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大江奔流|“智慧河长”为石柱留住一江碧水 满山梨树让村民鼓了腰包
近日,“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报道团记者走进重庆市石柱,探寻河道治理和绿色发展共赢的奥秘。

看效果·大江奔流|“智慧河长”为石柱留住一江碧水 满山梨树让村民鼓了腰包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1-02

石柱县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明生是沿溪河河长,每个月,他巡河步行至少数十公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日6时讯(记者 李华侨)严冬时节,江风凛冽。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沿溪镇码头,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明生正沿着河道巡河。码头不远处,一个牛奶盒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踩着碎石走过去,将垃圾拾起带走。每个月,他巡河步行至少数十公里。

石柱县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明生是沿溪河河长,每个月,他巡河步行至少数十公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另一头的石柱水利局巡河指挥中心内,大屏幕可以调出视频,看到王明生在河边的一举一动。这是该县的智慧河长智慧系统。

近日,“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报道团记者走进重庆市石柱,探寻河道治理和绿色发展共赢的奥秘。

留一江碧水——

河长添“智慧” 水清了河畅了

在石柱水利局巡河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的数据记录。只见工作人员切换窗口,远程就能看到河面情况。

石柱水利局水生态建设科科长崔建军介绍,这些画面是通过通过前端高清摄像头拍摄的,后台人员可对观测距离进行设置并对角度进行调控,达到360度无死角监控。“我们借助科技手段推行空地结合、人机结合巡河新模式,让无人机担任‘巡河员’,一扫‘盲区’,全方位观察河涌情况,水面漂浮物、排污口,甚至违章建筑都一览无余。”

这只是“智慧河长”的部分功能。崔建军介绍,目前石柱县在重要的河流、水库以及重点断面设置了16个水质监测站,每4小时就可将前端巡查采集的数据传给后台指挥中心进行分析和评判。“目前实现了水质进行常态化监测,按‘一月一监测+季监测+自动监测’方式,今年对重点河库进行了11个次监测,135个断面进行了4次季度监测,重点断面采用自动监测。”

虽然有了“智慧河长”,但石柱的河长们也没歇着,他们巡河全靠一双腿。

在石柱沿溪镇码头,作为沿溪河河长的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明生,每个月都要巡河五六次,每次两公里左右的路程。检查是否有污水直排、拦河养鱼、占道违建……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这里离长江太近了,工作不容疏忽。”王明生说,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以前河面上很多垃圾,城镇生活污水、养殖场污水等排入江中又脏又臭。”王明生说,2017年,沿溪镇开始实行河长制,目前已有乡镇(街道)级河长8名,村级河长7名。“随着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有了河长的守护,石柱全县河库水质与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沿溪镇河长制的建设只是石柱的一个缩影。石柱水利局河长办负责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石柱探索“一河三长”机制,设有29个县级河长,293个镇级河长,273名村级河长,365名县级河(库)保洁员。数据显示,2020年,各级河长完成巡河36068次,完成率达193.1%,超额完成93.1%,上报的442个问题已完成全部整改。

石柱境内的河流也肉眼可见的发生了质的变化。该负责人表示,县内国控断面(湖海场)水质达到Ⅱ类,河流97个水质监测断面,2020年达标断面达95个。

富一方乡民——

山坡变梨园 环境美了钱包鼓了

石柱田畈村的坡地上,46岁的马容正忙着给梨树刷白,“既给梨树保温,也可以防虫蛀。”学习了种植技术后,马容已经成了一个半道出家的“专家”,说起梨树的管理头头是道。

马容正在给村民传授梨树刷白的相关技巧。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马容此前是村里的贫困户,他流转了50多亩种梨树,今年量产了30亩,但由于采摘技术等因素,损耗的梨子很多,没赚到多少钱,但他信心满满,他相信等到梨树丰产的时候,一定能赚大钱。

目前,整个田畈村梨园种植面积达到1700余亩。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说起这些改变,马容很感谢一个人——田畈村村支书曾瑞华。

曾瑞华曾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与人合伙在酉阳开过一家建筑公司,并出任公司董事长,年薪30万元。然而,他却突然将公司交由合伙人管理,放弃高薪,回到了家乡田畈村,出任村支部书记,每月领工资1100元。这中间究竟是为何?

