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换新貌 感恩奋进向前跑——重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
又是一年春来到,记者再次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沿着宽敞平坦的公路,中华蜜蜂谷、“毕兹卡里”非遗项目、蓝莓庄园、土家族特色的民宿……不时从车窗外掠过。“总书记来了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大幅标语,掩映在绿油油的黄精、粉色的木瓜花中,分外醒目。在柿子坝,人来车往,机器轰鸣,蜜蜂文化广场、游客集散中心、太阳出来喜洋洋民俗展览馆正在进行收尾建设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山乡巨变换新貌 感恩奋进向前跑——重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4-15

三月二十九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房前院后的木瓜花盛开。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3月29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宽敞、干净、整洁、漂亮的乡镇街道。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又是一年春来到,记者再次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沿着宽敞平坦的公路,中华蜜蜂谷、“毕兹卡里”非遗项目、蓝莓庄园、土家族特色的民宿……不时从车窗外掠过。“总书记来了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大幅标语,掩映在绿油油的黄精、粉色的木瓜花中,分外醒目。在柿子坝,人来车往,机器轰鸣,蜜蜂文化广场、游客集散中心、太阳出来喜洋洋民俗展览馆正在进行收尾建设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益乡,访农户、看扶贫、话产业,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勉励乡亲们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幸福靠奋斗,努力向前跑。

如今,摘掉了贫困帽的中益乡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昔日的偏僻穷山乡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马婆婆成了“义务讲解员”

“我们有新幼儿园了,现在有47名幼儿在园。”园长谭江琼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记者看到,去年6月投用的乡中心幼儿园占地面积3480平方米,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硬件丝毫不亚于城里的幼儿园。“新幼儿园有午休室、阅读室、活动室,还有多媒体设备。孩子们再也不用挤在一起睡午觉了。”

过去,中益乡幼儿园就挤在乡小学教学楼一楼,只有1个混龄班。如今开设了大班和中班,还新增了一名老师。新幼儿园设4个班、可容纳120名幼儿,完全能满足中益乡和周边儿童就近入园。

中益乡小学也有了新变化,实现了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和重庆沛杰教育集团共办的英语外教5G双师课堂已实现常态化。“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校长刘斌铭记在心。硬件条件变好了,现在学校把重心放在了内涵发展、幸福校园文化建设上,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均衡发展。学校增加了一名美术老师、一名英语老师,补齐了以前的短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了。”刘斌说,这是自己最感欣慰的地方。

走出校园,乡政府旁,一幢灰砖外墙的时尚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一座艺术馆吗?”“不,这是去年8月投用的乡卫生院。”院长蒋凤笑呵呵地介绍,“新院区的病床增加到38张,新设手术室,增加了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设备。还与山东省立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石柱县人民医院实现远程诊疗,老百姓就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新卫生院投用后,已接诊患者5000多人次,住院近600人次,实现了让病人“少花钱、少跑路”。

两年前的院坝会上,蒋凤向总书记报告,要在让乡亲们“少花钱、少跑路、少生病”上持续发力。“总书记叮嘱,一定要做好医疗保障工作。”去年,中益乡卫生院累计兑现救助资金38.89万元、1493人次,贫困人口就医综合报销比例达90%。

蒋凤说,乡卫生院专门设置了家庭医生,实现慢性病贫困患者在家签约服务率100%。“乡村振兴要大力提高乡亲们的健康意识,从‘治病’向‘治未病’转变,让乡亲们少生病不生病,这是我们的目标。”

对此,华溪村金溪组脱贫户谭登周深有体会。老谭因伤丧失劳动力,老伴焦光润患有风湿哮喘等慢性病。家庭医生刘新江定期上门随访,提醒老两口该吃啥穿啥注意啥,看病拿药一点都不用操心。他今年又养了10多只鸡鸭和7桶中蜂,院坝新铺了石板,安装了栏杆,每天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刘医生说了,房前屋后要保持干净,才不容易生病噻!”老谭笑得爽朗。

沿着一片粉色木瓜花海一路往下,就到了老党员马培清家。如今,马家院坝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不少游客正在小楼前拍照留念。小楼一侧,由马家旧猪圈改成的中华主题邮局里增加了土特产品和饮料,闲置的阁楼改造成“初心书屋”,供游客休闲阅读。马培清的儿媳妇谭明兰兼售货员、书屋管理员,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做手工,忙得团团转。

