这么多年,都习惯了。”

李庆东介绍,刘亚今年44岁,从事介入手术治疗已经10多年了,是重庆为数不多的“铅衣女侠”。在中午1点报告填写过程中,电话响起,是母亲打来的,接听后,刘亚有些愧疚:“我不回来了,看晚些时候吧。”当天,她和母亲约好,要回家吃午饭的,但是,手术一台接一台,实在忙不过来,不得已,她只好再一次爽约母亲。但是,她的爽约换来了那台手术的成功,刚出手术室,刘亚就告诉守护在门外的患者家属:“放心,手术非常成功!”刘亚皮肤白皙,取下帽子,长发从她腰间垂下,这一切,都使得她看起比实际年龄年轻。对此,她笑言:“可能是铅衣之下汗水流得多,更锻炼人吧!”

记者从该科室了解到,今年以来,虽然疫情发生,但科室医生们放弃休假,加班加点,已完成了1441台血管介入手术,这群“铅衣侠”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看到因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把一个个急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非常有成就感。”刘亚说。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刘润 任君 摄影报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