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上演100多部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的大型话剧
“雾季公演” 永不褪色的抗战文化记忆
重庆日报记者 黄琪奥
■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这期间经常大雾弥漫,日机空袭大为减少,重庆文化界的进步人士连续几年利用这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演出,史称“雾季公演”。
■1941年至1945年的连续四个雾季里,100多部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的大型话剧在重庆上演,开创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1942年4月3日,重庆国泰大戏院舞台上,一位身穿长袍的男演员挥举着双手,激动地朗诵着。他充满激情的表演,赢得了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这位男主演就是曾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之一的金山。”4月9日,在位于渝中区中山一路抗建堂剧场的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内,红岩联线研究馆员刘英指着墙上的一张《屈原》剧照说,当时金山演出的这幕话剧,就是由著名作家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
1942年,话剧《屈原》在国泰大戏院举行首演后,轰动山城,重庆各报竞相报道公演盛况。在它的助推下,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文艺界进步人士发起的“雾季公演”被推向了高潮。
那么,南方局为何要开展“雾季公演”?话剧《屈原》是怎样诞生的?“雾季公演”又是如何开创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的?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先后走访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等地,并采访相关专家,力图还原“雾季公演”以及话剧《屈原》背后的故事。
为打破国民党的政治高压
“雾季公演”应运而生
时间回溯到1941年。
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重庆近来像一座“死城”,把人民压得喘不过气来,对国民党的严禁和封锁必须想个办法予以冲破,以打破国民党的政治高压。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内一些著名戏剧团体和文艺、演艺界知名人士也先后汇聚重庆。一时间,重庆演艺界名流荟萃,文艺演出空前繁荣。特别是1938年和1940年,在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领导下,当时在重庆的各大演出队和话剧团纷纷走上街头,表演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的剧目,重庆的抗战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但是,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直接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让国共合作濒临破裂。之后,国民党又实施政治高压,让大后方的重庆充斥着白色恐怖。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周恩来提出要打破国民党的政治高压时,立刻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会后,周恩来和阳翰笙、陈白尘等文化界进步人士进行反复研究后,决定利用日机轰炸较少的雾季,从话剧着手,通过演剧和剧评发动文化人士进行斗争,打破沉闷的政治空气,这就是‘雾季公演’最初的由来。”刘英说。
“雾季公演”选在每年10月到次年5月之间举行。“这主要是由当时重庆的天气决定的。”在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表示。
1941年10月11日,中华剧艺社的《大地回春》拉开“雾季公演”的帷幕。紧接着曹禺的《北京人》、沈浮的《重庆24小时》、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也陆续亮相。这些剧目的上演,不仅丰富了当时重庆人民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在战争恐怖和国民党高压统治下的人们以精神上的极大抚慰和鼓舞,坚定了他们的生存意志和不屈抗战的决心。
10天创作出《屈原》剧本
连演15天引起轰动
结束了在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的采访,重庆日报记者驱车来到七星岗。顺着伏牛巷缓坡一路朝上,一栋中西合璧的白色三层小楼出现在记者眼前。
“这栋小楼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刘英说,在1938年到1946年的这8年时间里,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就在此居住和办公,著名话剧《屈原》便诞生于此。
原来,随着“雾季公演”渐入佳境,周恩来等人意识到除了常规的话剧演出外,创作一部借古讽今的历史剧,无疑能更好宣传抗日,巩固统一战线。
“在这样的情形下,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废寝忘食,日夜疾书,仅用10天时间,就创作完成了五幕历史剧《屈原》。话剧《屈原》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屈原在楚国的遭遇,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借饱受强秦凌辱的楚国,来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国之现状。”刘英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年)》(第二卷)一书中,详细还原了郭沫若创作《屈原》的心路历程。其中,在1942年1月11日,郭沫若兴奋地写道:“夜,《屈原》完稿。‘全体颇为满意,全出意象之外’。”
事实也证明,《屈原》的推出让当时的重庆为之轰动。《屈原》剧本脱稿后,郭沫若把它交给时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发表。1942年1月24日至2月27日,该报连载了《屈原》剧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品背后的暗喻,大发雷霆,并立即下令撤销了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随着剧本的刊登,话剧《屈原》的上演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让《屈原》演出成功,幕后负责人阳翰笙决定为其配备强大的演出阵容,哪怕是一个配角,也由名演员来演。剧组最后确定:金山饰屈原,张瑞芳饰婵娟,顾而已饰楚怀王,白杨饰南后,施超饰靳尚,孙坚白饰宋玉,导演则由陈鲤庭担任。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42年4月3日,话剧《屈原》在国泰大戏院举行首演,之后又连演15天,卖出3.2万张票。关于演出盛况,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在回忆录中有这样描述:“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戏院隆重上演……在以后的15天里,很多人抱着被子睡到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
剧中的《雷电颂》传诵一时。当时的重庆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有人朗诵台词:“爆炸啊,你从云头滚下来吧!”就连人力车夫与警察发生冲突时,也会喊出这句话。
“话剧《屈原》的成功上演,无疑把首届‘雾季公演’推向了高潮。”刘英说,据统计,在四届“雾季公演”中,中华剧艺社、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演出团体为当时的重庆市民带来了《祖国在呼唤》《法西斯细菌》《北京人》《家》《雾重庆》等100多部大型话剧,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重庆‘雾季公演’不仅业绩辉煌,而且影响深远,它很快就体现在抗战胜利后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影片的成就上,参加这几部影片拍摄的成员,大多来自重庆的抗战剧坛,它更为解放后的中国戏剧、电影艺术的发展,储备了大批干部和人才。”对于“雾季公演”,已故著名话剧史家石曼曾如此评价。
启动经典抗战话剧排演工程
传承弘扬抗战戏剧文化
了解了《屈原》背后的故事,记者又回到位于抗建堂的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此时,虽然已是下午3点,但抗战戏剧博物馆内依然有不少游客。游客们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了解抗战戏剧的历史风貌、历史贡献和艺术成就。
“国泰大戏院和抗建堂是‘雾季公演’的重要场所。”刘英说,“雾季公演”期间,除了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著名话剧团体及舒秀文、张瑞芳、秦怡曾在抗建堂演出外,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虎符》《屈原》,曹禺的《北京人》《雷雨》,吴祖光的《牛郎织女》等经典话剧也曾在此上演,让抗建堂成为中国话剧的“圣殿”。
“抗战话剧,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传奇。它既是重庆市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话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张剑说,重庆一直相当注重抗战戏剧史的展示与研究。2019年底,位于抗建堂内的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落成,不仅为全国话剧界提供了可以瞻仰、怀念抗战话剧时代的场所,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了解“雾季公演”,了解中国话剧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前不久,重庆启动了经典抗战话剧排演工程。“我们准备从今年5月1日起,在抗建堂剧院举行经典抗战话剧的驻场演出。”张剑说,根据计划,重庆市话剧院将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对《雾重庆》《屈原》等“雾季公演”中的经典剧目进行复排。“在复排过程中,我们不仅将保留这些经典话剧的精髓,还将通过现代的舞美、灯光技术,对这些话剧进行提档升级,传承弘扬抗战戏剧文化,用经典照耀现实,推动重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