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行业上市企业市值与数量 生物医药排名重庆第一
2010年,重庆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600多亿元,产业集群初步成型,形成了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为主体的产业布局。目前,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91余家,其中年产值10亿元级的企业有13家;11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市值超3000亿元,市值和数量在重庆所有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看效果|行业上市企业市值与数量 生物医药排名重庆第一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3-29

记者 曾立 杨永芹  

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2010年,重庆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600多亿元,产业集群初步成型,形成了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为主体的产业布局。目前,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91余家,其中年产值10亿元级的企业有13家;11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市值超3000亿元,市值和数量在重庆所有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不足

产业规模依然偏小、子行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老化,竞争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支撑不够等。

明知买卖“不划算”

植恩生物为何还要做

植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于2001年,是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和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6亿元,同比增长63%。

今年春节前夕,重庆药企植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恩生物”)的一款抗精神分裂症用药——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中标第四轮国家药品集采。

据预判,该药品今年在中美市场的销售收入有望超过1亿元,未来5年,产品的市场规模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50%。

然而在此之前,该药品在业内并不被看好。

植恩生物轮值总经理徐天帅给记者透露:其实,这款药品的研发人并不是植恩生物,而是一家浙江的医药公司。2018年12月植恩生物购买该药品权益时,该产品年度销售收入不足百万。有媒体曾这样报道:《这个药年销不足100万 文号卖了0.67亿》。

明显是“不划算”的买卖,植恩生物为何还要做?

徐天帅坦言,这款药品对植恩生物而言,意义重大。2018年9月,该药品已经取得美国上市文号,因此,它不仅是植恩生物首个打开美国市场的产品,更是植恩生物通过MAH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成功引进的首个产品,为公司快速构建面向全球的供应链体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原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药品上市许可(药品批准文号)过去只颁发给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即药品上市许可和生产,只能是药厂一个主体。2015年,国家开始在上海、浙江等地试点MAH制度。该制度打破了“捆绑”的模式,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管理,让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资源整合成为可能。

2019年12月,随着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正式执行,MAH制度全面推开。

而在这一项交易中,植恩生物充分利用MAH制度的变化,发挥了资源“整合人”的作用。该产品可以与植恩生物现有品种进行整合,且市场潜力巨大,因而植恩生物以0.67亿元的价格,快速决策收购该产品批准文号,进而抢占了先机。

“如果我们自己研发这款产品,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甚至更长。同时作为行业共性问题,所有的产品研发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徐天帅表示,MAH制度下,药品批准文号可合法转让,植恩生物虽然支付了一定的价格成本,但获得了该产品的权益,可谓双赢。

据介绍,自2019年MAH制度正式实施以来,植恩生物已相继成立约10家MAH公司,成功引进3个产品和5个项目。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收超过16亿元。随着产品进入“集采”和新产品的引进,预计“十四五”时期,植恩生物营收年均增长约40%。

1个月内7家企业转产增产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怎么做到的

重庆国际生物城

2012年,巴南区木洞服装工业园开始向医药产业转型。2017年12月,市经信委为其授牌为“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2018年更名为重庆国际生物城。2019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已聚集8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达产后产值将超过千亿元。

一个从不生产口罩的企业,转产生产口罩,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重庆海明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答案是:2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口罩等防疫物资匮乏。大年初三晚上,正在海南过春节的重庆海明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伦,接到来自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希望企业能转产生产口罩、酒精棉片。

正月初四一早,汪伦飞回重庆。在重庆国际生物城帮助下,仅一天时间,公司就完成产品注册备案和生产备案。两天后,口罩、酒精棉片生产线就快速转动起来。

“在重庆国际生物城,疫情发生后一个月内快速转产、增产防疫用品的企业,共有7家。”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么短的时间,是如何做到的?