88岁的马培清老人胸前戴着党徽,衣着整洁,精神矍铄。“每天都有客人来,多的时候两三百人呢。”正忙着和游客合影的马婆婆告诉记者,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外表,给游客留个好印象。

已有47年党龄的马婆婆如今成了义务讲解员,跟游客讲总书记对乡亲们的关心,讲华溪村的变化,讲自己已过世的父亲马发兹解放前借助手艺人身份开展地下党工作的故事……

“看到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一点也不累。要永远感恩党,感恩总书记,不能忘了我们是啷个过上好日子的。”老人咧开嘴,笑了。

总书记两年前在中益乡牵挂的“两不愁三保障”,中益乡已全面实现。539户1845名贫困群众全部达到现行脱贫标准,2020年全乡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7元,较2017年增长70.7%。

“甜蜜事业”日渐兴旺

3月30日上午,在乡党委会议室,乡里召集7个村的支部书记开会,主题就是今年怎么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跑?具体抓手有哪些?热火朝天的讨论声压过了窗外的风雨声。

中益乡脱贫摘帽后下一步怎么发展?如何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富裕富足?这是中益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这一年思考最多的问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告诉记者,在北京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觉压力更大了,但心里更有底了。“中益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发展要惠及每个群众,决不能有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必须要乘势而上,继续努力。”

为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中益乡很费了一番功夫。全乡耕地仅1万多亩,土地零碎、土壤贫瘠。“我们在谋划脱贫产业之初,就考虑仅靠现有的‘巴掌田’‘鸡窝地’难以支撑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光靠农产品还不够,需要多条腿走路。”在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乡工作队帮助下,根据自身特色,中益乡制定了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第一步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中益乡已形成了中蜂、中药材、特色蔬果三大支柱产业,中药材、特色果蔬面积达1.8万亩,中蜂8000群,全乡粮经比从过去的9:1调整到1:9。这些产业宜农宜旅,为乡村农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第二步是发展以“初心研学游为轴、中蜂文化为基础、土家民俗为特色”的乡村农旅产业。记者在光明村柿子坝看到,一个以蜜蜂为主题的蜜蜂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游客接待中心、蜜蜂游乐园、中益旅游客运站、“太阳出来喜洋洋”民俗馆都基本完工。中益乡是中蜂之乡,年产蜂蜜32吨,正打造以蜜蜂为主题,集养殖、加工、销售、游乐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旅游客运站预计5月投用,届时将开通多条旅游班线。“太阳出来喜洋洋”民俗馆占地1327平方米,将向游客展示石柱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目前,中益乡已建有蜜蜂主题文旅项目和相关配套项目14个。5月20日,2021“世界蜜蜂日”中国主会场将设在这里,“中华蜜蜂小镇”日渐成型。

“初心研学游”也是中益乡发展文旅产业的一大特色。记者在华溪村看到,建筑面积约5480平方米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教学基地”已建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栋栋崭新的学员宿舍引人注目,投用后将和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形成独特的“培训+民宿”模式。

集非遗制作、展示、销售、赏玩于一体的“毕兹卡里”项目已耸立在通往黄水镇的路边,有望成为当地一扇旅游窗口。

中益乡地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属于大黄水旅游圈,生态宜人,发展休闲避暑游有优势。

坪坝村冉家坝官田河边,有一排古朴别致的土家民宅。记者走进“云上华溪茶室”,店主刘晓兵正赶制老鹰茶。“3月中旬才开业,每天至少要接待100多人。”刘晓兵原先在石柱县城做生意,看好中益乡旅游发展前景,租用了一间土家民宅开茶室,收购当地野生老鹰茶加工茶叶。一开始,他还担心这里生意不如城里红火,没想到刚开业就迎来了大批游客,茶叶供不应求。

坪坝村村支书刘成勇告诉记者,坪坝村有3个由土家吊脚楼组成的传统院落——白果坝、冉家坝、大湾。过去这些吊脚楼因年久失修、不通公路,大多无人居住,渐渐破败。

坪坝村联合重庆黄水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20%、公司占股60%、农户占股20%的方式,组建坪坝民宿公司,共同开发精品民宿。村民楼上居住,楼下出租,还可就近打工,有能力的村民可自行经营,全体村民还可获得股金分红。用这种方式,坪坝村盘活了57间闲置房屋。公司还带动在家农户自主发展农家乐,已发展5家。今年,又有12家农户加入进来,目前正在改造房屋。

