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杨宗升:洞渣变废为宝 巧破脱贫村“空壳计”
蜿蜒的乌江穿过武隆山区,又西斜南下抵达江口镇。沿江口镇西侧的高坡,一路往上就是荆竹坝村。
几年前,渝怀铁路复线的隧道施工,掘出数万立方“烫手”的废渣,不仅影响荆竹坝村的村容村貌,还埋下滑坡隐患。
如何让废渣变成资源以换取真金白银?在驻村第一书记杨宗升的统筹推进下,巨量的废渣竟变废为宝,为集体经济创收利润约30万元。
就地取材 隧道洞渣变废为宝
渝怀铁路复线工程板桃隧道,在荆竹坝村白房子村民小组。隧道施工掘出的洞渣,日积月累堆成了山包。
“当废料闲置太可惜了!”杨宗升介绍说,“废料越堆越高,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杨宗升是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底由武隆区财政局派出。到村后,他与村支两委积极规划全村脱贫攻坚三年发展计划,针对性地制定了项目建设库。
2018年时,水泥、砂石料等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建设项目因成本上的考虑未能按期开工,部分农村公路甚至没有施工单位投标。
荆竹坝村的基础设施薄弱,仅农村公路一项建设,估算要4万立方米砂石料。加上乌江天险的阻隔,绕道运送砂石料进荆竹坝村,耗费的成本更高。
因当地属喀斯特地貌,掘出的洞渣含泥量低、硬度高,非常适合加工为砂石料。
如果就地取材,将废渣加工成砂石料,能减少运费、降低成本、省出时间,大幅降低建设风险,保证基础设施的扶贫项目顺利推进。
“是个一举多得的项目。”杨宗升说,这样一来,不仅村里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原料有保障,还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缓解安全隐患。
荆竹坝村虽在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但因为地偏路远、坡多土瘠、交通条件差,村集体经济因缺支撑项目几乎为零。
尽快推进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破解“空壳村”难题是杨宗升心底最大的盘算。当年9月,引入的合作加工方带资金入场,不起眼的废渣似乎马上就可变成“金钵钵”。
经测算,集体加工砂石料每立方毛利润在20元左右,1万立方米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可利用废渣有5万立方米。
项目推进 不顺心事一波接一波
按照分工,村支两委负责协调中铁项目部提供场地及弃渣的使用;杨宗升负责协调国土、环保等部门其他手续等的办理和推进。
在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后,场地开始建设。可眼看要创收的项目,却在这时被按下了“暂停键”:区环保局、区纪监委接到群众多次反映扬尘问题,对该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并做了相应的处理。
为保证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渣场及时停止了生产,并请环保公司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然而,项目要取得环评报告,必须要先开办工商营业执照,再办理项目备案证。
“加工类的项目暂停办营业执照。”杨宗升说,项目推进走进了死胡同,但只好转求其他解决路径。之后,项目还遇到了环评批文申请、启动资金等问题,一些村民开始打退堂鼓:“杨书记,算了,这个太麻烦了,搞不成。”
还好,杨宗升都没有放弃,并在坚持中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
渣场见效 为村集体带利30万元
“好事多磨,还是干成了!”杨宗升说,2019年10月后,项目在多部门的支持下走向正轨,试加工几个月。次年下半年,渣场满负荷运转了近半年。
目前,荆竹坝村不再是“空壳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突破,不仅集体借资部分已全部还清,还实现集体利润约30万元。
在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上,刘光明及杨遂林在该项目务工总收入均超万元。同时,项目正常运行后基础设施改善带动贫困户改善人居环境及交通道路条件直接受益户约99户。
接下来,根据全村的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入户路改造,废渣加工设备有望继续为村集体经济创收。“渣料加工的设备是现成的。”杨宗升说,下一步村里修建高速路等,又会有不小体量的渣料,村集体又可借此增收。
现在的荆竹坝村,较之从前大为变样:一是扶贫攻坚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农村公路完成公路硬化约23km,完成运动场改造约700平方米,完成村会议室改扩建项目,完成人居环境项目投资约113万元。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