“根本原因,在于重庆国际生物城拥有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完善的要素保障和良好的服务环境,让企业快速跨界融合。”该负责人说。

如,海明卫生用品本来是生产无纺布、消毒湿巾的,无纺布是口罩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只需增加口罩生产线,立马就可以转产;

重庆南松凯博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本是生产4-甲基-1-N、N-二乙基-1、4-丁二胺(氯喹侧链),而4-丁二胺是抗新冠肺炎药物磷酸氯喹的关键原料。疫情后,公司扩建磷酸氯喹侧链、羟基氯喹侧链两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前者产能达到300吨/年、后者400吨/年;

重庆市普康消毒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消毒液、洗手液等消毒用品,疫情后重点生产75%酒精消毒液、84消毒剂;

……

与此同时,重庆国际生物城采取专人专班驻点服务的方式,24小时协助企业在全国各地组织原材料供应、解决物流保障等难题,为企业快速转产增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国际生物城以生物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有针对性地延链补链,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了包括基础实验、中试小试、动物实验、生产制造、孵创、代工、产业服务等配套体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才能在一个月时间内,实现7家企业快速转产增产,成为全市保供门类最全、产能最大的防疫物资生产基地之一。”该负责人介绍。

2020年,重庆国际生物城累计出口防护服(隔离服)860余万件,生产各类消毒用品5100余吨,产销口罩2210多万个,生产磷酸氯喹关键原料150吨,全年防疫物资板块实现产值约10亿元。

明知高投入高风险

智飞生物为何还要“烧钱”搞研发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家集疫苗、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推广、配送及进出口为一体的生物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16亿元,现有员工超3500人,资产突破150亿元。2010年9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截至2020年12月31日,智飞生物总市值逾2300亿元,被称为“中国民营疫苗第一股”。

在巴南区重庆国际生物城,有一个占地500多亩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这里,集中了4家研发型企业,总投资130亿元,是重庆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项目。

其背后的投资人,正是智飞生物及其控股股东。

众所周知,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靠疫苗代理业务发家。2017年到2019年,伴随宫颈癌疫苗等产品的火热销售,智飞生物年营收从13亿元升至106亿元,2020年再次增长39.47%,达到151亿元。

相比于产品市场推广营销,在生物医药行业搞自主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业内有“十年、十亿美元、10%的成功率”的形象概括。

既然如此,为何智飞生物还要“烧钱”搞研发?

“对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自己研发的产品,才拥有核心竞争力。”智飞生物董事长、总经理蒋仁生说。

2003年,智飞生物成立第二年,就在北京成立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致力于细菌类多联多价疫苗等人用新型疫苗研发和生产;2008年,智飞生物完成对安徽龙科马的并购重组,围绕结核病防治、病毒类疫苗进行了一系列的研发布局;2015年,蒋仁生又与智飞生物联合投资重庆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进军治疗性生物医药研发制造领域……

截至2020年底,智飞生物已拥有研发基地2个、研发中心1个,先后参与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攻关,自主在研项目达28项。

如今,智飞生物自主研发的产品矩阵陆续进入收获期。2020年5月,智飞生物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商品名:宜卡)正式上市;2021年3月中旬,智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获批在国内紧急使用;国家1类新药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结核感染人群用)也在全球率先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正处于上市审批阶段。

同时,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的宸安生物,其研发的一款胰岛素产品已经进入临床III期,预计今年底进行试生产;另一家研发企业智翔金泰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正在开展III期临床,预计年底将进入试生产。

业内观点 

结构需优化 创新待加强

——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短板仍较明显

记者 曾立 杨永芹  

2019年,重庆出台《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较快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良好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良好。2020年,在生物药领域,全市有10余个生物药物处入临床阶段;在化学药领域,累计约50个产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医疗器械领域,2020年1-7月,我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数达到122个,其中17个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超过往年全年水平。与此同时,我市还落地、开工、投用了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项目。

产值规模偏小 结构需要优化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标国际、国内发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的短板仍较明显,产业结构需更加优化,创新支撑也有待加强。

2019年,重庆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只有600多亿元,较江苏等发达地区差距明显。除了规模小,子行业也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如,化学药制剂占比仅为总产值的约1/4,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占比也只有约10%。

又如,具备市场优势的大品种数量稀少。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仅有1个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仅约50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严重制约集采参与程度,无法参与阿莫西林等超大市场品种竞争。

高端人才匮乏 资本活跃度不高

在创新方面,总体上看,重庆生物医药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较少、研发实力不强;人才资源也比较匮乏,缺乏院士等高端人才;资本活跃度不高,缺乏生物医药产业专项的政策性投资基金,融资额低。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还需继续发力。”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补齐平台短板、强化产业链条、增加优质品种、提升制造能力”为抓手,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打造纵向产业链(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到底、横向创新资源(人才、资本、平台、政策)到边的医药产业发展新生态,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从需求拉动、仿制为主向创新驱动、仿创结合转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看效果|行业上市企业市值与数量 生物医药排名重庆第一