坪坝村的“两坝一湾”,正是中益乡通过“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闲置农房”民宿发展机制,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带。目前,中益乡已形成全家院子、大湾、金溪沟三大民宿片区,打造了偏岩坝、官田驿等农家乐集中点6处,共发展民宿、农家乐130多家,初步构建起“研学游”格局,2020年全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在坪坝村石桥组,记者看到村民谢远成正忙着搅拌水泥。一问才知道,他想赶在5月旅游旺季前,把自家的酿酒作坊扩大规模。谢远成有酿酒的好手艺,酒虽不错,但市场却有限,自从乡里发展乡村旅游,他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去年光卖酒就收入20多万元。”

“要让产业可持续发展,惠及更多群众,就必须通过建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而激活社会市场活力,形成多方共赢。”中益乡乡长刘登峰告诉记者。

中益乡探索建立了多种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农家乐+贫困户”的带贫机制、“专业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业态运营机制等,这些机制都坚持一条根本原则: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中益乡所辖7个村过去均是支柱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现在都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但各村“单打独斗”,发展乏力。去年7月,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入股,成立石柱县益起奔跑文化传播公司,“抱团”发展。

公司成立后,又依托鲁渝协作引进专业团队,合资成立了石柱县溪游记民俗文化公司,整合资源,专门运营中益乡研学旅游。这一招效果显著,目前已接待60多个研学团队、4000多名游客,直接经营收入近10万元。

刘登峰充满信心地说,到2025年,中益乡争取实现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

干部群众“益起奔跑”

在华溪村,记者碰见陈朋正在黄精地里除草。陈朋是马培清老人的小儿子。相比去年采访时,现在的陈朋开朗健谈多了。“这5亩地的杂草,都是我用手拔光的,不能打药。再过两年,黄精就可以收获了。”陈朋拔出一根个头硕大、根茎粗壮的黄精,自豪地给记者看。交谈片刻,他告别我们,忙着去蜜蜂文化广场工地做木工,“我是党员嘛,样样要带头。”

“这两年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看到家乡一天比一天好,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乡亲们都说,不能辜负总书记的期望,要感恩奋进,努力向前跑,建设幸福中益。”谭雪峰感慨道。

随着中益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这两年,就有90多个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爱农村,有文化,善经营,成为发展产业的骨干,让昔日的留守村焕发了生机活力。

“过去乡里开个会,干部中我就是最年轻的一个。现在全乡7个村支部书记,5个都比我岁数小。”谭雪峰告诉记者,其中6个村支书都是这两年才从外地返乡的本地村民。最小的光明村村支书刘屹伦只有28岁,刘屹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重庆主城从事金融工作,还开了家公司。眼看着这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又为年轻人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平台,这让他产生了返乡发展的想法。去年底,刘屹伦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就争取到了“蜜平方数字化共享农场”项目落地,还带头发展了100群中蜂。

刘成勇也是从外地返乡的本地村民。他说,回乡以后在扶贫一线摸爬滚打,“虽然累点,但看到家乡的变化,心里还是挺满足的。”脱贫一线党员干部的辛劳与付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仅这两年,全乡就有20多名村民入党。

在坪坝村石桥组“飘香里”农家乐,脱贫户向大忠、邹小珍夫妇正忙碌着。夫妻俩过去在家务农,没啥技能,生活贫困。在参加乡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后,一个学电工电焊,一个学中药材种植和厨艺,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如今他们又开起农家乐,生意不错。怀揣一颗感恩心,去年4月,夫妻俩一起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邹小珍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在华溪村偏岩坝特色农家乐一条街,一户农家乐打出了醒目的招牌:供应“两不愁套餐”。“都是我们土家族的传统菜,有酸渣肉、油团子粑粑和都粑块。”“发明”这个套餐的村民谭明翠告诉记者,过去穷,谁家能吃上这几样菜,别人就会羡慕,认为这家人“不愁吃不愁穿”。“现在生活好了,这几样菜天天都可以吃到,我就想着能让游客也尝尝。”

