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对话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揭秘“百年百篇”背后故事
4月6日起,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推出的《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重磅策划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引发热烈反响。截至目前,该栏目已推出21期,线上浏览量突破1500万。作为主讲人之一,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为我们讲述了策划制作这一栏目的初衷,以及栏目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视频|对话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揭秘“百年百篇”背后故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4-27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是《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的主讲人之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7日6时讯(记者 康延芳 佘振芳)4月6日起,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推出的《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重磅策划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引发热烈反响。截至目前,该栏目已推出21期,线上浏览量突破1500万。作为主讲人之一,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为我们讲述了策划制作这一栏目的初衷,以及栏目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华龙网:为何要做《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这个栏目?初衷是什么?

周勇:初衷首先是献礼建党百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良好时机。理想信仰不能丢,初心使命不能忘。作为党史工作者、历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党的百年华诞做点独特的贡献。

其次是形象阐释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这一百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屡仆屡作,抛头洒血,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百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重庆发表重要讲话,对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秀的人文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重庆坚韧顽强、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应该用真实、可靠的史实,形象、生动的方式,再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重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要延伸建党百年重大文化战略工程项目的主旨,把它落在重庆的历史上。梳理重庆革命文化脉络,展现重庆历史学界特别是青年学者的蓬勃朝气,在研究学术中重温历史、继承传统、砥砺精神、提升能力,用实际行动和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重庆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伟大城市,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重庆文化的梳理,基本上集中于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缺少对革命文化的系统梳理。这个栏目策划,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前重庆革命文化基础性文献的一次发掘和努力。

华龙网:建党百年史料浩如烟海,为何选择这100篇?依据是什么?

周勇:这一百篇的主题是民族复兴史——1840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重庆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仁人志士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时间界限确定在1840年到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的时期内。选择了由重庆人书写,或由其他中国人在重庆写作或发表的百篇经典诗文。我们在选择诗文时,突出进步性、革命性、独创性、经典性、珍稀性,绝大部分用节选的方式呈现。

华龙网:这一百篇诗文中,有哪些是首次面世,又或者历经波折?背后有哪些故事?

周勇:杨淮清祭杨闇公文就是首次面世的珍贵文献。这是杨闇公烈士牺牲五天之后,他的父亲杨淮清先生率领家人祭奠他时所作并诵的祭文。原件于上世纪30年代由中共中央交共产国际代管,50年代又从苏联交回国内,收藏于中央档案馆。这是一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祭文,惨痛悲愤,情透纸背。这更是一篇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宣言,立意高远,撼人心扉,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重生。《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发表在1919《国民公报》上,是重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最直接的证据。但是,历经百年,《国民公报》已经相当破碎,且当年报纸使用的纸张不好,印透了,模糊一片,很难辨认。此前的学者做过整理,但是问题太多,一是标点不准,有多处。我们另作了点校。二是有掉字,多处。我们补上了。三是有错字。我们改正了。四是有通假字,多处。我们改为常用字,以方便阅读。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过去搜集整理时,正文掉了一大段,共271字。于是补上了这一大段文字,使《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得以完整面世。今天我们节选并解读的版本,是先辈们当年起草并发布的宣言,在一百年之后第一次以完整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爱国热忱和蓬勃朝气。

华龙网:这个策划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周勇:对话先辈初心——所谓初心,就是要找到100年前我们的先辈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选择共产主义理想,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找到了,然后以我们这个团队的名义,代表今天的共产党人、青年一代与先辈对话。

重现革命历史——先辈、先烈早已远去,但革命的历史不能淡忘,革命的传统不能丢掉。我们用历史学、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用文献选编的形式,重现了那段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庆篇章。

探索党史宣传——党史学习教育很重要,很大程度取决于传播方式的改进。我们的一些宣传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炒冷饭、低水平重复,传播方式程式化,传播语言索然无味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传播的效果。现在是一个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迫切需要吸引青年、宣传青年、教育青年的时代。我们以此努力探索,希望能够创造出适应互联网传播、碎片化阅读的传播和阅读的新方式。

培养青年队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谁拥有青年,谁便拥有未来。青年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我们组织年轻的团队策划录制《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就是让今天的青年与百年前的青年对话,在重温经典中理解历史、在讲述传统中继承传统、在感悟精神中砥砺精神、在锻炼学习中提升能力。

华龙网:您认为相比其他党史栏目,视频讲述方式的特色在哪里?