2021-03-29 07:28:42 来源: 0 条评论

记者 曾立 杨永芹  

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2010年,重庆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600多亿元,产业集群初步成型,形成了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为主体的产业布局。目前,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91余家,其中年产值10亿元级的企业有13家;11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市值超3000亿元,市值和数量在重庆所有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不足

产业规模依然偏小、子行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老化,竞争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支撑不够等。

明知买卖“不划算”

植恩生物为何还要做

植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于2001年,是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和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6亿元,同比增长63%。

今年春节前夕,重庆药企植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恩生物”)的一款抗精神分裂症用药——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中标第四轮国家药品集采。

据预判,该药品今年在中美市场的销售收入有望超过1亿元,未来5年,产品的市场规模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50%。

然而在此之前,该药品在业内并不被看好。

植恩生物轮值总经理徐天帅给记者透露:其实,这款药品的研发人并不是植恩生物,而是一家浙江的医药公司。2018年12月植恩生物购买该药品权益时,该产品年度销售收入不足百万。有媒体曾这样报道:《这个药年销不足100万 文号卖了0.67亿》。

明显是“不划算”的买卖,植恩生物为何还要做?

徐天帅坦言,这款药品对植恩生物而言,意义重大。2018年9月,该药品已经取得美国上市文号,因此,它不仅是植恩生物首个打开美国市场的产品,更是植恩生物通过MAH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成功引进的首个产品,为公司快速构建面向全球的供应链体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原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药品上市许可(药品批准文号)过去只颁发给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即药品上市许可和生产,只能是药厂一个主体。2015年,国家开始在上海、浙江等地试点MAH制度。该制度打破了“捆绑”的模式,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管理,让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资源整合成为可能。

2019年12月,随着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正式执行,MAH制度全面推开。

而在这一项交易中,植恩生物充分利用MAH制度的变化,发挥了资源“整合人”的作用。该产品可以与植恩生物现有品种进行整合,且市场潜力巨大,因而植恩生物以0.67亿元的价格,快速决策收购该产品批准文号,进而抢占了先机。

“如果我们自己研发这款产品,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甚至更长。同时作为行业共性问题,所有的产品研发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徐天帅表示,MAH制度下,药品批准文号可合法转让,植恩生物虽然支付了一定的价格成本,但获得了该产品的权益,可谓双赢。

据介绍,自2019年MAH制度正式实施以来,植恩生物已相继成立约10家MAH公司,成功引进3个产品和5个项目。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收超过16亿元。随着产品进入“集采”和新产品的引进,预计“十四五”时期,植恩生物营收年均增长约40%。

1个月内7家企业转产增产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怎么做到的

重庆国际生物城

2012年,巴南区木洞服装工业园开始向医药产业转型。2017年12月,市经信委为其授牌为“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2018年更名为重庆国际生物城。2019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已聚集8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达产后产值将超过千亿元。

一个从不生产口罩的企业,转产生产口罩,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重庆海明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答案是:2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口罩等防疫物资匮乏。大年初三晚上,正在海南过春节的重庆海明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伦,接到来自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希望企业能转产生产口罩、酒精棉片。

正月初四一早,汪伦飞回重庆。在重庆国际生物城帮助下,仅一天时间,公司就完成产品注册备案和生产备案。两天后,口罩、酒精棉片生产线就快速转动起来。

“在重庆国际生物城,疫情发生后一个月内快速转产、增产防疫用品的企业,共有7家。”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么短的时间,是如何做到的?

“根本原因,在于重庆国际生物城拥有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完善的要素保障和良好的服务环境,让企业快速跨界融合。”该负责人说。

如,海明卫生用品本来是生产无纺布、消毒湿巾的,无纺布是口罩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只需增加口罩生产线,立马就可以转产;

重庆南松凯博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本是生产4-甲基-1-N、N-二乙基-1、4-丁二胺(氯喹侧链),而4-丁二胺是抗新冠肺炎药物磷酸氯喹的关键原料。疫情后,公司扩建磷酸氯喹侧链、羟基氯喹侧链两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前者产能达到300吨/年、后者400吨/年;

