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与文学相遇会有多精彩
1999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一颗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为的就是纪念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高士其在科普创作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例如《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疟虫的来历》两篇作品,就是在高士其为了帮助人民抵御疟疾而作。

当科学与文学相遇会有多精彩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12-30

彭鑫

1999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一颗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为的就是纪念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高士其在科普创作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在半个世纪中,创作了大量科普佳作。它们脍炙人口,魅力经久不衰,就像“高士其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亮数代人的心。

这本《细菌世界历险记》,是从他一生创作的科普作品中精选而成。分为三类: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学趣谈。这是一本有关科普的良心之选、经典之作。同时,这本书还附有名师1+1导读方案,帮助读者快速掌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效率。出版方的精心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尼采有言:“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者。”高士其大半生的心血,都浇灌在科普创作这片田野里。他曾“夫子自道”:“我要用生命的火焰去点亮人们思想的灯”。他早年留学美国,因在科学实验中感染细菌而导致身体残疾。拿到博士学位归国后,他一心扑在科普文学的写作上,与病魔作斗争,坐在轮椅上写,躺在病床上写,趴在沙发上写……这一写,就是数十年。他写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趣谈等,累计起来有数百万字。每一个字,都是他心血的结晶。因此,他成为了青少年热爱的“高士其爷爷”。

科普作品像鸟,有两翼。一翼是科学性,一翼是文学性。只有两只翼皆有力,它才能飞得高,飞得远。而这本书的两翼,强健有力。这与高士其先生既精通科学又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有关。

大科学家写“小作品”,保证了这本书的科学性。有人认为,科普作品是“小儿科”,用不着大科学家“操刀”。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其实大错特错。

要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准确地、深入浅出地讲述出来,并非易事,需要有极高的科学水平才做得到。所以,有些人眼中的“小作品”——科普作品的写作难度,不仅不小,有时甚至超过了科学论文的写作难度。

书中的《菌儿自传》与《细菌与人》就涉及到许多精深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医学知识。要把这些知识精准地表达出来,让人一读就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其中的很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高士其都在实验室里都探究过,所以他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几十年过去了,书中所反映的科学现象、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依然经得起检验。这与高士其有深厚的科学功底密不可分。

文学性浓郁,富有感染力,是这本书的另一个鲜明特色。高士其曾说:“科普作品就是科学和文学结合的产儿;是科学原料经过文学加工的成品。”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娴熟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精彩的科学世界。同时,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幽默感。在他的笔下,物理、生物、医学等科学知识不仅不晦涩难懂,而且好玩有趣、活灵活现,具有令人解颐、跌宕起伏的效果。

化用文学“金句”,增强了作品的魅力。高士其博览群书,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经典诗文中的名言佳句是信手拈来。他化用“金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例如,书中有一篇作品的名字叫《人生七期》,就是引自莎士比亚的诗篇。他把诗篇中的“人生七期”(婴儿、学童、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暮年)化用到生理学的七个阶段(胚胎期、胎儿期、婴儿期、幼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既吻合科学规律又予人哲理启悟,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高超的比喻技巧,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高士其精于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术语转化为易懂的生活用语。他的作品标题常常就是一个精彩的比喻,给艰深难懂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穿上一套“高颜值”的外衣,令读者喜闻乐见。《肠腔里的会议》《肺港之役》《凶手在哪儿》《衣上的侵略者》,就是其中的典范。在他的作品中,比喻宛如沙滩上的贝壳,俯拾皆是;从而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悉,化枯燥为生动。

拟人的手法的精彩运用,增添了作品的故事性。高士其常常使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个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幻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例如在《伤寒先生的傀儡戏》里,他将伤寒病拟人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先生”,又把霍乱拟人为“伤寒先生”的“大哥”,赤痢拟人为“伤寒先生”的“三弟”。然后,详细讲述了三个“坏兄弟”如何在人体内“干坏事”。尽管拟人化的手法,在他的文中使用频率极高,但是“次次有新颜”,绝非千篇一律。例如仅是在《菌儿自传》一文中,拟人就有三种变化,有时是用细菌的“自白”,有时是细菌的“对白”,有时候是细菌与“科学先生”的“战争”。

丰富的幽默感,使作品有了很强的亲和力。例如在《菌儿自传》里,菌儿就化身为一个调皮的精灵,他娓娓道来,讲述了菌类不同族群的“身材面容”“衣食住行”“爱好与脾气”。这些菌儿时而淘气可爱,在呼吸道里探险,在肠腔里开会;时而乐于助人,是人类的得力助手,酿酒、制酸奶都离不开它;时而心狠手辣,是疾病的罪魁祸首,致人生病于无形……令我们不忍释卷。在忍俊不禁之中,我们清楚地了解了细菌,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爱卫生的重要性。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作品有了满满的正能量。书中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关注民生民瘼,洋溢着爱国热情。例如《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疟虫的来历》两篇作品,就是在高士其为了帮助人民抵御疟疾而作。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当科学与文学相遇会有多精彩