田畈村海拔高度850米,是一座边坡上的村落,虽视野开阔山水如画,却无半亩平田。守着这个边坡,村里人祖辈以来,靠的就是种植三大坨:包谷、土豆、红苕。

由于坡陡,开挖和收获季节,就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时,边坡下的长江支系河流河沟四季混浊。养不活人的边坡,留不住人,土地撂荒,沉寂的山村变得更加落寞。坡度太大,没有沟渠,水土流失更严重。

2014年,当时的村支书给曾瑞华打去电话,希望他能回来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当时正担任公司董事长的他犹豫不决,但是老支书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你从18岁开始带动田畈村人致富,但家乡还没富,你却跑了,现在你个人致富了,你有责任。”

这句话打动了他。2016年8月,曾瑞华当选村支书,他辞掉董事长的身份,回到了家乡。

回来后,曾瑞华自掏腰包外出考察了六个省,并请来四位北京专家到村实地查看,给出规划意见。正在这个时候,水利部门也启动了龙河项目区田畈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非常认可曾瑞华的规划意见,为这个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

石柱田畈村的一位村民正在给自己承包的梨树修枝。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资金到位,田畈村梨园正式开搞,田畈村迅速改变了模样,荒草丛生的景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生长的梨树,土地平整。三月春来,梨花盛雪;夏季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曾瑞华介绍,整个田畈村梨园种植面积达到1700余亩,今年量产达到400多亩30余万斤,产值180多万元。全村总计参与梨园种植的有328户,共有1312人。其中有56户贫困户,共计235人。村民们分片流转土地,承包梨园,或入园打工,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水土保持综合整治,使田畈村看到了希望。依着青山,仗着绿水,田畈村人盼来了金山银山。这样的景象,也正是重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一个动人的片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看效果·大江奔流|“智慧河长”为石柱留住一江碧水 满山梨树让村民鼓了腰包

2021-01-02 06:00:00 来源:

石柱县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明生是沿溪河河长,每个月,他巡河步行至少数十公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日6时讯(记者 李华侨)严冬时节,江风凛冽。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沿溪镇码头,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明生正沿着河道巡河。码头不远处,一个牛奶盒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踩着碎石走过去,将垃圾拾起带走。每个月,他巡河步行至少数十公里。

石柱县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明生是沿溪河河长,每个月,他巡河步行至少数十公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另一头的石柱水利局巡河指挥中心内,大屏幕可以调出视频,看到王明生在河边的一举一动。这是该县的智慧河长智慧系统。

近日,“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报道团记者走进重庆市石柱,探寻河道治理和绿色发展共赢的奥秘。

留一江碧水——

河长添“智慧” 水清了河畅了

在石柱水利局巡河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的数据记录。只见工作人员切换窗口,远程就能看到河面情况。

石柱水利局水生态建设科科长崔建军介绍,这些画面是通过通过前端高清摄像头拍摄的,后台人员可对观测距离进行设置并对角度进行调控,达到360度无死角监控。“我们借助科技手段推行空地结合、人机结合巡河新模式,让无人机担任‘巡河员’,一扫‘盲区’,全方位观察河涌情况,水面漂浮物、排污口,甚至违章建筑都一览无余。”

这只是“智慧河长”的部分功能。崔建军介绍,目前石柱县在重要的河流、水库以及重点断面设置了16个水质监测站,每4小时就可将前端巡查采集的数据传给后台指挥中心进行分析和评判。“目前实现了水质进行常态化监测,按‘一月一监测+季监测+自动监测’方式,今年对重点河库进行了11个次监测,135个断面进行了4次季度监测,重点断面采用自动监测。”

