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 | 石柱中益乡:谭明兰的幸福生活
干净整洁的院落,土黄色三层吊脚楼别具一格,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拔。

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 | 石柱中益乡:谭明兰的幸福生活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5-16
 
中益游客接待中心。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6日11时讯(记者 尹建红)从冷水服务区出发,沿着G50沪渝高速前行,“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采访小组,来到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

 
谭明兰制作的土家特色饮品阴米茶。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车辆疾驰在宽敞平坦的公路上,中华蜜蜂谷、“毕兹卡里”非遗项目、土家族特色民宿……不时从车窗外掠过。“总书记来了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大幅标语,掩映在绿油油的黄精当中,格外醒目。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益乡,访农户、看扶贫、话产业,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勉励乡亲们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幸福靠奋斗,努力向前跑。

 
谭明兰家的院坝,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顺着一条水泥小路,采访小组到了老党员马培清家。干净整洁的院落,土黄色三层吊脚楼别具一格,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拔。房屋前面的地里,绿油油的黄精,在微风吹拂下,随风摇曳。“今天天气比较热,进来品尝一下我们石柱的特色小吃,阴米茶”。老党员马培清的儿媳谭明兰一边热情地招呼着记者进屋,一边熟练地从一个红色塑料袋中,把阴米倒进碗里,然后冲上开水,加上醪糟、蜂蜜和红糖,一碗热气腾腾的阴米茶就制作完成。

 
谭明兰正在地里管护黄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品尝着入口即化的阴米茶,记者和谭明兰拉起了家常。以前,谭明兰夫妇因生病,儿女上学而成为贫困户。然而,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们,病情好转后,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引领下,他们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摘掉“穷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现在,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客来我们院坝打卡。”谭明兰说。借助热闹的人气,她灵机一动,卖起了土家特色阴米茶。“3块一碗,生意好的时候能够卖50多碗”。

 
当起了书屋管理员的谭明兰,正在利用空闲时间把图书进行分类。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除了卖特色饮品,谭明兰还种植管护了6亩黄精,现在又兼售货员、书屋管理员,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做手工,忙得团团转。“主题邮局上班一个月1500元,我做手工1500,我最近卖一点阴米茶,全部加起来3000-4000块。”谈起如今的变化,谭明兰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以前出去日晒雨淋,现在我在家都能挣钞票,既可以照顾我婆婆,又能兼顾打扫周围的环境卫生,这个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幸福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 | 石柱中益乡:谭明兰的幸福生活

2021-05-16 12:14:49 来源:
 
中益游客接待中心。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6日11时讯(记者 尹建红)从冷水服务区出发,沿着G50沪渝高速前行,“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采访小组,来到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

 
谭明兰制作的土家特色饮品阴米茶。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车辆疾驰在宽敞平坦的公路上,中华蜜蜂谷、“毕兹卡里”非遗项目、土家族特色民宿……不时从车窗外掠过。“总书记来了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大幅标语,掩映在绿油油的黄精当中,格外醒目。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益乡,访农户、看扶贫、话产业,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勉励乡亲们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幸福靠奋斗,努力向前跑。

 
谭明兰家的院坝,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顺着一条水泥小路,采访小组到了老党员马培清家。干净整洁的院落,土黄色三层吊脚楼别具一格,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拔。房屋前面的地里,绿油油的黄精,在微风吹拂下,随风摇曳。“今天天气比较热,进来品尝一下我们石柱的特色小吃,阴米茶”。老党员马培清的儿媳谭明兰一边热情地招呼着记者进屋,一边熟练地从一个红色塑料袋中,把阴米倒进碗里,然后冲上开水,加上醪糟、蜂蜜和红糖,一碗热气腾腾的阴米茶就制作完成。

 
谭明兰正在地里管护黄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品尝着入口即化的阴米茶,记者和谭明兰拉起了家常。以前,谭明兰夫妇因生病,儿女上学而成为贫困户。然而,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们,病情好转后,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引领下,他们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摘掉“穷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现在,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客来我们院坝打卡。”谭明兰说。借助热闹的人气,她灵机一动,卖起了土家特色阴米茶。“3块一碗,生意好的时候能够卖50多碗”。

 
当起了书屋管理员的谭明兰,正在利用空闲时间把图书进行分类。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除了卖特色饮品,谭明兰还种植管护了6亩黄精,现在又兼售货员、书屋管理员,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做手工,忙得团团转。“主题邮局上班一个月1500元,我做手工1500,我最近卖一点阴米茶,全部加起来3000-4000块。”谈起如今的变化,谭明兰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以前出去日晒雨淋,现在我在家都能挣钞票,既可以照顾我婆婆,又能兼顾打扫周围的环境卫生,这个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幸福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责任编辑: 李一懿]
精彩视频
关闭