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的任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后坚守重庆展开反击
3月18日,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52号的三层小楼,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前来学习参观的党员干部、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是光耀千秋的红岩精神诞生地,也见证了我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曲折发展历程。
80年前,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在红岩村,周恩来悲愤地写下“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揭露和抗议国民党顽固派暴行,并展开了猛烈政治反击。
“我们向你们保证无论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下,我们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我们的岗位,为党的任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周恩来领导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以集体名义回复党中央表示,留在重庆坚持斗争。
历史苍茫已远,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于逆境中锲而不舍的英雄气概,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维护抗战大局的宽广胸怀和政治智慧仍光芒闪耀,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
皖南事变是第二次反共高潮顶点
“皖南事变震惊中外,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在红岩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古越带领重庆日报记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中华民族存亡一线的时期。
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适应新形势,1939年初,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从此担负起维护国共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党在抗战时期的政治路线而不断凝聚革命力量的历史使命。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虽仍言“坚持抗战到底”,但其政策主导方面已从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此后,国民党坚持“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共政策,不断制造摩擦,一次次掀起反共高潮。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彭、叶、项复电,据理驳斥国民党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
此时,身在重庆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周恩来,也在为新四军北移积极斡旋。借蒋介石邀其共进“圣诞晚餐”大谈国内和平与团结的时机,他一针见血指出了国民党的假和平:“内战迫在眉睫,要谈和平与团结,请解新四军之围。”蒋介石却回答:“新四军如果不按命令调动,冲突难以避免,我敢断言你们必然失败。”晚宴交锋,让周恩来感到江南新四军危在旦夕。
当晚,周恩来在给中共中央的急电中认为:(蒋介石)“剿共”仍在加紧布置中。
果然,10天后,皖南事变发生了。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云岭出发往长江以北。1月6日,当部队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国民党8万人合围伏击。新四军英勇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被俘或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遇难。
回电党中央表示
坚守重庆并反击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珍贵文物储藏室里,一张报纸被层层保护着。“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两幅周恩来著名题词赫然其上。这是1941年1月18日的《新华日报》原件,纸张虽已泛黄,但却被历史永远铭记。
“为皖南事变题词揭露真相,冒着空前危险坚守重庆,展现了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智慧和大无畏气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徐康介绍,皖南事变发生后,党中央基于安全考虑,曾来电让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邓颖超等南方局领导干部紧急撤回延安。周恩来深刻认识到皖南事变形势的严重性和他在国民党统治中心所能发挥的作用,坚毅地说:“我要坚持到最后!”1月27日,中央同意叶返延,周、董、邓留渝及干部逐步撤退的建议。
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的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南方局在中央的领导下,对国民党反共行径进行了有力回击。一连数天,周恩来、叶剑英向蒋介石等人进行紧急交涉。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倒行逆施的通令,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将叶挺交付军事法庭审判。周恩来当即与何应钦打电话,怒斥其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当天,国民党新闻机关下令强迫重庆各报于18日刊载所谓的“一·一七”通告和 “发言人谈话”。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拒绝刊载,并组织撰写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消息和驳斥社论,却全都被扣压。紧张气氛下,周恩来于当晚在办公室满含悲愤地写下了题词和挽诗,要求《新华日报》用手迹制版,将其登在被抠去稿件的空白处。《新华日报》巧妙地通过了国民党重重新闻检查,并为提前发行作了周密准备。18日一早,得知消息的国民党特务匆匆赶来时,《新华日报》早已传遍大街小巷。
19日,南方局军事组起草并经周恩来、叶剑英审定的《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一文,在加急赶印出后,由南方局、办事处及报馆同志秘密散发,广泛传播皖南事变真相;25日,周恩来将中央军委关于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办法,交给张冲转蒋介石,严正声明:蒋如不实行这12条,就不恢复两党谈判。2月14日,周恩来会晤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提供国民党制造摩擦的材料,严正说明蒋介石如不改变反共政策,必致中国内战,使抗战熄火日本南进。因中共的正义立场得到国内外广泛支持,国民党当局陷入空前的孤立。
在南方局的政治攻势下,蒋介石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政策。3月6日,他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上被迫表示,“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约请周恩来面谈,答应解决国共之间的若干问题。至此,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以斗争求团结
开创统一战线新格局
“当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破坏团结抗战局面时,南方局毅然站在国共斗争的最前沿,以斗争求团结,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系国共合作的局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徐康说,抗战风雨飘摇之时,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站了出来,引领社会各界争取团结抗战。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夺取抗战胜利的极端重要性:“中国能否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解放出来,将决定于对这个统一战线的发展状况。”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斐长期致力于研究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和统一战线问题。他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继续下去,主要是我党对国内国际两个力量的争取。首先是争取苏、美、英等对国共合作抗战的继续支持,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一环,中国战场国共合作抗战局面的破裂,其严重后果是国际不可接受的;其次,尽最大努力争取团结国内中间势力,包括国民党民主派、各民主党派或政治团体、地方实力派、民族工商界、宗教界、少数民族、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他们是有相当影响的政治力量。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有一张2009年从国外收集到的照片。照片中,周恩来的领带有皱,还可看到稍许胡茬。徐康介绍,这是周恩来接受美国《生活》周刊记者卡尔·麦当斯采访时所拍。当时,外国记者对国民党信任度不断下降,比较相信共产党对皖南事变的报道,这与周恩来领导下的南方局外事组所做的大量工作密不可分。
展厅里还有一件港澳同胞送给新四军的“百幅”,取其“百福百寿”寓意,表达他们对新四军真诚的支持。这件珍贵文物,是当时港澳同胞精心缝制,通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转交给新四军的,也是当时我党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的生动写照。
抗战时期,中间党派均主张抗日救国,反对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针对他们的政治倾向,周恩来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各党派的共同合作”,建议将各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包容在内。在南方局和周恩来大力支持和援助下,民主党派冲破国民党的阻挠和压制,于1941年3月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又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其政治影响日益增大。
对国统区民族资产阶级的争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王若飞等南方局领导人同民族资产阶级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经常接触,鼓励他们积极为争取抗战胜利多作贡献,引导他们放眼未来。南方局还通过《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和周恩来等的讲演,向民族资产阶级宣传党的政治主张、财经政策和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表彰民族工商业者的爱国精神,鼓励他们为争取抗战胜利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方局的统一战线还包括团结广大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在国统区开展轰轰烈烈的进步文化运动,巩固和发展了文化统一战线。为打破皖南事变后的政治高压,在周恩来和南方局的领导下,重庆发起了规模空前的进步话剧创作演出活动——“雾季公演”,使大后方以话剧为主要形式的抗战戏剧达到鼎盛时期。
同时,南方局更是把文化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暨其后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为平台,团结进步人士,占领文化阵地,发展抗战进步文化,开创了国统区进步文化的新局面。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