虽然有了“智慧河长”,但石柱的河长们也没歇着,他们巡河全靠一双腿。

在石柱沿溪镇码头,作为沿溪河河长的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明生,每个月都要巡河五六次,每次两公里左右的路程。检查是否有污水直排、拦河养鱼、占道违建……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这里离长江太近了,工作不容疏忽。”王明生说,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以前河面上很多垃圾,城镇生活污水、养殖场污水等排入江中又脏又臭。”王明生说,2017年,沿溪镇开始实行河长制,目前已有乡镇(街道)级河长8名,村级河长7名。“随着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有了河长的守护,石柱全县河库水质与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沿溪镇河长制的建设只是石柱的一个缩影。石柱水利局河长办负责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石柱探索“一河三长”机制,设有29个县级河长,293个镇级河长,273名村级河长,365名县级河(库)保洁员。数据显示,2020年,各级河长完成巡河36068次,完成率达193.1%,超额完成93.1%,上报的442个问题已完成全部整改。

石柱境内的河流也肉眼可见的发生了质的变化。该负责人表示,县内国控断面(湖海场)水质达到Ⅱ类,河流97个水质监测断面,2020年达标断面达95个。

富一方乡民——

山坡变梨园 环境美了钱包鼓了

石柱田畈村的坡地上,46岁的马容正忙着给梨树刷白,“既给梨树保温,也可以防虫蛀。”学习了种植技术后,马容已经成了一个半道出家的“专家”,说起梨树的管理头头是道。

马容正在给村民传授梨树刷白的相关技巧。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马容此前是村里的贫困户,他流转了50多亩种梨树,今年量产了30亩,但由于采摘技术等因素,损耗的梨子很多,没赚到多少钱,但他信心满满,他相信等到梨树丰产的时候,一定能赚大钱。

目前,整个田畈村梨园种植面积达到1700余亩。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说起这些改变,马容很感谢一个人——田畈村村支书曾瑞华。

曾瑞华曾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与人合伙在酉阳开过一家建筑公司,并出任公司董事长,年薪30万元。然而,他却突然将公司交由合伙人管理,放弃高薪,回到了家乡田畈村,出任村支部书记,每月领工资1100元。这中间究竟是为何?

田畈村海拔高度850米,是一座边坡上的村落,虽视野开阔山水如画,却无半亩平田。守着这个边坡,村里人祖辈以来,靠的就是种植三大坨:包谷、土豆、红苕。

由于坡陡,开挖和收获季节,就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时,边坡下的长江支系河流河沟四季混浊。养不活人的边坡,留不住人,土地撂荒,沉寂的山村变得更加落寞。坡度太大,没有沟渠,水土流失更严重。

2014年,当时的村支书给曾瑞华打去电话,希望他能回来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当时正担任公司董事长的他犹豫不决,但是老支书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你从18岁开始带动田畈村人致富,但家乡还没富,你却跑了,现在你个人致富了,你有责任。”

这句话打动了他。2016年8月,曾瑞华当选村支书,他辞掉董事长的身份,回到了家乡。

回来后,曾瑞华自掏腰包外出考察了六个省,并请来四位北京专家到村实地查看,给出规划意见。正在这个时候,水利部门也启动了龙河项目区田畈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非常认可曾瑞华的规划意见,为这个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

石柱田畈村的一位村民正在给自己承包的梨树修枝。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资金到位,田畈村梨园正式开搞,田畈村迅速改变了模样,荒草丛生的景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生长的梨树,土地平整。三月春来,梨花盛雪;夏季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曾瑞华介绍,整个田畈村梨园种植面积达到1700余亩,今年量产达到400多亩30余万斤,产值180多万元。全村总计参与梨园种植的有328户,共有1312人。其中有56户贫困户,共计235人。村民们分片流转土地,承包梨园,或入园打工,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水土保持综合整治,使田畈村看到了希望。依着青山,仗着绿水,田畈村人盼来了金山银山。这样的景象,也正是重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一个动人的片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