2020-12-30 09:18:36 来源: 0 条评论

彭鑫

1999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一颗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为的就是纪念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高士其在科普创作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在半个世纪中,创作了大量科普佳作。它们脍炙人口,魅力经久不衰,就像“高士其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亮数代人的心。

这本《细菌世界历险记》,是从他一生创作的科普作品中精选而成。分为三类: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学趣谈。这是一本有关科普的良心之选、经典之作。同时,这本书还附有名师1+1导读方案,帮助读者快速掌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效率。出版方的精心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尼采有言:“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者。”高士其大半生的心血,都浇灌在科普创作这片田野里。他曾“夫子自道”:“我要用生命的火焰去点亮人们思想的灯”。他早年留学美国,因在科学实验中感染细菌而导致身体残疾。拿到博士学位归国后,他一心扑在科普文学的写作上,与病魔作斗争,坐在轮椅上写,躺在病床上写,趴在沙发上写……这一写,就是数十年。他写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趣谈等,累计起来有数百万字。每一个字,都是他心血的结晶。因此,他成为了青少年热爱的“高士其爷爷”。

科普作品像鸟,有两翼。一翼是科学性,一翼是文学性。只有两只翼皆有力,它才能飞得高,飞得远。而这本书的两翼,强健有力。这与高士其先生既精通科学又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有关。

大科学家写“小作品”,保证了这本书的科学性。有人认为,科普作品是“小儿科”,用不着大科学家“操刀”。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其实大错特错。

要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准确地、深入浅出地讲述出来,并非易事,需要有极高的科学水平才做得到。所以,有些人眼中的“小作品”——科普作品的写作难度,不仅不小,有时甚至超过了科学论文的写作难度。

书中的《菌儿自传》与《细菌与人》就涉及到许多精深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医学知识。要把这些知识精准地表达出来,让人一读就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其中的很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高士其都在实验室里都探究过,所以他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几十年过去了,书中所反映的科学现象、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依然经得起检验。这与高士其有深厚的科学功底密不可分。

文学性浓郁,富有感染力,是这本书的另一个鲜明特色。高士其曾说:“科普作品就是科学和文学结合的产儿;是科学原料经过文学加工的成品。”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娴熟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精彩的科学世界。同时,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幽默感。在他的笔下,物理、生物、医学等科学知识不仅不晦涩难懂,而且好玩有趣、活灵活现,具有令人解颐、跌宕起伏的效果。

化用文学“金句”,增强了作品的魅力。高士其博览群书,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经典诗文中的名言佳句是信手拈来。他化用“金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例如,书中有一篇作品的名字叫《人生七期》,就是引自莎士比亚的诗篇。他把诗篇中的“人生七期”(婴儿、学童、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暮年)化用到生理学的七个阶段(胚胎期、胎儿期、婴儿期、幼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既吻合科学规律又予人哲理启悟,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高超的比喻技巧,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高士其精于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术语转化为易懂的生活用语。他的作品标题常常就是一个精彩的比喻,给艰深难懂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穿上一套“高颜值”的外衣,令读者喜闻乐见。《肠腔里的会议》《肺港之役》《凶手在哪儿》《衣上的侵略者》,就是其中的典范。在他的作品中,比喻宛如沙滩上的贝壳,俯拾皆是;从而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悉,化枯燥为生动。

拟人的手法的精彩运用,增添了作品的故事性。高士其常常使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个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幻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例如在《伤寒先生的傀儡戏》里,他将伤寒病拟人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先生”,又把霍乱拟人为“伤寒先生”的“大哥”,赤痢拟人为“伤寒先生”的“三弟”。然后,详细讲述了三个“坏兄弟”如何在人体内“干坏事”。尽管拟人化的手法,在他的文中使用频率极高,但是“次次有新颜”,绝非千篇一律。例如仅是在《菌儿自传》一文中,拟人就有三种变化,有时是用细菌的“自白”,有时是细菌的“对白”,有时候是细菌与“科学先生”的“战争”。

丰富的幽默感,使作品有了很强的亲和力。例如在《菌儿自传》里,菌儿就化身为一个调皮的精灵,他娓娓道来,讲述了菌类不同族群的“身材面容”“衣食住行”“爱好与脾气”。这些菌儿时而淘气可爱,在呼吸道里探险,在肠腔里开会;时而乐于助人,是人类的得力助手,酿酒、制酸奶都离不开它;时而心狠手辣,是疾病的罪魁祸首,致人生病于无形……令我们不忍释卷。在忍俊不禁之中,我们清楚地了解了细菌,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爱卫生的重要性。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作品有了满满的正能量。书中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关注民生民瘼,洋溢着爱国热情。例如《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疟虫的来历》两篇作品,就是在高士其为了帮助人民抵御疟疾而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