“这个农家乐全靠党和政府政策好,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才开办起来,生意好的时候每月接待100多桌客人。以前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当上老板,现在是不愁挣不到钱,不愁没游客,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谭明翠的爽朗笑声在小院里久久回荡……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山乡巨变换新貌 感恩奋进向前跑——重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

2021-04-15 09:54:17 来源:

三月二十九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房前院后的木瓜花盛开。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3月29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宽敞、干净、整洁、漂亮的乡镇街道。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又是一年春来到,记者再次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沿着宽敞平坦的公路,中华蜜蜂谷、“毕兹卡里”非遗项目、蓝莓庄园、土家族特色的民宿……不时从车窗外掠过。“总书记来了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大幅标语,掩映在绿油油的黄精、粉色的木瓜花中,分外醒目。在柿子坝,人来车往,机器轰鸣,蜜蜂文化广场、游客集散中心、太阳出来喜洋洋民俗展览馆正在进行收尾建设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益乡,访农户、看扶贫、话产业,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勉励乡亲们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幸福靠奋斗,努力向前跑。

如今,摘掉了贫困帽的中益乡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昔日的偏僻穷山乡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马婆婆成了“义务讲解员”

“我们有新幼儿园了,现在有47名幼儿在园。”园长谭江琼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记者看到,去年6月投用的乡中心幼儿园占地面积3480平方米,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硬件丝毫不亚于城里的幼儿园。“新幼儿园有午休室、阅读室、活动室,还有多媒体设备。孩子们再也不用挤在一起睡午觉了。”

过去,中益乡幼儿园就挤在乡小学教学楼一楼,只有1个混龄班。如今开设了大班和中班,还新增了一名老师。新幼儿园设4个班、可容纳120名幼儿,完全能满足中益乡和周边儿童就近入园。

中益乡小学也有了新变化,实现了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和重庆沛杰教育集团共办的英语外教5G双师课堂已实现常态化。“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校长刘斌铭记在心。硬件条件变好了,现在学校把重心放在了内涵发展、幸福校园文化建设上,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均衡发展。学校增加了一名美术老师、一名英语老师,补齐了以前的短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了。”刘斌说,这是自己最感欣慰的地方。

走出校园,乡政府旁,一幢灰砖外墙的时尚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一座艺术馆吗?”“不,这是去年8月投用的乡卫生院。”院长蒋凤笑呵呵地介绍,“新院区的病床增加到38张,新设手术室,增加了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设备。还与山东省立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石柱县人民医院实现远程诊疗,老百姓就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新卫生院投用后,已接诊患者5000多人次,住院近600人次,实现了让病人“少花钱、少跑路”。

两年前的院坝会上,蒋凤向总书记报告,要在让乡亲们“少花钱、少跑路、少生病”上持续发力。“总书记叮嘱,一定要做好医疗保障工作。”去年,中益乡卫生院累计兑现救助资金38.89万元、1493人次,贫困人口就医综合报销比例达90%。

蒋凤说,乡卫生院专门设置了家庭医生,实现慢性病贫困患者在家签约服务率100%。“乡村振兴要大力提高乡亲们的健康意识,从‘治病’向‘治未病’转变,让乡亲们少生病不生病,这是我们的目标。”

对此,华溪村金溪组脱贫户谭登周深有体会。老谭因伤丧失劳动力,老伴焦光润患有风湿哮喘等慢性病。家庭医生刘新江定期上门随访,提醒老两口该吃啥穿啥注意啥,看病拿药一点都不用操心。他今年又养了10多只鸡鸭和7桶中蜂,院坝新铺了石板,安装了栏杆,每天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刘医生说了,房前屋后要保持干净,才不容易生病噻!”老谭笑得爽朗。

沿着一片粉色木瓜花海一路往下,就到了老党员马培清家。如今,马家院坝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不少游客正在小楼前拍照留念。小楼一侧,由马家旧猪圈改成的中华主题邮局里增加了土特产品和饮料,闲置的阁楼改造成“初心书屋”,供游客休闲阅读。马培清的儿媳妇谭明兰兼售货员、书屋管理员,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做手工,忙得团团转。

88岁的马培清老人胸前戴着党徽,衣着整洁,精神矍铄。“每天都有客人来,多的时候两三百人呢。”正忙着和游客合影的马婆婆告诉记者,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外表,给游客留个好印象。

