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民上了岸,新建6万平方米城市滨江阳台、285家金融机构聚集……
“曾经的那个嘉陵江又回来了”
采访团参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江北区形象展示中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高科 摄
江北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之北,有着漫长的江岸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江上打鱼、江边开餐饮船在江北沿江一带很是流行,然而过度、无序的捕捞和经营,让长江和嘉陵江遭到生态破坏。
近年来,当地积极书写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篇章,不仅让这座江城环境更美、江水更清,更是创新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日前,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行进式采访报道团来到江北区,一起看江北如何讲好长江故事。
老渔民上岸
曾经那个嘉陵江回来了
在嘉陵江边的北滨路上,有一家鲜鱼馆,这里主打的高山生态鱼,吸引了不少食客。
餐馆的老板叫宋彬,大家都叫他老宋。老宋今年47岁,在江北城出生、长大。2000年,他开始了渔民生涯,当时重庆流行江上餐饮船,老宋也开始一边在江上打鱼,一边在相国寺码头附近船上经营餐饮生意。
过去,重庆人更爱吃江鱼,靠江吃江的餐饮船生意自然很好,但江上红火的日子在前几年便慢慢消退了。
“十几年前出船打鱼,一天能打四五十斤,到前几年时,一天最多打两三斤,不仅鱼少了,鱼也有股柴油味。”老宋说。
嘉陵江“病”了。
面对不再清澈的江水,2018年,老宋响应政府号召,成为第一个签字拆掉餐饮船的经营者。第二年,江北区率先启动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老宋又率先申请拆解了自己的打鱼船,从此告别了近20年的打鱼人生活。
如今,老宋在距离餐饮船不到100米的岸上新开了一家老宋家鱼馆,长江鱼是不能再吃了,他又在南川大观镇建起了生态鱼塘,直供自己的鱼馆,“上岸后的生意比以前在船上时还要好,平均每天可以接待100多人,每月营业额有40万元左右。”
从小在嘉陵江边长大的老宋对滋养他的这条母亲河感情很深,他时常会去江边转转,看看嘉陵江的变化,“以前江上几十艘餐饮船,江水也不干净,现在江也宽了,水也清亮了,还有很多鸟在江面上飞,环境确实不一样了,曾经的嘉陵江回来了。”
老百姓享受
6万平方米城市滨江阳台
如今的江北,草更绿、水更清,生态底色愈发靓丽。
71岁的田桂华家住北滨路北国风光小区,从学校退休的她,就爱看书,过去总是坐公交车去江北图书馆看书,但从今年5月开始,她将阅读地点改到了楼下的北滨路的漫行步道。
原来,今年江北区结合嘉陵江滨水空间开发,将嘉华大桥至石门大桥的人行空间由原来的3米拓宽为15米,打造了6万平方米的城市滨江阳台。
北滨办工程部部长丁会介绍,步道以“花满江北、花开满园”为设计理念,沿线采用蓝花楹、黄葛兰、木本绣球等200余种花卉植物,步道沿线设置了114个休闲座椅,以及公厕、直饮水等公共服务设施,还设置了数个情境景观小品,为整个北滨路增添了生机和乐趣。
更重要的是,步道上还设置了3个休息驿站,打造了党群服务中心、智能图书馆等设施,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在舒适的环境里阅读、休闲。
现在,田桂华每天都要到绿意盎然的北滨路漫步,走累了,她就到沿途的悦读驿站坐坐。
田桂华说,现在年纪大了看书慢,但她依然保持着每周看完一本书的习惯,从5月驿站建成投用开始,她除回了趟老家外,几乎每天上午、下午都要来到驿站看书,半年时间看了20多本书。
“看书累了,就到室外走走,嘉陵江上已经没有了餐饮船,江景让人赏心悦目,我太喜欢这样的生活了。”田桂华说。
绿色新发展
金融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长江、嘉陵江环境修复,让江北拥有了好生态、好风景。除此之外,长江经济带同样需要推动绿色发展,江北是如何做的?
记者在如今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看到,一幢幢玻璃幕墙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这里已经成为了重庆金融机构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江北区以江北嘴金融核心建设为主抓手,以不断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前,江北嘴已入驻金融机构285家,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及基金、期货、保理、消费金融等16个类别的新金融机构。
今年10月10日,全国唯一的金融科技认证机构“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户江北嘴。“该中心的建设,对重庆推动金融科技及金融服务持续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伟说。
江北嘴不仅产业绿色,在建设上同样将绿色生态践行其中。
如果在江北嘴走走,或许你会有个疑问,为何林立的写字楼外立面找不到一台空调外机。“秘密”就藏在江北嘴聚贤岩广场地下的中央机房——在这里,“水空调”集中供冷供热系统,为江北嘴CBD区域内400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提供冷热源,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水空调”项目。
“水空调利用江水温差进行冷热转换,环保节能、可持续、无污染,使用成本却和用电差不多。”王伟说,水空调的投用,让整个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每年省电30%,可以减排二氧化碳6万吨左右,相当于在江北嘴种植了33公顷的森林。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张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