周勇:现在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个碎片充满文化的内涵。我们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这次推出的策划,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性)+通俗(表达的通俗)的特点。阅读可以碎片化,但碎片不等于低俗化、简单化,不能寡淡无味。我们要以精深的、专业的知识为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让人听了看了,有益有趣。

此外,还有”好人讲好事”的特点,讲述的人一定要找好。我对我们的讲述团队很满意。这是一群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学者,他们自己研究,自己撰文,自己讲述,让这一百年“碎片”充满了文化内涵,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这是最吸引人的。

华龙网:您在策划、制作栏目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周勇:深度发掘新文献,打造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着力最大的。历史文献浩若烟海,经典的文献并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下大力气去挖掘,也是“百年百篇”有传播成效的核心竞争力。

老中青团队精诚团结,真人讲述对话初心。我们这个团队有80多岁的老专家,也有像我这样60多岁的中年人,但更多的是20多、30多、40来岁的青年人。我们精诚团结,既写又讲,用心用情,首先打动了自己,所以作品就打动了观众。

党史研究成果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奉献入耳入脑新闻精品。长期以来,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藏在书房的比较多,真正走入大众,能够入耳入脑、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不多。我们第一次、全方位、大体量地和新媒体深度合作,基本上达到了入耳入脑的效果。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学术准备是从2020年2月1日开始的。那是新冠疫情肆虐的日子。我们干了10个月,完成了案头工作。然后我们遇到了华龙网,与华龙网的互联网传播思维和精干高效的动作模式一拍即合。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呈现给大家。

1998年,我就提出了“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这个科学命题,探索了党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之路。《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是20多年后我们的新探索,这是党史研究成果的互联网传播之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视频|对话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揭秘“百年百篇”背后故事

2021-04-27 06:00:00 来源: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是《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的主讲人之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7日6时讯(记者 康延芳 佘振芳)4月6日起,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推出的《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重磅策划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引发热烈反响。截至目前,该栏目已推出21期,线上浏览量突破1500万。作为主讲人之一,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为我们讲述了策划制作这一栏目的初衷,以及栏目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华龙网:为何要做《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这个栏目?初衷是什么?

周勇:初衷首先是献礼建党百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良好时机。理想信仰不能丢,初心使命不能忘。作为党史工作者、历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党的百年华诞做点独特的贡献。

其次是形象阐释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这一百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屡仆屡作,抛头洒血,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百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重庆发表重要讲话,对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秀的人文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重庆坚韧顽强、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应该用真实、可靠的史实,形象、生动的方式,再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重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要延伸建党百年重大文化战略工程项目的主旨,把它落在重庆的历史上。梳理重庆革命文化脉络,展现重庆历史学界特别是青年学者的蓬勃朝气,在研究学术中重温历史、继承传统、砥砺精神、提升能力,用实际行动和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重庆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伟大城市,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重庆文化的梳理,基本上集中于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缺少对革命文化的系统梳理。这个栏目策划,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前重庆革命文化基础性文献的一次发掘和努力。

华龙网:建党百年史料浩如烟海,为何选择这100篇?依据是什么?

周勇:这一百篇的主题是民族复兴史——1840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重庆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仁人志士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时间界限确定在1840年到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的时期内。选择了由重庆人书写,或由其他中国人在重庆写作或发表的百篇经典诗文。我们在选择诗文时,突出进步性、革命性、独创性、经典性、珍稀性,绝大部分用节选的方式呈现。

华龙网:这一百篇诗文中,有哪些是首次面世,又或者历经波折?背后有哪些故事?

