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场 | 经济破万亿 群山披青衣 重庆绿色发展为什么“能”?
而守护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也就成为长江上游重镇重庆肩上的重担。

渝论场 | 经济破万亿 群山披青衣 重庆绿色发展为什么“能”?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1-05

重庆和湖北交界的长江培石断面,这里是重庆长江干流出境水水质国家考核断面。工作人员驾驶监测船,正在取水检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清晨的巫山,云雾挂山间。阳光穿透江面的薄雾,雄奇秀美的巫峡若隐若现。纬度 31°01′38.1642″,经度110°06′37.026″的长江培石断面,是长江流经重庆进入湖北的省界断面,也是重庆长江干流出境水水质国家考核断面。工作人员驾驶监测船,取水检测。结果显示,水质类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691公里,是长江重庆段的长度。这里的生态环境好不好,关系全国35%的淡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

2016年1月4日—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其后5年间,习总书记又在武汉召开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而守护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也就成为长江上游重镇重庆肩上的重担。

2021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渝召开五周年。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将清澈碧波送给下游。

“生态优先”,是为了“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07.10亿元,同比增长2.6%——“绿水青山”正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队正在日常巡航。不仅如此,队员们还会用竹竿和油草为长江野生鱼搭建“人工产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织密“一江碧水”常态化“防护网”

2020年12月21日下午,长江江津段主航道,程永彬正驾船在江面上巡护。

52岁的他,已在长江上行船30多年。他曾是一名渔民,而现在却成了一名渔业资源义务巡护员。

江津区是长江入渝第一个区,程永彬的家就在江津区油溪镇。从10多岁开始,程永彬就做起了渔民。在他的记忆里,80年代那会儿一网下去,就能有二三十斤的鱼。后来,非法电鱼的多了,一天下来有2、3斤鱼就不错了。

“看着长江鱼越来越少,我心里着急。”

2014年,一位叫刘鸿的生态保护志愿者找到他,邀请他加入志愿护渔队,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程永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2018年,江津实施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转产工作。程永彬彻底放下渔网,成了一名“护渔人”。

从捕鱼人到护渔人——程永彬并非个案。

2018年底,为实现“禁捕退捕”制度化常态化,江津区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其中,不少人像程永彬一样当起了“护渔人”。

“程永彬”们的“变身”是长江生态保护的大势所趋。从今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庆段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

长江生态的持续向好,为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图为大批红嘴鸥来到长江重庆段水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这项政策的出台,给长江的鱼儿提供了安全的繁殖环境。而为了让渔民们结束“漂泊”,转型上岸,重庆还制定了一系列涵盖医疗、养老、就业等环节的配套制度。

以江津为例,截至目前,江津对退捕渔民已组织技能培训145人,实现“应培尽培”。544名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405人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

禁渔保护了长江生态平衡,另一个同样正在实施的制度——《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则在努力守护重庆的一江碧波。

对重庆而言,“河长”这个词并不陌生。为了管好河流和水库等重要水资源,重庆创新实施“双总河长制”,即由市、区县、街镇三级党政“一把手”同时担任“双总河长”,建立了市、区县、街镇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市、区县、街镇、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

以重庆石柱为例,共设有29个县级河长,293个镇级河长,273名村级河长,365名县级河(库)保洁员。数据显示,2020年,各级河长完成巡河36068次,完成率达193.1%,超额完成93.1%,上报的442个问题已完成全部整改。

巫山县清漂队年均出动清漂船只3000艘次、作业人员9000余人次,清理转运处置干支流水域垃圾2.8万余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全市来看,重庆市共分级分段设置河长17551名,实现全市5300余条河流、3000余座水库“一河一长”全覆盖。重庆实行的“双总河长制”也获得了水利部、长江委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现在,随着《条例》的颁布,河长制已经作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常态制度在重庆固定下来。