已有47年党龄的马婆婆如今成了义务讲解员,跟游客讲总书记对乡亲们的关心,讲华溪村的变化,讲自己已过世的父亲马发兹解放前借助手艺人身份开展地下党工作的故事……

“看到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一点也不累。要永远感恩党,感恩总书记,不能忘了我们是啷个过上好日子的。”老人咧开嘴,笑了。

总书记两年前在中益乡牵挂的“两不愁三保障”,中益乡已全面实现。539户1845名贫困群众全部达到现行脱贫标准,2020年全乡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7元,较2017年增长70.7%。

“甜蜜事业”日渐兴旺

3月30日上午,在乡党委会议室,乡里召集7个村的支部书记开会,主题就是今年怎么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跑?具体抓手有哪些?热火朝天的讨论声压过了窗外的风雨声。

中益乡脱贫摘帽后下一步怎么发展?如何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富裕富足?这是中益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这一年思考最多的问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告诉记者,在北京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觉压力更大了,但心里更有底了。“中益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发展要惠及每个群众,决不能有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必须要乘势而上,继续努力。”

为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中益乡很费了一番功夫。全乡耕地仅1万多亩,土地零碎、土壤贫瘠。“我们在谋划脱贫产业之初,就考虑仅靠现有的‘巴掌田’‘鸡窝地’难以支撑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光靠农产品还不够,需要多条腿走路。”在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乡工作队帮助下,根据自身特色,中益乡制定了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第一步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中益乡已形成了中蜂、中药材、特色蔬果三大支柱产业,中药材、特色果蔬面积达1.8万亩,中蜂8000群,全乡粮经比从过去的9:1调整到1:9。这些产业宜农宜旅,为乡村农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第二步是发展以“初心研学游为轴、中蜂文化为基础、土家民俗为特色”的乡村农旅产业。记者在光明村柿子坝看到,一个以蜜蜂为主题的蜜蜂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游客接待中心、蜜蜂游乐园、中益旅游客运站、“太阳出来喜洋洋”民俗馆都基本完工。中益乡是中蜂之乡,年产蜂蜜32吨,正打造以蜜蜂为主题,集养殖、加工、销售、游乐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旅游客运站预计5月投用,届时将开通多条旅游班线。“太阳出来喜洋洋”民俗馆占地1327平方米,将向游客展示石柱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目前,中益乡已建有蜜蜂主题文旅项目和相关配套项目14个。5月20日,2021“世界蜜蜂日”中国主会场将设在这里,“中华蜜蜂小镇”日渐成型。

“初心研学游”也是中益乡发展文旅产业的一大特色。记者在华溪村看到,建筑面积约5480平方米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教学基地”已建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栋栋崭新的学员宿舍引人注目,投用后将和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形成独特的“培训+民宿”模式。

集非遗制作、展示、销售、赏玩于一体的“毕兹卡里”项目已耸立在通往黄水镇的路边,有望成为当地一扇旅游窗口。

中益乡地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属于大黄水旅游圈,生态宜人,发展休闲避暑游有优势。

坪坝村冉家坝官田河边,有一排古朴别致的土家民宅。记者走进“云上华溪茶室”,店主刘晓兵正赶制老鹰茶。“3月中旬才开业,每天至少要接待100多人。”刘晓兵原先在石柱县城做生意,看好中益乡旅游发展前景,租用了一间土家民宅开茶室,收购当地野生老鹰茶加工茶叶。一开始,他还担心这里生意不如城里红火,没想到刚开业就迎来了大批游客,茶叶供不应求。

坪坝村村支书刘成勇告诉记者,坪坝村有3个由土家吊脚楼组成的传统院落——白果坝、冉家坝、大湾。过去这些吊脚楼因年久失修、不通公路,大多无人居住,渐渐破败。

坪坝村联合重庆黄水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20%、公司占股60%、农户占股20%的方式,组建坪坝民宿公司,共同开发精品民宿。村民楼上居住,楼下出租,还可就近打工,有能力的村民可自行经营,全体村民还可获得股金分红。用这种方式,坪坝村盘活了57间闲置房屋。公司还带动在家农户自主发展农家乐,已发展5家。今年,又有12家农户加入进来,目前正在改造房屋。