周勇:杨淮清祭杨闇公文就是首次面世的珍贵文献。这是杨闇公烈士牺牲五天之后,他的父亲杨淮清先生率领家人祭奠他时所作并诵的祭文。原件于上世纪30年代由中共中央交共产国际代管,50年代又从苏联交回国内,收藏于中央档案馆。这是一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祭文,惨痛悲愤,情透纸背。这更是一篇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宣言,立意高远,撼人心扉,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重生。《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发表在1919《国民公报》上,是重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最直接的证据。但是,历经百年,《国民公报》已经相当破碎,且当年报纸使用的纸张不好,印透了,模糊一片,很难辨认。此前的学者做过整理,但是问题太多,一是标点不准,有多处。我们另作了点校。二是有掉字,多处。我们补上了。三是有错字。我们改正了。四是有通假字,多处。我们改为常用字,以方便阅读。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过去搜集整理时,正文掉了一大段,共271字。于是补上了这一大段文字,使《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得以完整面世。今天我们节选并解读的版本,是先辈们当年起草并发布的宣言,在一百年之后第一次以完整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爱国热忱和蓬勃朝气。

华龙网:这个策划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周勇:对话先辈初心——所谓初心,就是要找到100年前我们的先辈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选择共产主义理想,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找到了,然后以我们这个团队的名义,代表今天的共产党人、青年一代与先辈对话。

重现革命历史——先辈、先烈早已远去,但革命的历史不能淡忘,革命的传统不能丢掉。我们用历史学、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用文献选编的形式,重现了那段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庆篇章。

探索党史宣传——党史学习教育很重要,很大程度取决于传播方式的改进。我们的一些宣传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炒冷饭、低水平重复,传播方式程式化,传播语言索然无味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传播的效果。现在是一个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迫切需要吸引青年、宣传青年、教育青年的时代。我们以此努力探索,希望能够创造出适应互联网传播、碎片化阅读的传播和阅读的新方式。

培养青年队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谁拥有青年,谁便拥有未来。青年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我们组织年轻的团队策划录制《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就是让今天的青年与百年前的青年对话,在重温经典中理解历史、在讲述传统中继承传统、在感悟精神中砥砺精神、在锻炼学习中提升能力。

华龙网:您认为相比其他党史栏目,视频讲述方式的特色在哪里?

周勇:现在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个碎片充满文化的内涵。我们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这次推出的策划,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性)+通俗(表达的通俗)的特点。阅读可以碎片化,但碎片不等于低俗化、简单化,不能寡淡无味。我们要以精深的、专业的知识为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让人听了看了,有益有趣。

此外,还有”好人讲好事”的特点,讲述的人一定要找好。我对我们的讲述团队很满意。这是一群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学者,他们自己研究,自己撰文,自己讲述,让这一百年“碎片”充满了文化内涵,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这是最吸引人的。

华龙网:您在策划、制作栏目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周勇:深度发掘新文献,打造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着力最大的。历史文献浩若烟海,经典的文献并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下大力气去挖掘,也是“百年百篇”有传播成效的核心竞争力。

老中青团队精诚团结,真人讲述对话初心。我们这个团队有80多岁的老专家,也有像我这样60多岁的中年人,但更多的是20多、30多、40来岁的青年人。我们精诚团结,既写又讲,用心用情,首先打动了自己,所以作品就打动了观众。

党史研究成果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奉献入耳入脑新闻精品。长期以来,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藏在书房的比较多,真正走入大众,能够入耳入脑、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不多。我们第一次、全方位、大体量地和新媒体深度合作,基本上达到了入耳入脑的效果。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学术准备是从2020年2月1日开始的。那是新冠疫情肆虐的日子。我们干了10个月,完成了案头工作。然后我们遇到了华龙网,与华龙网的互联网传播思维和精干高效的动作模式一拍即合。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呈现给大家。

1998年,我就提出了“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这个科学命题,探索了党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之路。《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是20多年后我们的新探索,这是党史研究成果的互联网传播之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