和“禁渔”“河长制”一样,重庆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环境保护税优惠政策、率先展开“林长制”试点、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交易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动森林覆盖率指标区县间横向交易……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重庆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同时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长江上游生态织起了一张常态化“防护网”。

对此,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国川这样评价,近年来,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水平明显提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扎实有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两江协同创新区汇集了30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激活绿色发展“动力引擎”

明月山下,御临河畔,“两江协同创新区”正从一片荒芜中崛起。

两江协同创新区于2018年11月启动建设。作为“一城多园”西部科学城的重要园区,这里将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一道,激活重庆在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中的创新驱动“双动力”。

“建设之初,这里就坚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庆特色、高点定位来打造。目前,已经建成创新创业创造者空间20万方,还有60万方正在加紧建设中。到今年底就会建成并投用100万方的创新创业创造者空间。”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公司董事长王飞说。

“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据王飞介绍,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吸引国内外30家科研院所入驻,部分科技成果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2020年2月,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打造的汽车毫米波雷达项目正式落地两江新区,将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更灵敏的“嗅觉”,预计3年内产值将突破1亿元。该中心落地以来,已经与长安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正推进汽车雷达、三峡库区边坡灾害监测等10余项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

按照规划,未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将聚集全球顶尖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开启头脑风暴,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而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创新平台,仅仅是重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谋求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重庆是著名老工业基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曾经是本土工业的特征。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产业如此,传统产业亦然。

冬日暖阳下,长江涪陵段的低山浅丘,洋溢着一眼望不尽的绿色。在这些田间地头生长的青菜头,是当地群众的致富宝贝——作为涪陵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涪陵榨菜的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居国内第一。

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工艺讲究“三清三洗、三腌三榨”。传统榨菜采用风干脱水方法加工,但大规模生产后,青菜头在用盐腌制、加工成榨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盐废水。过去,为了治理废水,涪陵榨菜集团按照传统的生化处理模式,累计投入5亿元,在所有生产厂建立污水处理站9座,虽然也能使废水达标排放,却存在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废水回收难等问题。

2019年4月,企业投入1100万元,在行业内率先探索引进MVR技术,并在白鹤梁工厂建起了长30米、宽14米、高25米的MVR蒸发浓缩装置,通过将榨菜盐水中的盐分蒸发结晶,形成浓盐水和清水进行循环利用,每天可以处理220吨榨菜废水,回收食盐16吨。

涪陵榨菜集团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生化处理方式相比,MVR技术每吨可以降低处理成本25元,并具有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春节前,我们将投用更为先进的结晶系统,将腌制废水进一步结晶成85度固体盐。该技术引进后每天可结晶12吨盐,一年可为企业节省约160万元的用盐成本。”

在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重庆既培养了新动能,也对传统企业进行了改造,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5%。39个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增长10.2%,电子产业增长13.4%,装备产业增长2.3%,医药产业增长4.3%,材料产业增长6.4%,消费品产业增长0.8%,能源工业增长1.1%。

对此,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所所长吴安表示,近年来,重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不断用现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既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绿色动能效应日益凸显。

果园港工作人员使用堆场远程控制系统操作集装箱吊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内陆开放“联结”全球

凛冬时节,果园港码头一派繁忙。

码头上,高耸的场桥就像一只只钢铁巨臂,摆弄着一块块“积木”——集装箱。

控制间里,工作人员紧盯显示屏,手握操作手柄,从容控制着场桥,操纵“钢铁巨臂”灵活而精准地执行货物运送等动作。

果园港使用的这套智能理货系统,识别率达96%以上。在理货的同时,理货报告也即时生成,并通过系统线上发送至海关。

2020年抗疫期间,果园港还上线了集装箱“无纸化平台”。该平台采用新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繁复的纸质单证被电子单证替代,系统整体实现单证电子化、道闸无人化,全程无需人工交接。

果园港于2013年12月正式开港。短短7年,就从一个小型码头跃升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

