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原党支部书记匡后明:
脱贫不能等靠要,得靠自己加油干
核桃丰收了,作为产业带头人的匡后明很高兴。记者 龙丹梅 摄/视觉重庆
今年,70岁的匡后明迎来了两件大事——一是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光荣地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二是当了50多年村干部的他从村党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他并未答应女儿的要求立即进城,而是留在村里搞产业。
从1969年起,匡后明先后担任巫溪县中梁乡石锣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职务。生产队改为石锣村后,他又当选为石锣村党支部书记。之后33年里,他先后历经11次村级组织换届,几乎每次都是全票当选,深受村民信任。
石锣村位于大巴山深处,海拔600-1600米,距离中梁乡政府20公里,距离县城72公里。上世纪90年代,石锣村和大多数大巴山深处的村庄一样,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中梁乡6个村1个社区,石锣村条件最差。
“等不是办法,凡事得自己先干起来!”1996年,匡后明带着村民从山下沿着羊肠小道抬电杆上山,攀悬崖、爬峭壁,将100多根电杆立在了山上,偏远落后的石锣村在全乡率先通了电。
1999年,匡后明动员村民投工投劳、集资修路,带领村民硬是在悬崖上挖出了一条17公里的毛坯路。那个年代,几乎全靠人力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是不可想象的事。石锣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被提炼成“石锣精神”,成为巫溪全县人民学习的榜样。
2001年,匡后明又带着村民拉水管、修水池,条件最差的石锣村又在全乡率先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
改善了基础设施后,他又带着村民搞产业。前些年,巫溪县发展山羊产业,匡后明将自己养的母羊免费借给贫困户,几年来,他借出去的羊有百把头,自家常年在栏的只有四五十头。
在匡后明的带领下,石锣村2015年底就实现了整村脱贫。女儿催他赶紧“下岗”进城养老,但一来村民不肯答应,二来他担心村里的产业根基还没扎稳,不放心离开。
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匡后明看准了核桃是个长远增收产业,便成天泡在核桃林里钻研技术,老伴经常念叨他“着了魔”。这两年,核桃种植见了效益,村民纷纷跟着他嫁接改换品种,原本打算趁村两委换届“退休”的他,比以前更忙了。
见他总是自己贴钱搞产业,有人劝他“等等上面的扶持政策”。但他说:“有政策扶持当然好,但没政策也不能‘等靠要’,浪费了发展产业的时机,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