坪坝村的“两坝一湾”,正是中益乡通过“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闲置农房”民宿发展机制,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带。目前,中益乡已形成全家院子、大湾、金溪沟三大民宿片区,打造了偏岩坝、官田驿等农家乐集中点6处,共发展民宿、农家乐130多家,初步构建起“研学游”格局,2020年全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在坪坝村石桥组,记者看到村民谢远成正忙着搅拌水泥。一问才知道,他想赶在5月旅游旺季前,把自家的酿酒作坊扩大规模。谢远成有酿酒的好手艺,酒虽不错,但市场却有限,自从乡里发展乡村旅游,他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去年光卖酒就收入20多万元。”

“要让产业可持续发展,惠及更多群众,就必须通过建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而激活社会市场活力,形成多方共赢。”中益乡乡长刘登峰告诉记者。

中益乡探索建立了多种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农家乐+贫困户”的带贫机制、“专业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业态运营机制等,这些机制都坚持一条根本原则: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中益乡所辖7个村过去均是支柱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现在都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但各村“单打独斗”,发展乏力。去年7月,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入股,成立石柱县益起奔跑文化传播公司,“抱团”发展。

公司成立后,又依托鲁渝协作引进专业团队,合资成立了石柱县溪游记民俗文化公司,整合资源,专门运营中益乡研学旅游。这一招效果显著,目前已接待60多个研学团队、4000多名游客,直接经营收入近10万元。

刘登峰充满信心地说,到2025年,中益乡争取实现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

干部群众“益起奔跑”

在华溪村,记者碰见陈朋正在黄精地里除草。陈朋是马培清老人的小儿子。相比去年采访时,现在的陈朋开朗健谈多了。“这5亩地的杂草,都是我用手拔光的,不能打药。再过两年,黄精就可以收获了。”陈朋拔出一根个头硕大、根茎粗壮的黄精,自豪地给记者看。交谈片刻,他告别我们,忙着去蜜蜂文化广场工地做木工,“我是党员嘛,样样要带头。”

“这两年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看到家乡一天比一天好,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乡亲们都说,不能辜负总书记的期望,要感恩奋进,努力向前跑,建设幸福中益。”谭雪峰感慨道。

随着中益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这两年,就有90多个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爱农村,有文化,善经营,成为发展产业的骨干,让昔日的留守村焕发了生机活力。

“过去乡里开个会,干部中我就是最年轻的一个。现在全乡7个村支部书记,5个都比我岁数小。”谭雪峰告诉记者,其中6个村支书都是这两年才从外地返乡的本地村民。最小的光明村村支书刘屹伦只有28岁,刘屹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重庆主城从事金融工作,还开了家公司。眼看着这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又为年轻人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平台,这让他产生了返乡发展的想法。去年底,刘屹伦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就争取到了“蜜平方数字化共享农场”项目落地,还带头发展了100群中蜂。

刘成勇也是从外地返乡的本地村民。他说,回乡以后在扶贫一线摸爬滚打,“虽然累点,但看到家乡的变化,心里还是挺满足的。”脱贫一线党员干部的辛劳与付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仅这两年,全乡就有20多名村民入党。

在坪坝村石桥组“飘香里”农家乐,脱贫户向大忠、邹小珍夫妇正忙碌着。夫妻俩过去在家务农,没啥技能,生活贫困。在参加乡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后,一个学电工电焊,一个学中药材种植和厨艺,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如今他们又开起农家乐,生意不错。怀揣一颗感恩心,去年4月,夫妻俩一起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邹小珍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在华溪村偏岩坝特色农家乐一条街,一户农家乐打出了醒目的招牌:供应“两不愁套餐”。“都是我们土家族的传统菜,有酸渣肉、油团子粑粑和都粑块。”“发明”这个套餐的村民谭明翠告诉记者,过去穷,谁家能吃上这几样菜,别人就会羡慕,认为这家人“不愁吃不愁穿”。“现在生活好了,这几样菜天天都可以吃到,我就想着能让游客也尝尝。”

“这个农家乐全靠党和政府政策好,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才开办起来,生意好的时候每月接待100多桌客人。以前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当上老板,现在是不愁挣不到钱,不愁没游客,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谭明翠的爽朗笑声在小院里久久回荡……

[责任编辑: 谭周]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