像果园港这样的例子,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进程中还有很多。

目前,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重庆“铁公水联运”体系建设在提速——中心城区的果园港、涪陵龙头港、万州新田港、江津珞璜港等“铁公水联运”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全部投用,合川渭沱港、忠县新生港等重点港口建设顺利推进,即将开工建设九龙坡黄磏港、渝北洛碛港。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拥有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基地集中布局形成的多平台汇集、多功能叠加、多通道集聚的独特优势。

发挥好这样的“先天优势”、扎实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也是重庆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对此,两江新区自贸办副主任李国强深有体会:“我们以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强化开放通道畅通高效,国际多式联运体系更加成型。”

据李国强介绍,在成立果园港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发展公司,搭建市区两级建设指挥部基础上,鱼嘴铁路货运站北场站提速建成投用,具备150万辆整车和集装箱5万标箱运力,南场集装箱专用场站与成都铁路局达成合作共识,即将开工建设。

“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挑战,两江新区在开放通道出新成效、开放平台出新作用、开放型经济出新亮点、开放合作出新进展、开放环境出新气象等方面育先机,在建设内陆开放重要门户中开新局。”李国强说。

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两江新区外贸进出口额1759亿元,增长12.5%;一般贸易占两江新区进出口贸易额48%,贸易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此外,2020年1-10月,两江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477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580亿元,增长20.8%,高出两江新区全年增幅8个百分点;新增外资企业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占比达70%以上。

不仅仅是两江新区——近年来,在对外开放战略的引领下,重庆紧抓时代发展机遇,不断拓展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开放口岸,打造对外连通的立体交通体系,逐渐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也不断激活了发展新动力。

对此,重庆社会科学院国际经贸与物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晓燕认为,近年来,重庆紧紧围绕“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特别是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不仅是重庆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的体现,也是重庆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全面开创重庆对外开放新局面的成果”。

仅2020年前11个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589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2.1%。其中,出口3794.5亿元,增长12.2%;进口2099.5亿元,增长1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华侨 实习生 石若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渝论场 | 经济破万亿 群山披青衣 重庆绿色发展为什么“能”?

2021-01-05 06:00:00 来源:

重庆和湖北交界的长江培石断面,这里是重庆长江干流出境水水质国家考核断面。工作人员驾驶监测船,正在取水检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清晨的巫山,云雾挂山间。阳光穿透江面的薄雾,雄奇秀美的巫峡若隐若现。纬度 31°01′38.1642″,经度110°06′37.026″的长江培石断面,是长江流经重庆进入湖北的省界断面,也是重庆长江干流出境水水质国家考核断面。工作人员驾驶监测船,取水检测。结果显示,水质类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691公里,是长江重庆段的长度。这里的生态环境好不好,关系全国35%的淡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

2016年1月4日—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其后5年间,习总书记又在武汉召开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而守护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也就成为长江上游重镇重庆肩上的重担。

2021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渝召开五周年。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将清澈碧波送给下游。

“生态优先”,是为了“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07.10亿元,同比增长2.6%——“绿水青山”正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队正在日常巡航。不仅如此,队员们还会用竹竿和油草为长江野生鱼搭建“人工产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织密“一江碧水”常态化“防护网”

2020年12月21日下午,长江江津段主航道,程永彬正驾船在江面上巡护。

52岁的他,已在长江上行船30多年。他曾是一名渔民,而现在却成了一名渔业资源义务巡护员。

江津区是长江入渝第一个区,程永彬的家就在江津区油溪镇。从10多岁开始,程永彬就做起了渔民。在他的记忆里,80年代那会儿一网下去,就能有二三十斤的鱼。后来,非法电鱼的多了,一天下来有2、3斤鱼就不错了。

“看着长江鱼越来越少,我心里着急。”

2014年,一位叫刘鸿的生态保护志愿者找到他,邀请他加入志愿护渔队,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程永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2018年,江津实施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转产工作。程永彬彻底放下渔网,成了一名“护渔人”。

