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视野的文明描述与启示
——读《5000年文明启示录》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地球村”之感越来越强烈。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描述、认知的全球史观逐渐得到学界公认,类似著作也不断推出并持续走俏,这从文化角度揭示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主流的历史必然。著名历史学家、宏观历史研究学派开创者威廉·H.麦克尼尔所著的《5000年文明启示录》,正是这样的佳作。

全球史视野的文明描述与启示
——读《5000年文明启示录》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3-19

郑劲松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地球村”之感越来越强烈。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描述、认知的全球史观逐渐得到学界公认,类似著作也不断推出并持续走俏,这从文化角度揭示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主流的历史必然。著名历史学家、宏观历史研究学派开创者威廉·H.麦克尼尔所著的《5000年文明启示录》,正是这样的佳作。

顾名思义,与其他著作比,《5000年文明启示录》弱化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政治斗争以及朝代或国家的兴亡更替,淡化了单纯的历史与文化概念,突出了“文明启示”主线。何谓文明启示?作者认为,“就是人类祖先在混乱中确立秩序,为蛮荒带来文明,用繁华取代贫瘠。”

全书分为“历史发轫”“欧亚文化平衡”“远西挑战世界”“世界主义发轫”四个部分26章,沿着文明诞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站在全球视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描述、解析了世界主要文明体的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造、关键节点与发展历程以及宗教、战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现象、问题与启示。

作者从法国南部一处岩洞原始壁画起笔,综合地理与考古发现,对人类诞生前的地理、气候环境做了生动描述:“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表变化得非常缓慢。然而在几亿年里,高山耸峙,随后又在风和水的缓慢作用下,逐渐剥蚀。海洋覆盖干燥的陆地,后来又在陆地重现的过程中,往后退却。冰川时代来了又去,气候发生改变。新形态生命得以进化,老的物种消失不见。”

作者在书中认为,人类的出现改变了地貌,因为“人类的出现也给环境带来了深远显著的变化。因为人类挑选、驯化平原和草原动物,取代野生物种,从而改变地球生态平衡”。

本书以“文明启示录”为题名符其实。作者总是在不紧不慢的历史走笔中时不时地抽身而出,对当下人类社会作出一两句评点。比如,书中叙述了原始先民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后评论:“伴随这些成就而来的东西常常出乎意料、不如人意……农民为种植谷物或其他作物,破坏了自然植被,导致地表侵蚀。有时整个地区的表层土都被剥离。近代,人类甚至开始改变地球的自然地理。这些活动不局限于建造城市,修筑高速公路和堤坝,铺设管道,开凿运河,也包括制造各种废弃物,污染水和大气。”显而易见,这是从历史出发对当今生态环境的反思与启示。因为“大自然不自觉的慢速改造力量与人类自觉的协作力量无法相提并论”,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却“细思极恐”。

书中作者还对中华文明有较多描述。“河谷文明”“雨水浇灌土地上文明的兴起”两章,作者对古老文明为什么诞生于大河流域做了解读:“大河形成了冲积平原,谷物种植勃兴,这种环境浑然天成。近河处,灌溉便利,作物繁茂。”

于是,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文明出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文明齐头并进。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黄河中下流的大中原地区形成了中华文明。

随后,作者以笔墨均衡的三个章节对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做了生动描述,并对中国和中华文明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全球史视野的文明描述与启示
——读《5000年文明启示录》

2021-03-19 09:11:54 来源: 0 条评论

郑劲松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地球村”之感越来越强烈。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描述、认知的全球史观逐渐得到学界公认,类似著作也不断推出并持续走俏,这从文化角度揭示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主流的历史必然。著名历史学家、宏观历史研究学派开创者威廉·H.麦克尼尔所著的《5000年文明启示录》,正是这样的佳作。

顾名思义,与其他著作比,《5000年文明启示录》弱化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政治斗争以及朝代或国家的兴亡更替,淡化了单纯的历史与文化概念,突出了“文明启示”主线。何谓文明启示?作者认为,“就是人类祖先在混乱中确立秩序,为蛮荒带来文明,用繁华取代贫瘠。”

全书分为“历史发轫”“欧亚文化平衡”“远西挑战世界”“世界主义发轫”四个部分26章,沿着文明诞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站在全球视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描述、解析了世界主要文明体的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造、关键节点与发展历程以及宗教、战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现象、问题与启示。

作者从法国南部一处岩洞原始壁画起笔,综合地理与考古发现,对人类诞生前的地理、气候环境做了生动描述:“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表变化得非常缓慢。然而在几亿年里,高山耸峙,随后又在风和水的缓慢作用下,逐渐剥蚀。海洋覆盖干燥的陆地,后来又在陆地重现的过程中,往后退却。冰川时代来了又去,气候发生改变。新形态生命得以进化,老的物种消失不见。”

作者在书中认为,人类的出现改变了地貌,因为“人类的出现也给环境带来了深远显著的变化。因为人类挑选、驯化平原和草原动物,取代野生物种,从而改变地球生态平衡”。

本书以“文明启示录”为题名符其实。作者总是在不紧不慢的历史走笔中时不时地抽身而出,对当下人类社会作出一两句评点。比如,书中叙述了原始先民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后评论:“伴随这些成就而来的东西常常出乎意料、不如人意……农民为种植谷物或其他作物,破坏了自然植被,导致地表侵蚀。有时整个地区的表层土都被剥离。近代,人类甚至开始改变地球的自然地理。这些活动不局限于建造城市,修筑高速公路和堤坝,铺设管道,开凿运河,也包括制造各种废弃物,污染水和大气。”显而易见,这是从历史出发对当今生态环境的反思与启示。因为“大自然不自觉的慢速改造力量与人类自觉的协作力量无法相提并论”,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却“细思极恐”。

书中作者还对中华文明有较多描述。“河谷文明”“雨水浇灌土地上文明的兴起”两章,作者对古老文明为什么诞生于大河流域做了解读:“大河形成了冲积平原,谷物种植勃兴,这种环境浑然天成。近河处,灌溉便利,作物繁茂。”

于是,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文明出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文明齐头并进。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黄河中下流的大中原地区形成了中华文明。

随后,作者以笔墨均衡的三个章节对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做了生动描述,并对中国和中华文明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