重庆市普康消毒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消毒液、洗手液等消毒用品,疫情后重点生产75%酒精消毒液、84消毒剂;

……

与此同时,重庆国际生物城采取专人专班驻点服务的方式,24小时协助企业在全国各地组织原材料供应、解决物流保障等难题,为企业快速转产增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国际生物城以生物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有针对性地延链补链,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了包括基础实验、中试小试、动物实验、生产制造、孵创、代工、产业服务等配套体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才能在一个月时间内,实现7家企业快速转产增产,成为全市保供门类最全、产能最大的防疫物资生产基地之一。”该负责人介绍。

2020年,重庆国际生物城累计出口防护服(隔离服)860余万件,生产各类消毒用品5100余吨,产销口罩2210多万个,生产磷酸氯喹关键原料150吨,全年防疫物资板块实现产值约10亿元。

明知高投入高风险

智飞生物为何还要“烧钱”搞研发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家集疫苗、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推广、配送及进出口为一体的生物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16亿元,现有员工超3500人,资产突破150亿元。2010年9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截至2020年12月31日,智飞生物总市值逾2300亿元,被称为“中国民营疫苗第一股”。

在巴南区重庆国际生物城,有一个占地500多亩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这里,集中了4家研发型企业,总投资130亿元,是重庆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项目。

其背后的投资人,正是智飞生物及其控股股东。

众所周知,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靠疫苗代理业务发家。2017年到2019年,伴随宫颈癌疫苗等产品的火热销售,智飞生物年营收从13亿元升至106亿元,2020年再次增长39.47%,达到151亿元。

相比于产品市场推广营销,在生物医药行业搞自主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业内有“十年、十亿美元、10%的成功率”的形象概括。

既然如此,为何智飞生物还要“烧钱”搞研发?

“对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自己研发的产品,才拥有核心竞争力。”智飞生物董事长、总经理蒋仁生说。

2003年,智飞生物成立第二年,就在北京成立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致力于细菌类多联多价疫苗等人用新型疫苗研发和生产;2008年,智飞生物完成对安徽龙科马的并购重组,围绕结核病防治、病毒类疫苗进行了一系列的研发布局;2015年,蒋仁生又与智飞生物联合投资重庆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进军治疗性生物医药研发制造领域……

截至2020年底,智飞生物已拥有研发基地2个、研发中心1个,先后参与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攻关,自主在研项目达28项。

如今,智飞生物自主研发的产品矩阵陆续进入收获期。2020年5月,智飞生物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商品名:宜卡)正式上市;2021年3月中旬,智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获批在国内紧急使用;国家1类新药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结核感染人群用)也在全球率先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正处于上市审批阶段。

同时,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的宸安生物,其研发的一款胰岛素产品已经进入临床III期,预计今年底进行试生产;另一家研发企业智翔金泰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正在开展III期临床,预计年底将进入试生产。

业内观点 

结构需优化 创新待加强

——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短板仍较明显

记者 曾立 杨永芹  

2019年,重庆出台《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较快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良好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良好。2020年,在生物药领域,全市有10余个生物药物处入临床阶段;在化学药领域,累计约50个产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医疗器械领域,2020年1-7月,我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数达到122个,其中17个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超过往年全年水平。与此同时,我市还落地、开工、投用了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项目。

产值规模偏小 结构需要优化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标国际、国内发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的短板仍较明显,产业结构需更加优化,创新支撑也有待加强。

2019年,重庆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只有600多亿元,较江苏等发达地区差距明显。除了规模小,子行业也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如,化学药制剂占比仅为总产值的约1/4,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占比也只有约10%。

又如,具备市场优势的大品种数量稀少。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仅有1个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仅约50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严重制约集采参与程度,无法参与阿莫西林等超大市场品种竞争。

高端人才匮乏 资本活跃度不高

在创新方面,总体上看,重庆生物医药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较少、研发实力不强;人才资源也比较匮乏,缺乏院士等高端人才;资本活跃度不高,缺乏生物医药产业专项的政策性投资基金,融资额低。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还需继续发力。”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补齐平台短板、强化产业链条、增加优质品种、提升制造能力”为抓手,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打造纵向产业链(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到底、横向创新资源(人才、资本、平台、政策)到边的医药产业发展新生态,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从需求拉动、仿制为主向创新驱动、仿创结合转型。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