从捕鱼人到护渔人——程永彬并非个案。

2018年底,为实现“禁捕退捕”制度化常态化,江津区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其中,不少人像程永彬一样当起了“护渔人”。

“程永彬”们的“变身”是长江生态保护的大势所趋。从今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庆段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

长江生态的持续向好,为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图为大批红嘴鸥来到长江重庆段水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这项政策的出台,给长江的鱼儿提供了安全的繁殖环境。而为了让渔民们结束“漂泊”,转型上岸,重庆还制定了一系列涵盖医疗、养老、就业等环节的配套制度。

以江津为例,截至目前,江津对退捕渔民已组织技能培训145人,实现“应培尽培”。544名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405人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

禁渔保护了长江生态平衡,另一个同样正在实施的制度——《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则在努力守护重庆的一江碧波。

对重庆而言,“河长”这个词并不陌生。为了管好河流和水库等重要水资源,重庆创新实施“双总河长制”,即由市、区县、街镇三级党政“一把手”同时担任“双总河长”,建立了市、区县、街镇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市、区县、街镇、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

以重庆石柱为例,共设有29个县级河长,293个镇级河长,273名村级河长,365名县级河(库)保洁员。数据显示,2020年,各级河长完成巡河36068次,完成率达193.1%,超额完成93.1%,上报的442个问题已完成全部整改。

巫山县清漂队年均出动清漂船只3000艘次、作业人员9000余人次,清理转运处置干支流水域垃圾2.8万余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全市来看,重庆市共分级分段设置河长17551名,实现全市5300余条河流、3000余座水库“一河一长”全覆盖。重庆实行的“双总河长制”也获得了水利部、长江委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现在,随着《条例》的颁布,河长制已经作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常态制度在重庆固定下来。

和“禁渔”“河长制”一样,重庆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环境保护税优惠政策、率先展开“林长制”试点、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交易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动森林覆盖率指标区县间横向交易……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重庆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同时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长江上游生态织起了一张常态化“防护网”。

对此,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国川这样评价,近年来,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水平明显提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扎实有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两江协同创新区汇集了30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激活绿色发展“动力引擎”

明月山下,御临河畔,“两江协同创新区”正从一片荒芜中崛起。

两江协同创新区于2018年11月启动建设。作为“一城多园”西部科学城的重要园区,这里将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一道,激活重庆在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中的创新驱动“双动力”。

“建设之初,这里就坚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庆特色、高点定位来打造。目前,已经建成创新创业创造者空间20万方,还有60万方正在加紧建设中。到今年底就会建成并投用100万方的创新创业创造者空间。”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公司董事长王飞说。

“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据王飞介绍,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吸引国内外30家科研院所入驻,部分科技成果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2020年2月,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打造的汽车毫米波雷达项目正式落地两江新区,将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更灵敏的“嗅觉”,预计3年内产值将突破1亿元。该中心落地以来,已经与长安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正推进汽车雷达、三峡库区边坡灾害监测等10余项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

按照规划,未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将聚集全球顶尖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开启头脑风暴,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而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创新平台,仅仅是重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谋求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重庆是著名老工业基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曾经是本土工业的特征。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产业如此,传统产业亦然。

冬日暖阳下,长江涪陵段的低山浅丘,洋溢着一眼望不尽的绿色。在这些田间地头生长的青菜头,是当地群众的致富宝贝——作为涪陵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涪陵榨菜的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居国内第一。

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工艺讲究“三清三洗、三腌三榨”。传统榨菜采用风干脱水方法加工,但大规模生产后,青菜头在用盐腌制、加工成榨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盐废水。过去,为了治理废水,涪陵榨菜集团按照传统的生化处理模式,累计投入5亿元,在所有生产厂建立污水处理站9座,虽然也能使废水达标排放,却存在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废水回收难等问题。

