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千年脱贫路——重庆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丨第四集《攻坚》
4月11日 ,重庆卫视、重庆科教频道推出《梦圆千年脱贫路——重庆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第四集《攻坚》。
深度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度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在最穷的地方,下最大的脱贫力气。重庆聚焦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
第四集《攻坚》编导手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导演 陈松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节选于李叔同《晚睛集》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撰写策划案,到现在,在长达一年半的创作过程中,我总是会想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八个字。不仅对事儿,也对人。
2021年1月26日,阴。我与摄制组从主城出发前往巫溪县红池坝镇补拍。从主城到巫溪县城,全程高速,从巫溪县城到红池坝镇,有快速通道。驾驶员一路忆苦思甜,回想过去开卡车走盘山路的心酸往事。到达目的地时,已入夜。到处闪亮的路灯让你恍如置身于市区某个幽静的公园。唐镇长在一旁不无骄傲地说:“明天等天亮了,这一片看着更漂亮”。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到这个偏远乡镇。在红池坝镇,“山乡巨变”“天翻地覆”类似的词语以具象扑面而来。有女莫嫁中岗乡(现红池坝镇),山高路远难见娘。巫溪,对于主城区的人来说,第一感觉就是远,红池坝镇更是距离巫溪县城最远的乡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过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窘迫生活。住窝棚,挖野菜,缺衣少食的生活是生活常态。没有路,没有车,没有机器,村民全靠肩扛手提,用人力去战胜一切。生命个体以坚韧和顽强的姿态在大山里屹立。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推进,巨大的资金,庞大的人力被调控到曾经最贫困的地方,千年沉寂的大山由此便有了回响。
慈眉善目的面容,中气十足的笑声,二姨拉着我的手,送给我一双她亲手绣的鞋垫。那一刻,我仿佛回到儿时,奶奶偷偷塞给我一颗她不知藏了多久的糖果。二姨是个苦命人,幼年时期,因为家中无力养育更多的子女,年仅7岁的她和4岁的妹妹被扔进大山自生自灭。1949年底,在山上度过漫长的3年时间后,二姨和妹妹终于被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队接下山,结束了“白毛女”式的生活;再后来,14岁的她与家人分家,独立生活长大,嫁人生子;她当过妇女干部,经常带上铺盖,徒步三天去县城开会;她救过落水儿童,还曾在矿山坍塌之前大声呼救,拯救了一大群村民……传奇的人生中布满辛酸苦楚,但二姨说起过完,始终笑容满面,似乎说的是别人的故事,又或者是昨天看的戏文。二姨的豁达状态,是八十多年岁月带给她的回响。
二姨带着我在房子中转悠,带我看她做的泡菜,一边还假装抱怨,说她的曾孙最喜欢吃,她做了好几坛,辛苦得很。一会又带我去看她种的土豆,说土豆特别好吃,叫我带一点回去,送给习总书记吃。这几年,村子里修路、搞产业,搞环境整治。二姨眼看着家乡一天一天换了模样,她便有了一个心愿:她想去见见习总书记,她想去跟习总书记说一句谢谢。她甚至还专门把习总书记的很多话记诵在心。八旬老人质朴的愿望触动心灵。有故事,有真情,善言谈,影像表达最需要的人物典型。二姨成为第四集的人物主角。
创作源于感动,要想感动观众,首先得感动自己。红池坝镇只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在广阔的田野中,在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中,有着各种不同的感人奋进的故事。只有真正走进农村,真正接触到脱贫攻坚的人与事,你才会了解到,“脱贫攻坚”并非只是停留在文件上的四个字。在繁华都市外的广阔乡村,许许多多的人,正在踏踏实实办事,让原本空虚的口号,变成摆在眼前的事实。
在调研和拍摄过程中,我认识了许多人。他们有的是扶贫干部,有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的是致富带头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生体验,但他们都在农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扶贫干部说的最多的是“刚来的时候很不习惯”,但是现在看到村里的变化,他们很“欣慰”;村民们说的最多的是“曾经太苦太苦”,现在“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个人只是时代浪潮中的小浪花,在脱贫攻坚这个浪潮中,浪花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奋勇争先,最终汇聚成川,奔流入海!浪花拍岸,回响不断。
很庆幸能以市级7集纪录片执行总导演的身份,参与到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的创作中来。我看到了脱贫攻坚为农村带来的沧桑巨变,震惊于国家力量的强大;我看到了无数干部的牺牲与奉献,感动于他们的初心与无悔;我也看到了村民们的感恩与奋进,感受到生命力的强大与希望。这些正是我们这部影片所要表现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将是我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它们也会给我一个回响,让我能以更好的状态,去迎接崭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