2019年4月,企业投入1100万元,在行业内率先探索引进MVR技术,并在白鹤梁工厂建起了长30米、宽14米、高25米的MVR蒸发浓缩装置,通过将榨菜盐水中的盐分蒸发结晶,形成浓盐水和清水进行循环利用,每天可以处理220吨榨菜废水,回收食盐16吨。

涪陵榨菜集团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生化处理方式相比,MVR技术每吨可以降低处理成本25元,并具有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春节前,我们将投用更为先进的结晶系统,将腌制废水进一步结晶成85度固体盐。该技术引进后每天可结晶12吨盐,一年可为企业节省约160万元的用盐成本。”

在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重庆既培养了新动能,也对传统企业进行了改造,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5%。39个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增长10.2%,电子产业增长13.4%,装备产业增长2.3%,医药产业增长4.3%,材料产业增长6.4%,消费品产业增长0.8%,能源工业增长1.1%。

对此,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所所长吴安表示,近年来,重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不断用现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既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绿色动能效应日益凸显。

果园港工作人员使用堆场远程控制系统操作集装箱吊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内陆开放“联结”全球

凛冬时节,果园港码头一派繁忙。

码头上,高耸的场桥就像一只只钢铁巨臂,摆弄着一块块“积木”——集装箱。

控制间里,工作人员紧盯显示屏,手握操作手柄,从容控制着场桥,操纵“钢铁巨臂”灵活而精准地执行货物运送等动作。

果园港使用的这套智能理货系统,识别率达96%以上。在理货的同时,理货报告也即时生成,并通过系统线上发送至海关。

2020年抗疫期间,果园港还上线了集装箱“无纸化平台”。该平台采用新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繁复的纸质单证被电子单证替代,系统整体实现单证电子化、道闸无人化,全程无需人工交接。

果园港于2013年12月正式开港。短短7年,就从一个小型码头跃升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

像果园港这样的例子,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进程中还有很多。

目前,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重庆“铁公水联运”体系建设在提速——中心城区的果园港、涪陵龙头港、万州新田港、江津珞璜港等“铁公水联运”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全部投用,合川渭沱港、忠县新生港等重点港口建设顺利推进,即将开工建设九龙坡黄磏港、渝北洛碛港。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拥有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基地集中布局形成的多平台汇集、多功能叠加、多通道集聚的独特优势。

发挥好这样的“先天优势”、扎实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也是重庆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对此,两江新区自贸办副主任李国强深有体会:“我们以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强化开放通道畅通高效,国际多式联运体系更加成型。”

据李国强介绍,在成立果园港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发展公司,搭建市区两级建设指挥部基础上,鱼嘴铁路货运站北场站提速建成投用,具备150万辆整车和集装箱5万标箱运力,南场集装箱专用场站与成都铁路局达成合作共识,即将开工建设。

“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挑战,两江新区在开放通道出新成效、开放平台出新作用、开放型经济出新亮点、开放合作出新进展、开放环境出新气象等方面育先机,在建设内陆开放重要门户中开新局。”李国强说。

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两江新区外贸进出口额1759亿元,增长12.5%;一般贸易占两江新区进出口贸易额48%,贸易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此外,2020年1-10月,两江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477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580亿元,增长20.8%,高出两江新区全年增幅8个百分点;新增外资企业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占比达70%以上。

不仅仅是两江新区——近年来,在对外开放战略的引领下,重庆紧抓时代发展机遇,不断拓展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开放口岸,打造对外连通的立体交通体系,逐渐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也不断激活了发展新动力。

对此,重庆社会科学院国际经贸与物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晓燕认为,近年来,重庆紧紧围绕“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特别是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不仅是重庆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的体现,也是重庆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全面开创重庆对外开放新局面的成果”。

仅2020年前11个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589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2.1%。其中,出口3794.5亿元,增长12.2%;进口2099.5亿元,增长1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华侨 实习生 石若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责任编辑: 韩曜聪]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